刘梅洁 胡成洋

现阶段,我国存在老年人医养服务质量与老年人养老需求高度不匹配的情况,社会亟须转变医学生现有的培养方案,将医养服务渗透到临床人员教育教学中,大力探究“医养结合”新模式,充分发挥校园教育在医养结合模式中的作用,把握好医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变革与创新,贯通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双平台[1]。想要跟上新时代发展节律,满足新时代腾飞要求,从人才源头上增加产量供应,增强临床医学生医养结合服务理念,加强西医康复型、西医疗养型养老服务人才培育,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针对地方老龄化问题,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1 建设“医”与“养”结合的学科

鉴于医养教育学科不仅只是符合医疗或养老的单一功能,而是营造一类以日常康养、疾病救治的模式,协助老年人群获得优质生活体验的前提下,充分感受养生保健、康复疗愈、心理辅导等康疗服务[2]。因此,学科就需要依据老年人需求和医养医生角色责任的标准,涵盖老年预防、老年心理、老年社会、老年康复、老年基础、老年临床6大领域专业必修课。同时安排相对合理的流行病、卫生事业管理、心理、预防等跨领域选修课,构建宽领域高层次的针对性教育体系[3]。

2 打造医养结合专业师资队伍

医科高校迫切需要督促医养师资队伍的组建,只有成立一支结构合理、水平一流的师资人才团队,才能助力医养教育教学的蓬勃向前。教学的核心,要转变方法,从理论迈向现实。专业知识、医养实践如何落地到准医生的实习阶段和住培时期,方案还在师资队伍里。只有把专业实践烙在教育者心中,才能跨越当前医养实践面临的重重大山。

权威人士普遍认为医养结合型人才培育离不开搭建专业的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有以下三点建议:一,鼓励教师国外访学。到医养产业发达国家组织学习,例如欧美、日本等处。二,增加医学生社区和养老机构实践可能,实现知识更新和技能落地,同时关注医养新环境、新途径,提高院校科研水准,推进教研一体化。三,聘请附属医院临床经验老道的老年病科医师,参与到授课过程中[4]。

目前,国内较为认可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医养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鉴于当下高比例的专业教师之前教育经历皆为医学具象学科,常缺乏从事老年专业工作的能力与体会。学校可尝试与养老机构等老年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双岗交替、双向兼职”的双师高水平队伍培养体系,专职教师定期安排专门基地学习,并为养老团队核心骨干安排学生管理和教学任务的工作内容。通过这样医院和机构的互动与合作,形成强效沟通和反馈机制,最终完成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不仅提高了高校教师的双师素质能力,同时也建设了一支医养结合,既是教学专家又是临床能手的拔尖优秀教学团队[5]。

3 加强医养结合的临床实践

老年实训基地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试验田,是医养结合复合人才在老年工作中的虚拟课堂,是教学科研的必经之路[6]。实训基地建设一般有以下三种分类。第一,以附属医院为依附,以养疗中心、干部病房为核心,整合地方资源,为临床探索提供前提可能。第二,高校增加培养基地,拓宽与康复医院、养老院、社区医疗单位的合作,通过前提签订培养协议,帮临床医学生提供更多养护工作机会。第三,学校多渠道资金整合,采取例如校企合作的方式新建“医养结合”老年医养人才孵化基地,为高校实践性人才提供高质的实训中心,也可以调整办学空间,带动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有序推进[7]。

其中,构建“医养结合”老年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是指老年医养复合型临床人才培育需要通过专业的医养结合实训基地的培养,而目前医科院校临床医学生的教学平台常常呈现“有医无养”“有养无医”或“医养分离”的现状,这更说明,老年医养临床人才培养过程缺乏医养一体的实践机会 。实习基地可以通过“股份制”的形式完成校企合作,完成医疗、颐养、培训、教学、科研资源整合,形成了“仿真——拟岗——实习”校内外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为打造省级优秀人才培育基地奠定基础[8]。

4 医养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

目前,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探究医养临床专业人才的培育,可大致分为三种:现代学徒制、四位一体人才培养制、基地+学院人才培养制[9]。

4.1 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教育、当代高校教育、企业文化教育整合化,借助学校平台、企业资源的手段,师传文化的理念打造的符合当代时代发展的创新教学规范模式。国家在2014年明确鼓励医科高校发扬教育整合,“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在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其率先设立示范基地,在教师傅的言传身教下,让学生体会老龄的特色,感悟医养的魅力[10]。

4.2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集医科高校、附属医院、实习基地和老年社区专业优势于一体的多方位职业培养体系。有研究总结归纳了“基础桥梁在学院,专业学习在基地,顶岗实习在医院、社会服务在社区”的创新教育方案[11]。即学生在结束既往传统基础课程和专业知识学习后,由养老院专业老年医师接力,继续培养医养学生基础的专业思维和操作技能,再交到附院和社区手上,协助临床生拓宽职业体会,培养良好职业习惯。整个流程下来,临床生除了完成紧凑的大满贯学习外,还要抽空考取老护理员证、营养师证等其他老年专业资格证书。借助“早临床、多临床”的“四有”医学人才培养思维,增强应届毕业生对新岗位的适应能力,将从高校学生角色到老年医养工作的过渡期缩减到最短。

4.3 基地+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地+学院的临床医养人才培养是借助老年基地的学科特色,提高在职培训人才适应力的新兴方案。有学者从甘肃中医药大学老年护理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入手,围绕医养职业发展,率先提出教学探究[12]。考虑到临床医学生的领悟水平存在参差,拒绝开展“一刀切”的统一培训,分级分层的针对性开展具体培训。医科高校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互补,采用工学结合的专业交叉,促使搭建行业专家动态参与、监督指导的协同育人高水平发展,这将帮助建立完整的专家参与体系,不断提高养老医学人才师资水平的拔高和教育体系的创新。

5 注重医养结合专业学生的培养环境

在科研的引导领域,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提早涉足常见的临床课题,例如,在实习中观察老年人衰老的皮肤组织、研究切除的病理器官,拓宽思维,分析问题,查阅资料,尝试研究,撰写论文。同时,融入预防医学“有病治病、既病防变、痊后康复”的理论,将老年人养疗的重要性凸显出来,院校应加大预防团队的投入,注重对老年慢性疾病及慢性症状的防治研究,从健康筛查,到健康管理,再到健康追踪,利用科学的手段和高效的仪器,帮助老年人群获得高水平的健康,在社会营造重视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良好氛围[13]。

要想根本上提高医养地位,首要条件是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从学校层面可以合理整合教育资源,并对医养教育开展规范化管理,对学科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并明确医养教育教学的目标[14]。若不具备设置专业机构的条件,管理部门应主动承担起主人翁责任,进行各方协调,利用各方资源,营造最优环境。

临床学院应以自身的学风、校风为前提,结合老年学科,将医养内核融入到日常的校园活动中来,通过校园环境渲染,使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尊老爱老思维[15]。这也是“医养结合”提倡的以课堂教学为主导,课外实践为辅助的原因。各项校园生活都应聘请优秀且拥有较高医养热情的杰出教师担任辅导教师,确保相关活动健康有序开展。同时,可定期聘请富有医养精神的临床学者进行校园讲座,解答学生在实践学习时所产生的专业疑问,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6 提升临床医学生的服务意识

将医养结合的相关就业内容纳入医学生的创新创业职业教育全过程,打破以往医学生传统就业认知,重新看待新模式中救治与疗养的联系,实现由医护人员到医养人员的华丽转身,跳出以往单纯疾病诊治的工作内容,完成从康复到疗养一体的医养照料新职位;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医生与患者的伙伴关系,树立服务意识,增强服务理念,提高共情水平,拓宽服务群体,接受长期照料。

7 推进多主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

在医养结合临床人才培养新模式过程中,如何实现实现高效、客观、普适的临床医养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参照寄往经验,需要构建一个涵盖“社会趋势—行业发展—单位平台—临床学生”在内的临床人才培养多维度检察督管方案,可由医养操作合格率、专业就业率、学生达标率、单位优秀率、医生执业资格考证通过率等多元指标形式,构建医科院校、医养行业、老年企业、社会平台多方融入的质量评价创新机制,并推行持续质量整合与阶段模式优化[16]。

8 医养临床人才培育的思想引领与人文建设增强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医养临床人才更是其中的中坚力量。为使国家医养复合型人才教育的“中国梦”展翅高飞,就要注重思想的引领,人文的建设,突破“医学壁垒化”带来的知识与能力的分离化,发展“课程思政”眼光,将人文教育融入医养教育体系,将医养医学生的思政情怀、人文风范和素质培育有机结合,打造强思政教育、大人文教育、高医养教育的培养格局[17]。

8.1 孕育三维模式的人文教育培育高度

基于临床学生人文教育程现状,以学生实践为出发点,通过“课程思政”引领,立足课堂教学,加强老年基地实践,打造富有老年特色,富有老年氛围的人文医养活动,将既往专注知识填塞的“二维教育”,转化为着重分层分级的“三维教育”,通过“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量的积累,完成思维格局的质的飞跃[18]。医养结合人才的培养要需要针对性的开具人文属性的课程,如何向患者提供适时的帮助,如何和与言语障碍的患者进行沟通,都需要学生去学习。并在其中逐步培养成规范、爱心、责任、共情等重要的基本品格[19]。培养医养临床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强调实践中人文精神的稳步提升,更要去理解患者面对衰老身体和孤独心灵的无奈与痛苦,尝试去代入家人的角色,无私去爱护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工作,协助老年人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积极的生命态度。

8.2 新媒体视角弘扬人文情怀

媒体时代的革新,伴随着大数据时刻牵动着人们的情绪,“网红文化”正抓住人们的目光[20]。高校可以乘着流量的东风,通过“课程人文”的正确引导。将医养课程借助网络平台吹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借助信息技术交互,运用时代新技术,赋予传统人文新的时代感和使命感,满足老年人群的需求和期盼,提高医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医科高校通过拓宽自身的自媒体平台,从学生感兴趣的方式着手,通过“网红力量”将人文思想、医养精神与校园情怀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医养学生投身老年工作奠定扎实的社会舆论基础,造就文化自信、理论自信、知识自信、能力自信的新一代医养天使[21]。

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对策的研究,契合《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和高职教育改革趋势的国家高度,通过优化医养专业设置和调整临床课程安排,真正拔高新一代医学生专科岗位胜任力,助力临床医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并潜在加强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人文关怀能力和实践创新水准,并且提高了他们创新创业水平和职业迁移能力[22]。在健康中国的时代召唤下,将充分挖掘临床学生在“医”与“养”的卓越潜力。坚信医科高校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必将不断为祖国输送符合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医学生,为社会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开启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