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龙 王爱

(大荔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流病科2.地方病科,陕西 渭南 715100)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也为一种人兽共患疾病,是汉坦病毒等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1]。流行性出血热为我国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肾衰竭、出血、高热等,以鼠类传播为主要途径,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与病死率[2]。现代研究[3-4]表明,流行性出血热不仅仅局限于野生鼠,实验鼠也可传播流行性出血热。大荔县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东濒黄河、北沿台原、西绕洛河、南界处于黄洛渭三河汇流地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大荔县常驻人口在50万人左右,要以农业为经济支柱,各地长期有黄鼠狼、禾鼠等动物出没,常有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报道。本研究主要调查2018—2022年大荔县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并提出了相关防控策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124例大荔县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纳入标准:具有大荔县户籍或在大荔县居住>3个月;首诊医院为大荔县相关医疗机构;年龄6~90岁。排除标准:合并高危其他传染性疾病者;调查资料不全者;调查期间失访的患者;妊娠与哺乳期妇女。

1.2 调查内容采取面对面或者视频的调查方式,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和个人生活行为等资料。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发病年限、发病季节、卫生习惯、生活行为、收缩压、舒张压、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家庭收入状况。同时记录所有的临床表现,包括肾衰竭、出血、高热、呕吐、痉挛等。所有患者在入院后进行常规血液学检查,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C-反应蛋白(CRP)、空腹血糖(FPG)等。

2 结 果

2.1 发病年限与季节分布情况124例患者中,男94例,女30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87岁,平均(45.22±1.14)岁,其中8岁1例,87岁1例。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发病14例、3例、35例、48例、24例,占比为11.29%、2.42%、28.23%、38.71%、19.35%,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分别发病31例、30例、29例、34例,分别占比25.0%、24.2%、23.4%、27.4%。

2.2 一般资料状况职业类型:学生4例、农民58例、企事业单位人员32例,其他30例;文化程度:小学及其以下54例、初中及高中46例、大专及其以上24例;家庭月收入>5 000元64例;生活行为:吸烟34例、饮酒54例;卫生习惯:优43例、中等47例,差44例;平均收缩压(114.58±10.33)mmHg;平均舒张压(66.48±5.69)mmHg。

2.3 血液学检查情况124例患者中,平均TG(1.13±0.25)mmol/L,平均LDL-C(2.10±0.31)mmol/L,平均HDL-C(1.41±0.24)mmol/L,平均TC(3.32±0.27)mmol/L,平均CRP(7.44±0.45)mg/L,平均FPG(5.79±0.68)mmol/L。

2.4 临床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肾衰竭122例(98.4%)、出血120例(96.8%)、高热116例(93.5%)、呕吐78例(62.9%)、痉挛58例(46.8%)、皮肤黏膜发红48例(38.7%)、眼眶痛44例(35.5%)、低血压36例(29.0%)等。

2.5 影响因素分析Spearman分析显示,职业、文化程度、卫生习惯、家庭月收入与2018—2022年大荔县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存在相关性(P<0.05);以职业、文化程度、卫生习惯、家庭月收入作为自变量,以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作为因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职业、文化程度、卫生习惯、家庭月收入为导致2018—2022年大荔县流行性出血热发生的重要因素(P<0.05)。见表1~2。

表1 2018—2022年大荔县流行性出血热发生的相关性分析(n=124)

表2 2018—2022年大荔县流行性出血热发生的多因素分析(n=124)

3 讨 论

流行性出血热为比较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也属于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不仅对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而且可影响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已经成为了一种公共卫生问题[5]。大荔县为我国的传统农业区域,为出血热高发地区。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以老鼠为宿主的螨虫传播、带病毒的老鼠进行传播,在临床上还无特效治疗方法,并且由于其临床症状与呼吸道感染相似,可由于误诊而延误病情[6]。本文结果显示,在124例患者中,男94例,女30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87岁,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发病14例、3例、35例、48例、24例,占比为11.29%、2.42%、28.23%、38.71%、19.35%,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分别占比25.0%、24.2%、23.4%、27.4%,表明大荔县流行性出血热没有出现母婴传播,发病患者中男性比率比女性高,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5岁的成年人,全年均有发病。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个别省份出血热发病率明显升高,很多患者一旦感染则可能逐渐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7]。本文结果显示,124例患者中,农民58例,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54例、家庭月收入>5 000元64例、卫生习惯差44例,平均收缩压(114.58±10.33)mmHg;平均舒张压(66.48±5.69)mmHg,临床主要表现为肾衰竭、出血、高热、呕吐、痉挛、皮肤黏膜发红、眼眶痛、低血压等。从机制上分析,农民与草原、牧场与农田的接触比较多,农作当中皮肤受损几率高,感染出血热病毒后容易发病[8]。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在发病早期伴有典型的发热、恶心、呕吐、皮肤出血等,随后可进入到低血压休克期,患者伴随有血压下降,然后可出现意识障碍、电解质紊乱、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或休克、痉挛等。Spearman分析显示,职业、文化程度、卫生习惯、家庭月收入与2018—2022年大荔县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职业、文化程度、卫生习惯、家庭月收入为导致2018—2022年大荔县流行性出血热发生的重要因素(P<0.05)。

在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策略上,要结合大荔县患者的出血热流行病学状况,做好监测工作,判定疫情等级,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研究[9]显示,当鼠密度控制在2.0%以内的时候,可以在一定程度降低发病率。为此需要控制鼠类数量,减少鼠类的繁衍,对病例居室进行终末消毒处理,从传播的源头上进行杜绝。定期开展大荔县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在大荔县内开展卫生宣传,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治水平,培养广大群众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升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提高群众尤其是农民的防控意识[10]。要对重点人群进行疫苗接种,避免疫情的出现和扩散,双价疫苗是防止人们受到鼠型出血热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要积极指导农民进行接种,形成免疫屏障。当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等情况时,要及时进行疾病的筛查,防止传染病情扩散[11]。由于本次研究调查人数过少,分析的因素指标内容比较少,也没有提出更加具体的防控策略,将在后续研究中探讨。

利益冲突说明/Conflict of Intetests

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伦理批准及知情同意/Ethics Approval and Patient Consent

本研究通过大荔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