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红 林国连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台州商贸市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首先是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市场开拓成效显着;其次是多层次商品流通网络基本形成,商业服务设施功能不断完善;第三是买方市场基本形成,商品供给总量充裕;第四是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消费结构逐步改善;最后是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健康发展,各类会展辐射力强。但经济与消费不同步等诸多不利因素仍制约市场发展:文章还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台州 商贸市场 主要成就

中图分类号:F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1-276-02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省台州市在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商品市场经历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多种经济成份和运行方式并存的商品流通网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市场呈现出繁荣活跃、稳定发展、亮点频现的特点。

一、30年来商贸市场发展的主要成就

1.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市场开拓成效显着。改革开放30年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增长,供给能力的快速扩张,为国内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台州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198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十亿元,达到10.08亿元;199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总额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00.44亿元。200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6.17亿元。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11.7%。从各地区市场发展看,市场规模也呈不断扩大之势。与1978年相比,各县(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幅在15%以上。从城乡市场看,2007年台州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8.38亿元,农村零售总额157.80亿元,分别年均增长20.5%和14.7%。

2.多层次商品流通网络基本形成,商业服务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在不断推进的商贸流通体制改革中,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台州积极调整农副产品收购政策和工业品购销形式,推行商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私营和个体经济,紧抓“菜篮子放心工程”、“百城万店无假货”和“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等活动,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商品流通体制。台州的私营和个体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从业人员大量增加。据统计,2004年末全市批发零售企业中非国有集体企业法人单位3500家,从业人员3.8万人,分别占全部批发零售企业的90.5%和80.6%;批发零售个体经营户已达到13.6万户,个体从业人员达到21.9万人。在商品流通网络不断发展的同时,商业服务设施的功能也在不断完善。在城市,具有时代气息和多种服务功能的大型综合商厦不断涌现,2007年末,台州拥有8家大型百货零售商场。一些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也获得快速发展,如连锁经营、专卖店、仓储式商场、电视商场等,2007年全市共拥有18家大型超市,世界500强企业沃尔玛、乐购Tesco、欧尚已落户台州。在农村,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千镇连锁超市建设”的推动下,2006年全市共有镇级连锁门店135家,村级连锁加盟店691家,放心粮油示范店33家。

3.买方市场基本形成,商品供给总量充裕。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商品市场的买方市场特征日益明显,商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多数商品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改革开放初期商品供应紧张的状况已不复存在,2007下半年商务部600种主要消费品供求状况数据显示,市场上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达99.2%,只有5种商品供应偏紧。二是消费者地位由被动转为主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短缺,消费者没有选择的余地。改革开放以后,在逐步形成的买方市场中,商品供应日益丰富,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增大,需求向多元化、高质量方面发展。三是市场对生产的导向作用增强。过去生产者按照计划进行生产,生产与市场脱节较多。现在生产者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市场对生产者起导向作用。四是购物环境好转。在城市,具有时代气息和多种服务功能的大型综合商厦不断涌现,精美的装潢,一流的设施,丰富的商品,优质的服务,使广大顾客在购物的同时,享受着现代生活的时尚。

4.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消费结构逐步改善。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买方市场的出现,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市场上名、优、特、新商品逐渐占居主导地位,用于文化、娱乐、保健等精神享受方面的商品销售比重逐步上升。经过30年来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量变积累,以体现提升生活质量的汽车、住宅、通讯等为主的消费热点逐步形成。现在,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的商品,也就是居民消费中扩张最快的一些新兴领域,主要集中在:以移动通讯和信息为代表的通讯信息消费;以私人汽车为代表的交通消费;与住房相关的装潢装饰消费;以教育、旅游为代表的精神文化消费。一些新型高科技产品、升级消费品,已逐渐成为市场新宠,如家电音像器材类和通讯器材类等商品在零售额中比重逐年提高。随着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居民在满足吃的同时,用于发展和享受的消费支出增加,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有较大幅度下降,标志着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影碟机、热水器等耐用消费品已逐渐成为居民家庭生活的普通用品;家用电脑、家用汽车、组合音响等高档消费品也渐次进入居民家庭。据统计,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耐用消费品年末拥有量中,家用汽车16辆,彩色电视机199台,电冰箱106台,电话(包括移动)307部;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中,家用汽车7辆,彩色电视机142台,电冰箱76台,电话(包括移动)253部。

5.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健康发展,各类会展辐射力强。各类商品市场的空前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商品流通网络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台州集贸市场从“以街为市,露天交易、市日进行”开始,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恢复阶段和90年代的快速提高阶段之后,形成了现代化、商场化,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相结合的市场网络。2007年底,全市拥有各类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84个,全年实现商品成交额533.19亿元,摊位总数达38829个,营业面积达144.26万平方米。路桥中国日用品商城、路桥小商品批发市场等13家超10亿元骨干市场共实现成交额333.02亿元,占全部亿元市场的62.5%。各种会展汇集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增强了台州商品市场的辐射能力。中国(浙江)汽车工业博览会,中国日用品交易会、中国塑料交易会和温岭工量器具博览会等展会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重要会展。

二、商贸市场运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居民消费升级的加快,台州消费品市场持续快速发展,但制约市场发展的诸多因素依然存在。首先,消费扩大滞后于经济增长。经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肩负着改革旧有体制的重任,面临着行政干预和市场调控的两难选择。因此,发展经济和扩大消费常常是不同步的。但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拉动消费增长在当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次。农村市场发展相对缓慢。2007年全市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5%,与1978年59.6%的比重相比下降明显。台州农村拥有全市约80%的户籍人口,其消费潜力是巨大的。当前制约农村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仍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和消费环境差等。三是虚假广告、商品安全等消费环境问题影响居民消费信心和居民购买力的实现。虽然台州各级政府部门净化消费环境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消费环境问题依然是影响居民消费信心和居民购买力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商品安全特别是食品安全屡禁不绝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已经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虚假广告含糊其辞或夸大功能,引诱消费者上当,也成为消费实现的重要障碍。最后,流通企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多渠道、开放式竞争格局的不断形成,各种新型业态形式和多种经济成份获得了充分发展,商贸企业总体经济效益提高。但由于商贸业的激烈竞争,部分大中型特别是国有大中型商贸企业竞争力下降。据统计,2007年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亏损面仍达18.3%。

针对商贸市场运行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增强台州持续消费动力特别是农村市场的消费能力。实现台州经济的长期持续较快增长,必须把基本立足点放在扩大居民消费增强消费动力上,以改变目前台州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的状况。增强台州消费动力的基本方向包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的目标,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以提高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为突破口,增强城乡居民的消费信心,提倡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引导城乡居民科学消费、合理消费和健康消费,形成消费的良好习惯与社会氛围。第二,为商贸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发展企业,一要靠资金,二要有规模,三要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重点体现在核心技术上,包括集中采购、集中配送、前后台的信息管理和促销营销技术等,也就是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经营理念,这些都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支撑。一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与现代物流相结合,大力发展配送中心,减少中间环节,合理调配商品,降低经营成本。二是提供良好的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特别是在融资、企业规模扩大上给与政府扶持。相信通过增强台州城乡居民消费动力特别是农村市场消费能力提升和优化净化商贸发展环境等有利措施,台州商贸市场的发展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台州市统计局 浙江台州 318000)

(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