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保红,孙冬梅,邢雪琴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室速和室颤发生率高达20%,占心脏性猝死(SCD)的80%[1],因此对STEMI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进行早期预警尤为重要。本文观察前壁STEMI患者经急诊介入治疗前后T波峰末间期(Tp-e间期),Tp-e/QT比值,并与正常健康人的比较,评价Tp-e间期,Tp-e/QT比值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心内科2010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前壁STEMI,并接受急诊介入治疗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46岁~73岁(53.97±7.92)岁。36例患者中,9例前壁STEMI伴下壁STEMI,其中发生频发室早、室早二联律5例、室颤1例;4例伴前侧壁心梗,其中多源室早2例。另随机选抽取同期来我院体检健康人的标准12导联心电图62例,作为对照组,男42例,女20例,年龄48岁~72岁(49.70±8.98)岁。患者组和对照组间年龄、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入选标准:身体健康,无心肺疾患,无高血压、糖尿病,生化检查无异常;无心室肥厚或心律失常等异常表现,无ST-S改变。

1.2 研究方法 STEMI诊断必须具备条件:持续性胸痛史,胸痛持续时间>30 min;心电图具备典型的心肌梗死改变及动态演变过程,连续2个导联ST段抬高≥0.2 m V;心肌坏死血清标记物有动态改变[2]。必须同时具备以上两条才能诊断STEMI。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范围: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10次/min)、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多源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分级达2~3级[3]。

采用日本光电92C同步12导联心电图仪,走纸速度为25mm/s,由心电图专业人员测量计算ST段抬高的梗死相关导联的Tp-e间期及Tp-e/QT比值。为确保测量的准确性,患者组和对照组均测量心电图波形清楚的标准V5导联[4]。从心电图T波顶点起始,至心电图T波终点。以Tp-e间期/QT间期计算。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介入治疗前后Tp-e、Tp-e/QT变化介入治疗前 前壁AMI患者Tp-e间期,Tp-e/QT比值介入治疗后明显缩短(P<0.05)。介入治疗后Tp-e间期,Tp-e/QT比值接近于健康人水平,但二者仍较健康人明显延长(P>0.05)。详见表1。

表1 患者组和健康人Tp-e间期,Tp-e/QT比值±s)

表1 患者组和健康人Tp-e间期,Tp-e/QT比值±s)

组别 n Tp-e间期(ms) Tp-e/QT 比值患者组 治疗前 36 138.35±30.22 0.29±0.09治疗后 36 112.35±22.151) 0.25±0.071)对照组 62 82.26±12.33 0.23±0.07与介入治疗前比较,1)P<0.05

2.2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介入治疗前36例患者有10例(27.78%)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其中10例Tp-e间期>140 ms、Tp-e/QT比值>0.30的患者于介入治疗前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急诊介入治疗后10例患者均未再出现。介入治疗前室性心律失常与非室性心律失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心律失常组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各指标比较(x±s)

3 讨 论

T波峰末间期(Tp-e间期)是指T波顶峰至T波峰末之间的时间。1994年严干新创立了冠脉灌注的组织块生理模型[5],证明M细胞占左室心肌的70%左右,动作电位时程(APD)最长,复极结束最晚,与T波的终点(End of T)对应;而心外膜APD最短,复极结束最早,与T波的顶点(Peak of T)对应。这样APD最短与最长,即复极结束最早与最晚(心外膜和M细胞或心内膜)之间的差异,即称为TDR,是心室跨壁心肌复极离散度的量化指标。这样心电图的Tp-e就可以间接反映TDR的变化[6,7]。同时Tp-e/QT比值在不同种属、不同心率时较恒定,因此可作为复极离散的反应指标。在ST段上抬和心室颤动发生的机制上,急性心肌梗死和J波综合征相似[8],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和2相折返是这些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共同机制[9]。

本研究通过对前壁STEMI患者36例Tp-e间期,Tp-e/QT比值比较,结果发现,患者中介入治疗前Tp-e间期、Tp-e/QT比值均较健康人群明显偏大,同时36例患者中有10例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比例为27.78%,接近于国外的研究资料[1]。恶性心律失常患者Tp-e间期 ,Tp-e/QT比值均较非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明显延长。急诊治疗后Tp-e间期,Tp-e/QT比值较治疗前有明显的缩短,同时患者再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出现。提示Tp-e间期,Tp-e/QT比值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显着的相关性。可能与介入治疗后心室肌供血改善,使心室肌的电活动趋于一致有关。介入治疗前Tp-e间期,Tp-e/QT比值与健康人比较明显延长,介入治疗后二者更接近于正常人,表明梗死心肌再灌注恢复血流后可使跨室壁复极散度部分恢复,同时心肌部分电生理指标基本恢复,提示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方法。因此对于前壁STEMI患者建议应行积极再灌注治疗,使缺血的心肌尽快恢复血流灌注,最大限度的改善心室肌电生理功能,使心室肌的电活动趋于同步,以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避免心脏性猝死的发生风险。同时治疗前后Tp-e间期,Tp-e/QT比值的变化,显示其可以作为前壁STEMI患者治疗过程中疗效的重要参考指标。也可作为恶性心律失常的预警信号。

本文的局限性:样本量偏小,要说明介入治疗对AMI患者Tp-e间期,Tp-e/QT比值的影响以及临床意义,还需要扩大样本量。本文仅收集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前壁STAMI患者,未涉及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易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扩张型心肌病以及血电解质紊乱等患者,这些影响因素还应进一步观察研究。

[1]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State-specific mortality from sudden cardiac death United States,1999[J].MM WR Morb Mortal Wkly Rep,2002,51(6):123-126.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国循环杂志,2001,16(6):407-422.

[4] Haarmark C,Graff C,Andersen MP,et al.Reference valuesof electrocardiogram repolarization variables in a healthy population[J].J Electrocardiol,2010,43(1):31-39.

[5] Antzelevitch C.T peak-end interval as an index of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J].Eur J Clin Invest,2001,31(7):555-557.

[6] Antzelevitch C,Oliva A.Amplification of spati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 underlies sudden cardiac death associated with 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T,long QT,short QT and Brugada syndromes[J].J Intern Med,2006,259(1):48-58.

[7] Gupta P,Patel C,Patel H,et al.Tp-e/QT ratio as an index of arrhy thmogenesis[J].J Electroe Cardiol,2008,41(6):567-574.

[8] 严干新,姚青海,王东琦,等.J波与J波综合征[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4,8(6):360-365.

[9] Yan GX,Kowey PR.ST segm ent elevation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From the Brugada syndrome to acutem yocardial ischem ia[J].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2000,11(12):1330-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