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川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远古的诗情画意如今竟然再现于中国第七大沙漠——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之上。

3000年前这里是一片绿野,400年前这里成为不毛之地,20多年前这里开始治沙育林。如今的库布其沙漠,已经建成长200多公里、宽20多公里的绿色生态长城,沙尘天气由每年的五六十次降低到三至五次,降雨量由不足70毫米增加到300多毫米,从而改善了鄂尔多斯高原以及北京等周边区域的气候环境。

而创造这一沙漠传奇的是土生土长的王文彪引领的亿利资源集团。26年来,亿利资源坚持不懈致力于荒漠化治理,并逐步进入城市生态修复;投入30多亿元,绿化库布其沙漠6000平方公里(相当于全球荒漠化面积的1/7000),现已进入新疆、甘肃、河北、北京等地区实施规模化、产业化的生态修复;控制荒漠化面积1.1万平方公里,创造了305.91亿元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减少了京津冀地区的沙尘;创新了可持续公益商业治沙模式和“市场化、产业化、公益化”三化互动的生态建设机制,并大力发展了生态修复、天然药业、再生能源、沙漠材料等沙漠生态经济产业,带动了10多万沙区农牧民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治沙、生态、民生、经济”平衡驱动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治沙种树的漫漫征程中,亿利资源也从中国库布其沙漠的一家默默无闻的小盐厂,发展成为一家致力于从沙漠到城市的生态修复和生态产业的领导者企业,并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全球绿色财富(中国)企业100强。

2012年6月,亿利资源企业所缔造的“库布其沙漠生态文明”被列为联合国“里约+20”峰会重要成果向世界推广,作为这一世界级成果的创造者,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也获得联合国颁发的“全球环境与发展”奖。与此同时,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提出了“2030年世界耕地荒漠化零增长”的目标,而其目标的决策依据就是来自于亿利资源所创造的中国库布其沙漠发展模式。

日前,中国生态修复案例首次同时入选哈佛商学院案例库和清华经管学院中国工商管理案例库,案例的提供者也是亿利资源。

去年,当原哈佛大学商学院高级副院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案例中心联席主任沃伦·麦克法兰教授了解到,被推荐的企业并不是中国规模数一数二的大企业,因此是抱着怀疑态度来到中国的,结果却在接触和了解亿利资源之后,这位管理学界的知名专家不仅欢迎该案例入库,甚至提出这家中国企业的经验和实践,至少可以贡献出两个教学案例。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杨斌介绍说,“最后我们提炼出了两个管理案例,一个是‘战略,另一个是‘领导力。实际上最吸引我们的,就是这样一家地处生态环境最脆弱地区的民营企业,是如何在长达1/4个世纪的过程,通过不断地战略调整,把自己锻造成从沙漠到城市的生态修复服务企业。它的价值尤其体现在环境挑战越来越严峻的今天,亿利资源的绿色商业实践,为中国乃至世界那些身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企业家们提供了勇气和榜样。”

从小盐场到生态修复

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是王文彪的家乡,生在沙漠、长在沙漠的他从小饱受沙漠之苦。“吃饭时,饭碗里吹进沙子;睡觉时,床上蒙了一层沙子;就连张嘴呼吸,也能感受到沙粒儿。如果说什么是家乡的味道,或许就是沙尘的土味。”

1988年,28岁的王文彪毅然丢下了所谓“金饭碗”,从地方政府调到沙漠盐厂当厂长。来到盐厂,他看到,沙子快把生产设备湮没了,盐湖里也覆盖着厚厚的沙子。面对无路、无电、无水、无通讯、无设施,草原民族特有的不服输性格,让王文彪向桀骜不驯的沙漠发出了挑战。

为了让企业的产品走出沙漠,王文彪和员工们历经3年,辛辛苦苦修起了一条65公里长的沙漠公路,却被一场沙尘暴瞬间掩埋了。王文彪意识到,沙漠里的生存发展远比通常的地理条件艰难得多,只有勇气苦干是不行的。要想保住这条生命线,必须有一种科学的治理方法。

为了保水防渗,王文彪曾用废酒瓶种植物,成活率提高了,但效率太低;他花大价钱从国外引进沙生植物,可它们来到库布其沙漠全都水土不服。偶然间,一种在沙漠里长得又多又好的叫甘草的药用植物,似乎让他找到了“金钥匙”。在沙窝里长大的他,曾承袭先人的生财门路,挖过沙地里的甘草,也是当地人甚至“走西口”的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生计。于是他带领员工们种植了20万亩以甘草、沙柳、杨树为主的绿化带,不但护住了路,还为企业带来了收益。此后,他们陆续在沙漠上建起了多条纵横贯通的公路,为盐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009年,王文彪决定壮士断腕,关闭净资产已达9亿元的盐场,开始走以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为主的沙产业道路。

据了解,亿利资源的沙漠生态建设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工程治沙。采取“以路化区、化整为零、分割治理”的工程措施,在库布其沙漠修筑多条纵横沙漠的公路,把一万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分割开来,并沿路实施电、水、网格、飞播等“绿色走廊”综合治理工程,再分年分步逐渐蚕食荒漠,形成生态规模效应。此外,他们还采取“先锁住四周、再治理腹部”的工程策略,建设了长242公里的外围生态屏障工程,牢牢锁住了沙漠。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亿利资源在大漠深处实施了沙区禁牧和生态移民与修复工程,让几万沙漠农牧民走出沙漠实现富裕,让生态得以修养生息。

二是产业治沙。经过多年实践,亿利资源探索了治沙与经济并存的复合生态模式,在地下大规模种植甘草等中药材植物,在地上大规模种植灌木乔木,并采取“公司+农户,企业+基地”的联盟发展方式,发展了几百亿规模的沙漠绿色经济,包括有机肥、新能源、新材料、旅游等新型产业,实现“治沙”和“经济”的绿色循环互动。

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是库布其沙漠的自然气候特征。以往的植树造林均须一次种植,多次补植,造林成本远大于其他条件较好的地区。亿利资源独辟蹊径,通过与多个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沙漠研究所,引进多个技术合作项目。2010年亿利资源成功研发出了水冲植树、甘草平移等专利技术。采用水冲植树法比普通植树成本节约十几倍,效率提高30倍,成活率高达90%。

经过二十多年的苦心经营,亿利资源让荒漠土地长出了绿草丛林、长出了健康食品,昔日的盐场早已蜕变成了上市的企业集团公司,王文彪的生态修复产业也已颇具规模,现已进入新疆、甘肃、河北、北京等地区实施规模化、产业化的生态修复。

打造沙漠绿色产业链

在绿化沙漠、改善生态的同时,亿利人也发现了沙漠的经济价值。26年,亿利人变沙漠劣势为优势,利用沙漠土地、阳光、生物质等沙漠资源,培育和发展了沙漠沙旱生态科技实业、沙漠天然健康、沙漠材料开发应用和沙漠再生能源等极具发展潜力的沙漠生态产业。

沙旱生态科技产业主要发展干旱生态植物引种、改良、组培、扩繁和干旱地区生态修复与园林绿化。亿利资源利用沙漠干旱植物的技术优势,以西北干旱地区园林绿化和生态修复为主,紧紧围绕干旱生苗圃基地建设,打造集园林绿化、生态修复、盐碱化治理、石漠化与荒漠化治理于一体的高端品牌。

2013年5月,亿利资源集团与北京延庆、河北怀来、赤城等地合作实施土地荒漠化防治和生态修复绿化。2014年3月14日,王文彪带领生态修复产业板块主要负责人,驱车200多公里来到张家口,与张家口市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双方就柠条种植和加工项目、生态建设绿化和冬奥会绿化工程、退化林分改造项目、林下经济项目等展开合作。

2014年4月3日,新疆地区发生了10年不遇的特大沙尘暴。也就是这一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全球治沙领导者企业亿利资源集团签署了南疆“治沙、民生、生态经济”一揽子战略合作协议。合作的最大亮点是着力把握“生态、民生、经济”平衡点,引进亿利资源市场化生态修复机制和技术,建设新疆和西域地区本土化生态种子工程基地,建设“林、草、药材”复合生态经济示范区,这标志着“摇钱树”生态修复机制在南疆阿拉尔地区落地,也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践行绿色中国梦的具体行动。

亿利资源本着“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荒则荒”的原则,不仅固了沙、护了路,还靠种甘草扩展了产业结构。

“我们不是一味地搞公益性绿化,而是要利用沙漠实现循环经济,变沙害为沙利。”王文彪说,“我们在黄河南岸、库布其沙漠北缘之间实施了‘百万亩甘草防沙护河工程,既发展了绿化,又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这是亿利治沙和发展沙产业的最大突破口。”

种甘草的传统方式是垂直栽种苗木,收获时连根挖,对地表破坏大。亿利人摸索出甘草平栽技术,根苗能分蘖出多个根系,收获时挖三分之二,剩下的根还可以继续控住流沙,而且第二年不用浇水,又再生新芽。这样一来,种甘草就成了固沙的好办法。

甘草,被称为百草之王、沙漠之宝、软黄金,自古以来就是传统中草药不可或缺的品种。在沙漠种甘草不是亿利资源首创,但他们把甘草种出了大名堂。目前,亿利资源培育了220多万亩以甘草为主的中药材基地,陆续并购和成立了十多家医药生产、研发和销售企业,完成了生物医药产业板块的架构,形成中药材种植、生产、销售到批发、零售的完整产业链。

“我们以甘草为主的医药产业开发出110个品种,4000多个产品。”亿利资源天然药业集团总经理刘青说,沙漠天然药业年销售收入已突破百亿元人民币,甘草、苦参、锁阳、麻黄、苁蓉、黄芪、马齿苋等几十种沙旱生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正在全面推进并筹划上市。

沙漠治理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虽然在沙漠种甘草等药用植物利润可观,但目前还不能支撑集团每年巨大的生态治理投入,亿利人继续打起沙漠的“算盘”。

他们采取“开放多元”的投资战略,与其他企业联手合作,利用库布其沙漠的沙子和粉煤灰等工业废渣,通过技术创新,变沙为宝,研发生产技术领先的生态环保防火保温一体化墙体材料、纳米沙釉、覆膜砂压裂支撑剂、沙漠质感涂料、沙漠工艺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了沙漠生态材料应用产业,用沙漠经济产业反哺沙漠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以上自主技术创新项目已申报各项专利技术36项。

此外,依托沙漠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建设了规模化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厂房屋顶发电项目;引进国外蓖麻种植新技术,发展高端生物能源;利用沙柳三年平茬的生长规律,创新研发了沙柳汽化生产碳基复混肥和沙柳饲料等技术,使治沙、富民、产业互动发展。

亿利的沙漠经济,除了发展第一产业——种植药用植物和农产品、第二产业——天然药业、新能源、新材料外,甚至还有第三产业——旅游业。依托沙漠景观和20多年创造的绿色空间,亿利发展了七星湖沙漠旅游产业,来此观光的中外游客去年达到20万人次。在牧民新村“亿粒沙工艺坊”里,牧民们做的沙雕、沙画被游客们带出了沙漠,走向了世界。

尽管这些产业的造血功能还不是很强,但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描绘的生态文明建设宏伟蓝图,已经为生态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亿利资源通过产业集群规模化、股权投资多元化、循环经济一体化,正引领沙漠绿色经济,开拓绿色空间。

库布其模式一举多赢

去年2月25日,国内外相关组织在北京首次发布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测评核算体系,并把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作为中国首个GEP核算机制试点项目落地启动。发布了库布其沙漠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评估核算报告。

结果显示,从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角度,亿利资源用了二十五年的时间,投入了100多亿元进行沙漠生态修复绿化和沙漠经济的发展,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很多人认为不划算。但从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角度来算库布其沙漠事业绿色发展账,绿化了5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遏制了刮向北京的沙尘暴,创造了几百亿福祉人类的生态价值。而且库布其沙漠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明显恢复,惊奇地出现了大量的野生动物,特别是出现了“大面积厘米级”的土壤迹象。有专家指出,靠自然恢复增加一厘米的土壤需要1万年的时间。

亿利人摸索出的“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多元化”的库布其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已经在全球引起广泛反响。联合国副秘书长施泰纳评价说,“亿利资源在如何通过改善大自然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典范”。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沙祖康称赞亿利资源库布其沙漠生态文明工程是中国人创造的世界奇迹。

2013年9月24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论坛上称赞库布其,他表示,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以前是沙进人退,当地居民日夜与风沙为伴,后来他们转变思路,变沙为宝,用柳条绿化荒地,用沙粒制造建材,治沙与发展齐头并进。当地直接绿化面积已达5000多平方公里,年降雨量由过去的70毫米增加到300多毫米,野生动物也在沙漠中重新出现。这正是环境和发展的双赢”。

众多国际专家认为,库布其沙漠的实践为全球寻找防治荒漠化、改善气候变化、拓展土地空间、改善民生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有关数据显示,全球由于荒漠化的影响,大概还有近10亿人吃不饱肚子,防治荒漠化是有效消除整体贫困的重要举措。亿利资源26年来,通过防治荒漠化和发展沙漠绿色经济,惠及了沙漠地区十几万百姓整体脱贫致富、就业富裕,有效改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他们的年均收入由过去的2000多元提高到了现在的3万多元。

王文彪表示,防治荒漠化还关系到绿色经济的发展。20多年前,为了让我们的企业活下去,我们被迫切开大漠修路治沙,大规模种树、种草、种药材,走上了产业化治沙的道路。这么多年,我们认识到可治理的沙漠也是一种资源,我们应当重新认识其价值,特别是其所具有的阳光、土地、生物资源都是十分宝贵的。而亿利资源企业正是看到了其价值所在,通过发展沙漠绿色经济的方式,实现了防治荒漠化事业的可持续,从一个沙漠深处濒临破产的小盐厂成长为一个在全球有一定影响力的沙漠绿色经济企业。

2013年8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顶着炎炎烈日,驱车六七个小时,行程600余公里,来到库布其沙漠考察亿利资源生态建设,并出席第四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

汪洋说,企业参与治沙,而且治出了效益,这条路子非常好。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沙漠治理,用市场化、产业化的路子治理沙漠,为美丽内蒙古、美丽中国多做贡献。亿利人不容易,库布其了不起,沙漠有希望。他指出,“保障治理者的合法权益,让参与防沙治沙的企业、个人经济上得到合理回报,政治上得到应有荣誉,充分释放市场、企业、社会组织的活力”。

亿利资源的目标是,再通过三至五年努力,能使沙漠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面积达到15000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2020年沙漠土地整治规划总面积的1/13,把库布其沙漠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的窗口。并且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模式,大力发展好沙漠“有机肥料、有机材料、有机能源、有机食品”等沙漠绿色经济。

“沙漠事业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能把我们20多年创塑的沙漠事业机制、模式推广到更多的沙漠地区,造福更多的沙漠人民。这也是我个人的梦想。”王文彪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