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欣慰,马 迪,陈苗苗,李秉航,刘金妹,杜 金,马安宁,3,王春平,马桂峰,蔡伟芹,3,高倩倩,3

1潍坊医学院管理学院,山东潍坊,261053;2潍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山东潍坊,261053;3“健康山东”重大社会风险预测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山东潍坊,26105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国家卫生健康委扶贫办主任、财务司司长何锦国也指出“健康是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动力”[1]。医疗服务在保障人民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医疗服务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如在分析医疗服务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方面,周绿林等学者认为医院规模、人员发展、医疗服务对县级公立医院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在医疗服务满意度分析方面,柯楠等学者得出为提高民营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医务人员除了要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外,还要具备人际沟通技巧的结论;在经济发展与卫生支出方面,Hensher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卫生保健的边际增长必须使产生的福利最大化,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2-5]。医疗服务能力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医疗服务对人民健康保障作用,从而提高社会整体健康水平。耦合协调度模型可用于测度2个及以上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及协调程度,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生态、旅游、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如王冠孝等学者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31省份旅游业与信息化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评价,明确了各省份旅游业与信息化持续协调发展的工作重点;刘耀彬等学者利用耦合度模型探讨中国省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邢璐等学者将系统动力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探讨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并评价其协调水平[6-8]。耦合协调度模型在医疗服务领域的应用较少,因此,为探究我国医疗服务能力与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现状,本文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各省份医疗服务能力与地区经济之间协同发展现状作出分析。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指标及权重确定

遵从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根据胡慧美等学者的研究,通过多次征集专家的意见,并对专家意见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后,最终得到构建包括医疗服务能力和地区经济两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致意见[9-13]。医疗服务子系统包括卫生资源、医疗服务量、服务效率;地区经济子系统包括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效益。采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20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根据2011年国家统计局对我国经济区域的划分办法,将我国数据完整的31省份(不包含香港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

1.2 研究方法

1.2.1 初步处理数据。本研究采用极差法对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不同评价指标之间量纲的影响。选取的指标中除医院平均住院日为成本型指标外,其余均为效益型指标;然后采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见表1。

表1 指标体系及权重

1.2.2 综合评价模型。经熵权法计算出指标权重后,然后计算第k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公式如下:

(1)

其中,Wj指标j的权重值;Xij′表示i省j指标的原始数据标准化后的数据;Sk表示第k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

1.2.3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度只能说明系统间相互影响的程度,为了更好地反映各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引入耦合协调度来评估我国医疗服务能力与地区经济之间的协同发展程度。基于物理学中容量耦合系数模型,推广得到耦合度模型[14]。公式如下:

(2)

(3)

T=αS1+βS2

(4)

式中,C表示医疗服务能力与地区经济之间的耦合度,C∈[0, 1],C值的大小是两个子系统的评价值决定的,其值越大说明两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越强烈;D表示耦合协调度,T表示整体效益指数,α和β表示待定系数。本研究认为我国医疗服务能力和地区经济两个子系统同样重要,所以取α=β=0.5。参考相关文献,将我国医疗服务能力与地区经济耦合协调度模型划分为5大类、15种基本类型[12,15-17]。见表2。

表2 耦合协调度模型评判标准

1.2.4 耦合协调度空间分析。运用ArcGis和Stata对各省份的医疗服务能力与地区经济耦合协调度全局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并绘制Moran散点图呈现高低聚类地区。采用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检验全局自相关性,Moran's I的取值范围是[-1,1]。当I>0时,表示空间正相关;当I<0时,表示空间负相关;当I=0时,表示空间随机分布。

2 结果

2.1 医疗服务能力和地区经济综合水平评价与耦合度分析

从耦合度来看,我国医疗服务能力与地区经济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度均接近1,说明两者的相互作用程度较大。如表3所示,Sd为医疗服务能力综合评价S1与地区经济综合评价S2的差值,即Sd=S1-S2。从两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来看,湖南(Sd=-0.003)、山西(Sd=-0.007)、重庆(Sd=-0.008)、内蒙古(Sd=-0.020)、安徽(Sd=-0.020)、辽宁(Sd=-0.021)、湖北(Sd=-0.041)、山东(Sd=-0.085)、天津(Sd=-0.088)、福建(Sd=-0.126)、浙江(Sd=-0.171)、北京(Sd=-0.205)、上海(Sd=-0.261 )、广东(Sd=-0.286)、江苏(Sd=-0.290)等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综合评价指数小于地区经济综合评价指数,其余16个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综合评价指数大于地区经济综合评价指数。按区域划分来看,东部区域(Sd=-0.148)、中部区域(Sd=-0.011)的平均医疗服务能力综合评价指数小于地区经济综合评价指数,东北区域(Sd=0.020)、西部区域(Sd=0.047)的平均医疗服务能力综合评价指数大于地区经济综合评价指数。整体来看,东部区域和中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超前于医疗服务能力,西部区域和东北部区域的医疗服务能力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见表3。

表3 我国31省份医疗服务能力与地区经济综合评价指数与耦合度

表3(续)

2.2 医疗服务能力和地区经济耦合协调状况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医疗服务能力和地区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属于良好耦合协调类(A1)的地区有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属于中级耦合协调类(A2)的地区有北京、河北、上海、安徽、福建、河南、湖南、四川;属于勉强耦合协调类(A3)的地区有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江西、湖北、广西、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新疆;属于中级失调衰退类(A4)的地区有吉林、黑龙江、海南、甘肃、宁夏;属于严重失调衰退类(A5)的地区有西藏、青海。

总体看来,属于良好耦合协调类(A1)、中级失调衰退类(A4)以及严重失调衰退类(A5)的地区较少,属于中级耦合协调类(A2)或勉强耦合协调类(A3)的地区较多。不同省份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见表4。

2.3 空间相关性分析

2.3.1 全局莫兰指数。本研究对2019年我国31省份医疗服务能力与地区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全局自相关分析。所得结果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局Moran's I指数为0.25>0,这说明数据有正的相关性,各地区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之间存在显着空间自相关性及随机产生聚类模式的可能性。

表4 我国31省份医疗服务能力与地区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类型汇总

2.3.2 Moran散点图。本研究利用Moran散点图展示各省份之间的空间聚集特征。2019年医疗服务能力与地区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空间布局呈正向相关的地区有64.52%,其中,属于高-高集聚的地区有上海、福建、安徽、山东、江苏、浙江、河南、湖北、河北、湖南,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区域;属于低-低集聚的地区有西藏、青海、宁夏、甘肃、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云南、新疆,分布在东北和西部区域。见图1。

图1 2019年我国医疗服务能力与地区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

3 讨论

3.1 我国医疗服务能力与地区经济整体协调水平不高

通过对我国东、中、西、东北部各区域医疗服务能力与地区经济耦合协调度分析可以看出,东部区域和中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超前于医疗服务能力,西部区域和东北部区域的医疗服务能力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并且医疗服务能力与地区经济耦合协调类别属于良好耦合协调类(A1)的地区较少,所以整体协调水平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与两者的发展速度不协调、发展领域不契合不够完善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可能受到财政转移支付、强化全民公共卫生服务、农村卫生体制优化等相关政策措施的影响,推动了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促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提高,进而使得医疗服务能力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18]。

医疗服务能力子系统与地区经济子系统间双向互动作用较强,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能为医疗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促进医疗技术的进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进而推动医疗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另一方面,医疗服务能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更好地保障身体素质良好的劳动力的供给,从而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3.2 地区间的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

具体来看,我国不同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与地区经济耦合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海、陆、空等交通便利,为医疗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东部地区经济状况较好,能够为医疗服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且其相对舒适的气候条件也吸引了更多的优秀医疗行业人才流入,从而推动本地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发展高水平的耦合协同发展。相反,东北地区过去发展较好的重工业经济逐渐衰落,而西北地区地理位置较差,交通相对不便,气候条件不适宜,影响经济发展。正确直面差异有助于我国医疗服务能力与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应更加深入挖掘造成地区间差异显着或阻碍医疗服务能力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和驱动因素,各个地区需要积极采取措施来破除阻力、强化自身优势来推动自身经济与医疗服务能力的发展。

3.3 地区间的医疗服务能力与地区经济耦合协调度相互影响

我国医疗服务能力与地区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空间布局存在明显的正向相关性,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受到自身及具有相似空间特征的周边区域影响。“十四五”规划指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建立健全区域战略统筹、促进各类要素在四大区域板块间的合理流动、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9]。加快提升城市群或都市圈核心城市能级,挖掘发挥区域发展新动力源,强化不同地区之间的沟通、交流学习、人才共享,完善区域合作互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