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英

(赤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 赤水 564700)

某县自2004年发现首例HIV感染以来,新发现报告HIV感染人数逐年上升,特别是2016年起实施扩面筛查,年度新发现报告人数快速上升,在2016—2021年间,新发HIV感染人数超过首例感染者报告以来至2015年底的总和,占截至2021年该县累计报告HIV感染总数的72.5%;病例年龄集中在20~70岁之间,占88.6%;55岁以上感染者或病人所占比例上升趋势明显,其中又以55岁以上中老年男性的病例数据所占全市累计报告比例变化最为明显,增长速度最快;20岁以下新报告感染人数在增加。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某县2016—2021年,通过对住院患者、妇产科皮肤性病科泌尿科门诊患者、65岁以上老年人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等工作中实施筛查,初筛阳性结果经过实验室确认诊断并进行疫情信息网络报告及管理的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资料。

1.2分析方法 按照职业、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个人基本信息以及传播途径等流行病学调查信息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2 结 果

2.1筛查情况 2016—2021年采取逐年提高人群筛查比例,累计筛查新报告感染者634例,其中,2016年筛查率为14.5%,2021年达到40.1%;随着筛查率的提升年新报告感染者不断增多,2017年新报告感染人数超过3位数,2018年新报告感染人数达到峰值;2019年起在筛查率仍持续上升的前提下,新报告感染人数缓慢下降,2021年新报告感染数比2018年下降了35.6%。见图1。

图1 2016—2021年HIV筛查及病例报告情况

2.2感染者发现途径 报告显示,通过医院就诊或手术前监测发现感染者或病人412例、占65.0%,通过主动咨询检测发现感染者或病人170例、占26.8%,从业人员等体检发现52例、占8.2%。

2.3人群分布

2.3.1年龄分布 报告显示,0~19岁组19例、占3%,20~55岁342例、占53.9%;56~69岁220例、占34.7%,70岁及以上53例、占8.4%。新报告55岁以上感染者占比达43.1%,中老年占感染总人数的比例明显上升。

2.3.2职业分布 报告显示,农民或农民工412例、占65.0%,家政家务及待业人员174例、占27.4%,干部职员、工人、离退人员、商业服务等46例、占7.3%;学生2例、占0.3%。

2.4感染者基本信息

2.4.1文化程度 报告显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403例、占比63.6%,初中文化172例、占比27.1%,高中及中专40例、占比6.3%,大专及以上19例、占比3.0%。

2.4.2婚姻状况统计 报告显示,未婚82例、占12.9%,已婚有配偶233例、占36.8%,离异或丧偶319例、占50.3%。

2.5传播途径 报告显示,异性传播615例、占97.0%,同性传播17例、占2.7%,母婴传播1例、占0.15%,静脉吸毒传播1例、占0.15%。

2.6抗病毒治疗 2018年以来,该县对报告HIV感染者大力推进抗病毒治疗,通过在边远疫情高发的乡镇增设抗病毒治疗点、药品领取点等,以提高抗病毒治疗可及性,报告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率由2018年的66.3%逐年上升,2020年超过90%,2021年达到92.2%。见图2。

图2 2018—2021年HIV感染者的治疗

3 讨 论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但可以预防[1]。从该县2016—2021年艾滋病防治疫情形势分析,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感染病例达273例、占比43.1%,占比较高,尤以男性较多,老年男性性生理需求和性行为安全应值得关注,同时早期感染晚期发现也占一定因素[2-4];传播途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20~55岁性活跃人群占报告感染数的53.9%,其中丧偶和离异人群占到50%以上,性活跃人群性行为安全问题值得关注,应是下一步干预工作的重点;同性传播近年有增长趋势,应值得高度关注;20岁以下人群发病人数增长较快,部分病例不排除男男性行为传播,要重点关注初高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普及和正确性取向的引导。下步预防工作应持续重视:(1)性活跃年龄段中丧偶、离异人群中低学历群体;(2)初高生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科普宣传;(3)同性性行为尤其是男男同性行为的艾滋病防治干预。

艾滋病患者的发现方式主要是通过患者就医筛查和主动咨询检测筛查发现,绝大多数人员在被感染后均不知情或不重视,多为无意间治疗其他疾病时发现本疾病。2016年以来该县通过扩大筛查和实施积极的免费抗病毒治疗策略,更多的早期感染者被发现,纳入随访治疗,感染源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初步控制,病例报告人数在2018年达到峰值后缓慢下降。下一步需持续加强筛查力度,对住院患者、妇产科皮肤性病科泌尿科门诊、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等实施筛查基础上,可在一般健康体检人群中实施知情不拒绝HIV感染指标筛查,提高主动监测发现比例,提高感染者早发现率,实施更为积极的抗病毒治疗,稳定治疗率并稳步提升规范治疗率和病毒抑制率,切实控制传染源,降低其对健康人群的危害。

HIV感染及其防治工作不仅是生物医学的问题,也是社会学问题,而且是与社会性别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3]。重点人群性行为干预要建立打击与疏导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区域联防、社会组织等有利平台,针对重点区域重点人员制定有效的针对性调查及管控措施。HIV感染防控宣传活动应针对不同人群开展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特别是针对农村中老年人群中留守、离异或丧偶、农民工、学生等人群,充分利用药具进行宣传和发放,提高重点人群的防病意识和避孕套需求可及性。同时应积极创新开发新颖的宣传方式或方法,降低人们接受的疲劳感和厌烦感,进一步提高艾滋病基本知识接受率[4-6]。针对老年人参与常规的艾滋病防治教育宣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建立卫生健康、民政等联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老年人群的积极性,构建“知识传播+行为参与+行为激励”干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