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招莲/文

从大环境来看,随着党的二十大的召开,我国经济正走上转型发展的良性轨道,这为新产业和新产品的出现创造了客观条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上企业的生产技术和内部管理环境的变革,对企业的整体效益提出了更高要求。制造企业在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制造企业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对小型制造企业来说,存在诸多弊端,面临诸多内控风险。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提升企业风险抵御能力的关键。文章分析制造企业内控应关注的风险,探讨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体系优化策略,并提出基于COSO的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优化措施。

风险导向 制造企业 内部控制

制造企业具有生产价值链较长、技术牵涉面较宽、企业效益相对突出等优势。基于这些优势,制造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往往会对内部管理环境、风险评价、内部管理活动、信息传播和交流以及内部监督制度这五大管理要素进行管控,以此维持企业内部的正常运行。

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中应关注的风险

研发环节内控关注的风险

制造企业研发部门在内控环节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

技术研发项目的时效性和应用性问题

很多技术研究项目未经缜密的科学论证,便开展研发活动,导致技术不能快速转化为产品,时效性差。人力、物力、财力无法有效支持技术开发项目顺利开展,使企业生产被搁置,导致企业制造的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

技术研发的风险控制问题

由于机构的不合理性及对人力资源的整合性较差,因此研发风险剧增。在风险的加持下,企业的管理层会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这会导致项目进展趋缓,从而限制技术转变成产品进入市场的先机。另外,由于项目未能得到统筹管理,因此企业在开发项目的过程中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导致项目难以顺利推进,这是影响制造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科研成果转化风险

研究项目之前没有进行市场调研,制造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和互动,导致科研陷入纯理论研究的危机中,始终无法转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项目也无法转变为产品,进而使企业无法获得相应的收益,使企业在此过程中失去竞争力。

科技成果保护风险

科研成果是企业无形资产的核心竞争力,但当前存在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关注程度不足这一系列问题,使企业科研结果泄露的现象频发,容易让企业前期投入付诸东流。

采购环节内部控制风险

采购成本高

采购负责人对供应商的选择缺乏考虑,造成采购价格较高或采购产品不合格等后果;采购工作并未有效开展,导致预期的采购量大,仓储费用高,物资供应库存的积压消耗过大;库存不足,临时性选购会导致高价位选购等[2]。

采购行为不规范

在采购过程中,一人负责几个环节工作的情况屡见不鲜,采购人员无法及时发现采购协议、送货验收等环节中的潜在风险,或与供货商串通订立虚假协议,从中谋取私利,导致企业收购环节出现重大危机。

退货机制不健全

对于不符合规定的采购工作,企业负责人并没有及时与供应商沟通与交流,导致不合格产品出现积压浪费的现象。此外,退货体制不健全,供应商供应的货物未达到相应的标准,导致企业的生产活动无法正常开展,进而危害企业的信誉,同时并没有制定严苛的惩罚措施,使企业无法对出现失误的员工采取行之有效的惩治措施。

生产、库存内部控制风险

第一,生产环节是企业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原材料紧缺、设备故障等情况都会深刻地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生产的产品无法满足客户的实际需要,不能及时供货,或是生产量无法达到预期标准,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进而出现市场销售情况不佳、货品库存积压现象。

第二,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和管理不当,出现残次品流入市场的情况,或是检测不合格的产品没有被及时销毁。在流通市场环节,企业的维护保养次数会影响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

第三,库房管理混乱,原材料和产品储放低于标准,这是产品出现发霉损坏现象的根本原因,这种情况甚至会导致产品遗失、监守自盗等[3]。

第四,企业与委托加工物资的合作者在沟通协调环节出现问题,导致生产加工环节出现风险。此外,若生产的产品不符合规定,则容易导致经济纠纷,这会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度。

销售环节内部控制风险

企业在对销售业务开展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应关注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营销战略不当,企业的决策失误是企业产品积压的重要原因。

第二,客户售后维护不当,导致企业的应收账款形成坏账,久而久之,使回收成本剧增。

第三,企业的销售人员通过企业管理的漏洞侵吞货款,从中谋取不当利益,容易导致企业资金外流,这也是企业管理人员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风险导向下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策略

研发环节内部控制风险应对策略

第一,在项目启动时,企业应当借助评审环节,分析和处理项目问题。必要时,企业可聘请行内专家加入项目的研讨活动中,以增强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第二,控制工作流程。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在研发环节,企业应秉持快和准的基本原则,加快研发脚步,使研发成果契合市场需求。

第三,研发团队必须秉持精简、高效的基本原则。团队内的员工既要互相牵制,又要团结协作。研究项目中应设置合适的管理架构,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同时,由专业的管理者完善奖惩制度,进而完善对项目管理的流程控制。还应强化研究人员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有效地管理开发产品的过程。因为研究成果最终是以产品的形态出现于市场上,所以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企业要注重各个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在研发材料、模具的选型以及试生产等环节,各个部门必须相互配合,共同为提升产品质量而努力[4]。最后,应做好科研成果保护工作。企业必须与核心技术人员达成保密协议,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责任承担制度。

采购环节内部控制风险应对策略

企业在采购环节面临风险时,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适当控制生产量

在采购环节,企业必须选定正确的供货商,并按照市场需求、物料并购单等内容,对生产规模和批次作出合理预测。在选定供货商时,企业应选用适当的方法,细致入微地鉴别供应商,或采取招标等方法,选择最适合企业的供货商。同时,企业应注意供货商的报价、原材料质量以及节税效果等,选择供货商。另外,还要做好供应商档案和准入机制管理,并采用招标形式引进优秀的供货商,以促进供货商之间实现公平竞争,进而减少采购业务的种种风险,避免供货商和采购人员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

合理设置岗位

企业应合理设置相应的岗位,保证采购部门的各个岗位之间处于分离状态,并杜绝出现一人兼任多个岗位的现象。在此期间,企业还要加强业务方面的培训,并轮岗,避免出现贪污腐败等现象。

建立健全退货机制

在购销环节,企业必须做好购进验收环节的检验工作,对于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材料,企业必须与供货商沟通,并完善购销协议中因残次品而造成影响的有关处罚规定,并将产生重大影响的不良供货商纳入黑名单,提升其违约成本。

生产、库存内部控制风险应对策略

处理企业产品库存管理危机可以采取以下四种策略。

做好物控管理

企业要通过对市场销售的预测和订单作出相应的生产规划。同时,企业要定期做好机械设备检测和保养工作,并根据生产规划作出合理配置。当出现特殊情况时,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当及时对其进行分析,以减少其对企业产品造成的影响,并且要根据特定流程作出审批。

做好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训练

企业必须建立有关产品生产的各种规章制度,并定时开展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活动,以提升员工的技术水平,使生产加工和库房管理业务趋于科学化[5]。

加强库房管理,并组织工作人员定期盘点

仓库管理工作必须遵循ABC库存管理方式,对仓库产品实行分类管理。出入库人员必须严格遵循工作不兼容、职务分离的基本准则,并严格按照相应的业务流程实施管理,定时进行仓库盘点,及时处理盘点流程中存在的失误。若企业有条件,可以推进供应链库存管理,通过和上下游企业协作,共享订单、库存等信息,这有助于企业实现零库存管理。

做好对委外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

对于委外产品,制造企业必须选用优秀的供应商,也必须严密监管生产企业,使其按照合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保证加工厂商的生产质量能满足制造企业的要求。

销售环节内部控制风险应对策略

处理销售业务内部管理风险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全面开展市场研究、竞争对手分析工作

营销人员必须选取最佳的营销策略,并合理作出营销决策,以此为基准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以避免出现商品过量积压或者生产计划不准确的问题。同时,营销部门必须针对市场的反映状况,与研发、生产、制造、财务等部门展开积极的协调和互动,以便满足客户提出的种种要求。

通过客户服务管理系统对用户实施科学化的控制

企业可根据客户的信誉度评级,开展长期经营业务,或通过现金折扣的手段及时返还款项。同时,要做好后期客户服务工作,以充分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完善对业务流程的监督管理,实行不相容职责划分

销售通常包括合同洽谈、申请、签约、送货、收款、退货等环节,企业须细化相关岗位职责,在彼此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格局。

基于COSO的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策略

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在制造企业中,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基层员工,都对内部控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基于此,企业管理者要深入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以此加强企业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知,自觉监督。企业内部也要不定期开展管理培训活动,以指导企业员工树立内部控制理念,从而增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意识和执行力。另外,企业内部组织设置不合理,是目前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须适应市场竞争环境,打破传统组织架构的禁锢,进一步优化企业内部组织架构,逐渐将“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转变为“扁平化”结构,精简部门、工作流程等,基于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重新优化、完善岗位权责。

强化控制活动

企业如果不能实现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就会导致人为舞弊的风险无法隔除。首先,管理人员必须清楚不同员工的职能,并厘清不同部门的实际作业任务,包括资金的收付和记录应当分离,货物的进出及管理工作应当分离。其次,企业必须保证每项工作都能受到制约,避免出现一人兼任多个职位的情况。同时,企业必须构建起惩罚和防备并举的机制,并将重心置于预防中的反舞弊机制上,明晰反舞弊工作的重要之处,以便进一步完善反舞弊工作程序。

加强信息沟通

企业必须构建起良性的沟通机制,从而形成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一方面,在各个部门和业务环节之间构建常态化信息沟通交流机制,业务机构之间也必须定期协调工作状态。为了增强企业的信息沟通能力,企业内部应发挥网络系统的积极作用,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办公环境,以保证内控系统长期处于健康稳定的工作状态。另一方面,建立统一的企业信息化办公体系,推进内控信息系统模块优化,借助大数据等技术减少信息传送的时限,为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全面、真实、有效的信息支持。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完善内部监督管理环节,除了要做好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外,还要发挥内部稽核的积极作用。企业要遵循科学性、完整性、代表性等准则,构建一套完善的管理考核框架,并全面检查内部控制状况。实践中,企业应当重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并确保其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基于此,企业应当赋予审计部门一定的活动空间。此外,企业还要加强队伍建设及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以提升其专业素质,发挥其专业职能。不仅如此,企业还应当构建科学的内部管理评估系统,协助企业实施自我监控,查找内部管理运行中可能出现的缺陷。

制造企业在建立内部管理系统时,管理人员必须以身作则,并努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同时应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管理层也必须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内部管理工作,采用全面计划管理等方法,提高公司的总体水平,以完善内部控制建设,提升企业的总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