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晓东

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也有助于恢复我国健康的实体经济,并且有助于实现制造业在新形势、新常态下转型升级

制造业是工业化国家的基础产业。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演进的客观规律,是推进工业化进程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通过将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企业可由单一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企业由以前的关注产品功能生产,到关注顾客需求服务,通过服务增值活动,使得依附于产品上的价值大大增加。我国由世界制造中心向创造中心升级,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至关重要。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也有助于恢复健康的实体经济,并且有助于实现制造业在新形势、新常态下转型升级。

事件 工业界三个月两次高规格论坛

2014年11月14日,第十一届中国制造业管理国际论坛召开。在论坛上,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联盟成立仪式举行。

在该联盟建立之前,关于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的声音就已经不绝于耳。2014年9月18日,中国工业报社在江苏南通市主办了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转型升级”为主题的“中国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论坛”。在这次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作了“发挥工业主导作用,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主题报告。在李毅中的报告中,努力企业向上下游扩展延伸、变革创新,构建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型企业成为重点。

在9月到11月连续召开两项重要的论坛会议,实际上是相关部门对2014年8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的回应,也是我国工业领域为了贯彻国务院指导意见精神,推进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而实施的具体行动。这次出台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现阶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11项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发展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等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工业化起步晚,但这些年进步很快,个别领域处于全球领先,整体竞争力显着增强,并达到工业化中后期水平,不过距离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化还有一段距离。中国制造业显现的高能耗,低价值,高社会成本的发展模式无法进一步支撑未来的发展,中国制造亟待转型。将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能够展现资源整合、价值创造、知识创新等特性,因此其具备成为中国制造转型的一条有效的可选择道路。

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实际上是制造业向服务业靠拢和服务业向制造业靠拢的双方相互运动的结果。这次《意见》的出台,目标是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企业进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我国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背景 制造业服务化大趋势

传统观念认为,制造业就是生产加工。实际上,生产并不等于制造。制造包括生产和服务两部分。这种认识的深入,与是20世纪后期以来,经济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变化密切相关,这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过渡,并掀起了一股制造业服务化的浪潮。在这次浪潮中,服务业被看做是创造差异化优势的工具,而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也被认定为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不断发现和开拓产品价值链的蓝海发展模式。

随后在90年代,GE、IBM等率先开始了提供解决方案的服务化战略。

以通用电气公司(GE)为例,GE在其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产品逐渐扩展到电器和电子产品制造多个领域,从生产消费电器、工业电器设备到制造宇宙航空仪表、喷气式飞机引航导航系统、多弹头弹道导弹系统、雷达和宇宙飞行系统等。到上世纪80年代,通用电气在全球24个国家开设了100多家工厂,85%的业务集中于制造业,成为全球最着名的制造业企业。但激烈的竞争也让制造业的利润迅速下滑。于是GE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把冰箱、冰柜、微波炉、空调、洗衣机等传统制造业大量转移到中国等低成本国家,同时将服务作为通用电气四大核心业务之一。目前,GE已经转变为“多元化的服务公司”,2014年其70%以上的收入都来自金融、信息和产品等方面的服务。

随后,在全球顶级的制造企业中,服务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大的趋势。

根据德勤对世界500强的调查,全球顶级制造业公司2013年的收入50%以上来自服务。特别是全球信息服务和信息产品外包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潮流。

以世界最大的通力电梯公司为例,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70亿欧元,其中制造占54%,服务占46%。芬兰的美卓公司以生产用于矿山、建筑、石油的泵阀为主,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38亿欧元,其中49%来自产品销售,51%则来自服务。服务的70%是零备件服务,30%是特殊性及产品全生命周期配套服务。

根据IBM商业研究院提供的数据,如今在一些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中,兼有服务和制造业务的企业已达 20% 以上,其中美国高达 58%,而 97.8% 的中国制造型企业仍停留在纯产品生产加工阶段,缺少服务业务。服务业务缺乏,其实也是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的核心技术和品牌缺失、价值链亟待跃升等问题的集中反应。

国务院曾经在2007年3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并在2009年发布《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都提出要大力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但推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很多企业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对整个产业增值链的控制和主导能力,也难以做到与服务业进行融合发展。

进入2014年以来,越来越多优秀制造企业开始自发地由“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型。这些企业由关注产品生产,转向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特别是这一段时间来电商企业、互联网企业、物流企业的爆发式发展和跨界整合,促使许多制造企业将内部在产前、产中或产后的服务功能独立出来,原来的服务活动转而由其他企业完成,这一转变也促使制造业企业进一步与服务业整合发展,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边界日益模糊。2014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也意在鼓励我国的工业企业赶上这场制造业服务化“大趋势”。

焦点

寻找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对接口”

制造企业转变为某种意义上的服务企业,是制造业高度发展呈现出的必然趋势,特别是随着我国劳动力、原材料成本的提高,低价优势逐渐削弱,企业要想保持强劲的竞争力,产品品质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很多制造型企业都在寻找和服务业的“对接口”,寻找如何来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的途径,而这两大问题也成为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焦点。

一个企业要获得完善的服务能力,其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必要条件。只有专业水平的提高,制造企业才能为顾客提供包括顾客需求调研、个性化产品设计、融资支持、主动健康维护和产品回收等全生命周期的整体解决方案。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表现较好的制造型企业基本都是专业化水平较高的装备制造企业。

以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位于河南的企业在2014年12月获得《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三大栏目的集体注意。2014年,中信重工以新技术新产品抢占国内外市场制高点,保持了行业领先地位。其中在2014年3月,中信重工为瑞典LKAB公司生产的PSZ3000半移动式破碎站试车成功,这是中信重工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成套矿山装备首次直接出口欧洲;2013年7月,与印度彼那尼集团成功签订一条日产7000吨水泥生产线所配套的12兆瓦余热发电项目合同,中信重工余热发电项目走向海外;此外,公司的水泥成套总包项目还在多米尼加、蒙古、巴西、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国遍地开花,成为全球有竞争力的水泥总包供应商及服务商。

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中获得这样的成绩,核心秘密还在于公司专业化水平之高和自身强大的、成体系的研发队伍。中信重工建立了国家首批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成为国内最大的矿山机械综合性技术开发研究机构,具有甲级机械工程设计和工程总承包资质。在活性石灰领域,中信重工代表了大型活性石灰工艺及设备的最高水平,在水泥成套领域,成功实现了水泥装备制造由千吨级到万吨级的高端跨越,拥有万吨水泥窑生产线成套生产制造能力,产品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除了自身技术的过硬,可以承接一系列地服务性项目,放多企业还依赖服务模式的创新为自己打开了一片新天地。由于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企业边界,延伸至产品服务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普遍存在于产品服务系统售前、售中和售后的全过程。所以今天的制造企业服务化,更体现在制造业企业围绕产品功能扩展服务业务层面。

如今,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对接口”更为丰富,制造业要做的,就是顺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不断变革、创新制造方式和服务业态,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化,搞好售后服务、全寿命周期服务,发展故障诊断、维护检修、检测检验、远程咨询、仓储物流、电子商务、在线商店等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此外,还可以发展产品定制、零部件定制、柔性制造、个性化制造等,在规模化、批量化生产的同时,注重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启示

健康的实体经济依赖制造业和服务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就是1978~2002年的工农业尤其是工业高速发展的时期。第二阶段是2003年至今的以房地产为核心的虚拟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过于依赖虚拟经济,已经造成目前整个社会的流动性紧张、实体经济创富能力大幅降低、房地产泡沫等一系列的问题

但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无论从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还是从国家的安全角度,中国都需要强大、独立、自主的制造业。因此,寻求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新模式,是保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在世界经济依然低迷的今天,依赖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德国在欧洲经济版图中一枝独秀就是明证。德国产品的“高、精、专”品质,强大的零配件服务能力,如成千上万种螺丝规格,可适用于上千伏电压且耐耗的工业插头,铸就了其世界外贸顺差第一大国的地位。

今天,中国的制造业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随着云计算、3D打印、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产生和广泛应用,将促进智能制造、创新设计等新的制造模式以及服务外包、电子商务、零部件定制、柔性制造、远程检测、远程咨询等新的商业模式快速发展,必将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不过,这个过程也并非容易。从整体来看,我国制造业相关企业服务意识和能力不足,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缺位、交货工期延误、运行调试故障频出等问题,已经成为制造业服务化推进的掣肘。

但中国经济需要强劲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拉动。打造中国制造业基地,必须改变以往忽视或孤立服务业发展的倾向,把更多精力放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与服务的融合上。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开始向工业化中后期迈进,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将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提供历史性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实现突破,迎接中国制造业新一轮全面振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