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峰 韩高飞

(1.通用医疗西安医院医学影像科,陕西 西安 710003;2.铜川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陕西 铜川 727000)

神经损伤患者多伴随有颅脑外伤,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血、炎症、瘢痕,同时由于角膜、晶体因无血管结构,在损伤后也容易继发感染,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CT成像的典型特征是密度分辨率高和速度快,也可进行多方位、多序列进行成像,是检查视神经损伤的主要影像学手段[2]。但是CT成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很难观察视神经的精细情况。脉络膜是眼球血液循环最丰富的组织,为睫状体、视网膜外层、虹膜的主要供血来源,血流量占整个眼部血流的60%左右[3]。当前增强深部扫描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EDI SD-OCT)为一种可重复性、直观、无创、操作简单的测量方法,可以定性了解脉络膜血管结构,还可定量测量脉络膜厚度[4]。本文具体探讨视神经损伤的CT后处理技术影像学特征与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视神经损伤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诊治的视神经损伤患者84例作为损伤组,同期选择健康志愿者84例作为对照组,损伤组中男43例,女41例,平均年龄(34.87±2.18)岁,平均眼压(12.98±1.57)mmHg,平均眼轴(24.59±2.19)mm,左眼损伤44例,右眼损伤40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8例,打击伤22例,高空坠落伤15例,爆炸伤9例;外伤到就诊时间(8.14±0.14)h;临床表现:瞳孔均出现不同程度扩大,失明5例,保留光感19例,眼前指数21例,视力≧0.2 39例;GCS昏迷评分(11.82±2.18)分。;对照组中男42例,女42例,平均年龄(34.18±1.74)岁,平均眼压(12.76±1.00)mmHg,平均眼轴(24.00±1.74)mm。纳入标准:年龄20~55岁;入选者知情同意;影像学资料、临床资料完整;损伤组均符合单眼性、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诊断标准;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本研究;对照组既往体健、无糖尿病等全身系统性疾病史。排除标准:妊娠与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中高度近视或中高度远视者≥±3.00D;继发或合并其他眼部疾病史;既往颅脑、面部手术史者。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1.2CT检查 采用GE-optima680-64排128层螺旋CT,患者采取仰卧位,保持扫描基线和头部的左右、垂直对称,头先入。CT扫描参数:管电流150 mA,螺距1 mm,管电压130Kv,层厚O.625 mm,螺距1 mm,矩阵:512×512。在增强扫描中,使用高压注射器经正中肘静脉以3.5 mL/s的注射速度注碘海醇注射液80~100 mL,层距和层厚为5 mm,窗水平250 HU,时间窗1 500 HU。将CT图像进行后处理,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表面遮盖法、容积再现等。

1.3脉络膜厚度测量 将OCT仪(德国Spectralis OCT,Heidelberg)设置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水平线状扫描参数:波长870 mm,长度9 mm,涵盖整个黄斑区范围。将OCT设备靠近患者眼球,选择EDI模式,采用自动实时眼球追踪技术获取图像。在黄斑中心凹位置进行0°和90°逐层扫描。

1.4观察指标 所有图像都由两名高年资正高职眼科诊断医生采用双盲法进行阅片观察。记录CT检查中的可视筛板面积及最大可视筛孔面积。记录黄斑中心凹(SFCT)、距黄斑中心凹15 000 μm处的鼻侧(N1500)、颞侧(T1500)、上方(S1500)、下方(I1500)的脉络膜厚度,为此视网膜色素上皮外界与脉络膜巩膜交界处的垂直距离。

2 结 果

2.1CT后处理技术影像学特征 在损伤组中,常规CT显示眼球体积缩小,球内正常解剖结构紊乱,视神经密度增高,骨窗显示眶壁骨折,可见眼球壁不规则,视神经边缘模糊且弯曲变性。CT后处理显示软组织窗中可见眶壁边缘模糊,视神经垂直部位存在弯曲变形,视神经粗大,视神经管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神经管轻度狭窄。

2.2可视筛板面积及最大可视筛孔面积对比 损伤组的CT可视筛板面积及最大可视筛孔面积都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CT可视筛板面积及最大可视筛孔面积对比

2.3脉络膜厚度对比 损伤组的EDI SD-OCT SFCT、N1500、T1500、S1500、I1500脉络膜厚度都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位置的EDI SD-OCT脉络膜厚度对比

2.4等效球镜对比 损伤组的等效球镜(-2.06±0.12)D显着低于对照组的(0.66±0.13)D(t=19.284,P<0.05)。

2.5相关性分析 在损伤组中,Pearson分析显示CT可视筛板面积、最大可视筛孔面积与EDI SD-OCT各位置脉络膜厚度、等效球镜存在相关性(P<0.05)。见表3。

表3 视神经损伤的CT后处理技术影像学特征与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n=84)

3 讨 论

外伤后视力下降、传入性瞳孔对光反射异常、视野缺损是影像学中诊断视神经损伤的主要依据,结合CT后处理技术,可立体显示视神经观察是否合并骨折与骨折性质[5]。本文结果显示,损伤组的CT可视筛板面积及最大可视筛孔面积均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视神经筛板结构由8-12层的多孔胶原纤维板组成,视神经损伤可使得筛板发生变形,导致视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受到挤压,甚或发生凋亡与萎缩。不过CT结果阴性也不能排除视神经损伤的可能,且CT诊断的主观性比较强,容易出现漏诊、误诊致延误病情[6]。

脉络膜是组成葡萄膜的重要部位,位于视网膜和巩膜之间,含有大量的色素细胞和血管。脉络膜血液主要来自睫状后短动脉,也是其黄斑区营养物质代谢交换的重要部分[7]。本文结果显示,损伤组的EDI SD-OCT SFCT、N1500、T1500、S1500、I1500脉络膜厚度都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EDI SD-OCT具有客观、重复、无创等优点,能清晰观察到脉络膜影像,使得测量脉络膜厚度成为可能。视神经损伤患者多伴随有黄斑区下脉络膜大血管层萎缩,引起脉络膜新生血管生长,造成血管的透性增加,从而导致脉络膜厚度变薄[8]。

视网膜的功能正常有赖于脉络膜脉管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特别是黄斑区严重依赖脉络膜血管供应氧和营养,视神经损伤可导致脉络膜血管受损,也使得黄斑区的血和营养供给不足,可使得患者的等效球镜值降低。本研究Pearson分析显示,视神经损伤患者的CT可视筛板面积、最大可视筛孔面积与EDI SD-OCT各位置脉络膜厚度、等效球镜存在相关性(P<0.05)。分析原因,脉络膜厚度可能是视神经损伤疾病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患者的屈光度增加,黄斑区及其附近区域的脉络膜都会变薄。同时视神经的视盘周围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导致可视筛板面积、最大可视筛孔面积下降[9]。

综上,CT后处理技术可全面显示视神经损伤的影像学特征,EDI SD-OCT可精确测量脉络膜厚度,视神经损伤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与脉络膜厚度存在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