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 敏

一、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概述

第一,生态农业经济是我国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发展农业经济提供了新的模式,也为进一步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益补充,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虽有相通之处,但也有本质区别。生态农业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是侧重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通过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既可提升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又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最终为农业经济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起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而且也符合目前市场中对绿色有机产品的需求。这也在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又完成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阶段性实现。

第二,生态农业经济是由发展系统性生态农业组合而来的系列性工程,若生态农业发展得好,必然有助于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成为生态农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相互促进,互相依存的关系,生态农业在通过保护与改善现有农业生态环境前提下,同时也遵循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的科学发展规律,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法,以集约化的思维发展模式,借鉴传统农业中的成功经验而建立起来的既可获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又可实现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生态农业经济。生态农业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运用一系列的生态科学技术手段,回归自然的一种全新生产与生活方式。

第三,生态农业是以利用现有资源的前提下,通过最大限度减少能源与肥料等其他物质的输入,促进系统内的物质资源可循环利用,达到各种农产品的品质与数量双优的状态下输出,获得较好经济收益,在改善与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农业建设。

二、生态农业经济的特点分析

第一,生态农业经济呈现多样性,它需要多种先进思想与技术及生产方式的高度融合,从而达到生产方式多样化、生产能力高效性等目标,令农业生产可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实现多种形式的经济效益。

第二,生态农业经济具有综合性。生态农业包含了林业、农业、畜牧业等多样化发展特点,也体现出了生态农业的综合性,只有将多类型的农业、畜牧业有效结合起来,提升农副业的综合生产力,才能使乡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第三,生态农业经济具有高效性。由于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依据自身的多样化能量积极进行转化利用,实现低能耗、低成本及高产出的优质成果,从而收获高效的经济效益。

第四,生态农业经济具有可持续性。生态农业由于发展中着重关注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生态平衡方面的维护,将生产加工出的绿色安全食品,从而极大满足了人对于食品安全的需求,在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下,将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经济紧密联合在一起。只有乡村发展的战略不变,那么生态农业的发展就会不断变革创新,从而带动生态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基于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

第一,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我国部分地区土地正面临着水土流失与土地沙漠化问题,以陕西为例,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度的加快,一些公共便民交通设施的大力修建,如,铁路、公路等的修建已导致我国工业用地大量增加,工业用地占用了大量的农业用地,由于土地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土壤肥力也急剧减弱,导致土地沙漠化程度进一步加剧,水土也呈流失状态,据统计2008年止陕西杨凌区人均耕地已减到了0.1亩,已是多年来的最低点。

第二,乡村经济发展受阻碍。我国大部分地区由于受区域资源限制,导致一些乡村经济发展缓慢,使得一些农民生活仍处于困难状态,这种情况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农业生产结构仍需优化。由于农产品的供需结构出现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鉴于我国对粮食的消费倾向由传统的米和小麦为主,而对畜产品、水产品及蔬菜水果的消费倾向呈显着性上升,但是我国农村的生产结构却没有及时进行结构性调整,由于种植生产结构中缺乏科学规划性,导致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往往落后于优质性、多样性及专用性的需求结构,例:牛羊肉、奶制品及优质水果等品类的供需矛盾就相对突出。这种关于农产品供需结构的不平衡,需积极优化并及时调整,避免农户出现生产热情不高的情况。

第四,农业种植生产缺乏系统性思维。经济收益的幅度决定了农业生产者选择生产种植哪种作物品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的角色即是生产者也是销售者,这种多重身份的集中统一性,使得大部分农户会体现出趋利性,但在实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则需付出较多的生产成本,这在具体发展农业经济是广大农户所不能接受的,也不想改变种植生产模式的主因。

第五,需要国家政策与财政的大力扶持。发展现有农业经济,着重向特色经济、绿色经济倾斜的发展方向。由于我国是由传统的农业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国家相关部门虽然有一定程度上的扶持与参与,但对比发达国家的农业支持政策仍显不足。由于农业生产并无明确规划性,农业专项补助项目模糊,导致农户在种植生产中的积极性减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农户人口有一定外流,弃田离乡。

四、乡村振兴视域下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第一,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农业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性,首先要坚持以实事求是为依据,合理统筹乡村资源与产业结构,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应以发展农业为主,如:陕西咸阳因势利导,在东北山地区以开发林业、牧业、农业等生产模式;北部高原区则着重以发展粮食、畜牧业、林业及果园产业及矿业等生产模式,遵循“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原则,按地形地貌有针对性地进行种植与发展;坡台地则以发展粮食、林业、种草、果林及建材工业的发展模式;南部的河川平原区城郊结合地则主要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及深加工的开发模式。这种因地制宜的交叉组合式发展,实现生产结构科学合理,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第二,集中优势,重点发展区域特色。推行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一镇一特的乡村发展模式。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区域特色。因此,应尊重本土特色,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结合生态环境特征,实现乡村区域经济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以发展地方特色产品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走品牌化、差异化的农业发展路径,在发展中孕育新方法、创造新机遇,坚持走农副产品的创新发展之路,运用新技术,积极布局各项产业结构,以提升农产品的产品质量与产品特色为目标,形成具有生态循环的农业产品特色。

第三,加大生态农业科研力度,科技引领生态农业建设。由于生态农业是一种由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系统工程研究方法、生态学原理等元素构成的新型农业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不断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对现有技术的优化、组合与重组,采用与生态农业配套的高新技术和先进可行的科技成果。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如清洁生物能源开发、农业废水分散治理及循环利用、生态复合肥料、绿色食品开发、废弃地生态恢复等,应用现代科技推动生态农业建设。

第四,培养与提高劳动者生态农业意识。首先,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引导农民拥有生态安全意识是生态农业经济领域中的重要环节,只有牢固树立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意识,才会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农业的发展的广泛性,通过各类媒体宣传的方式,对广大农民进行意识的输入与强化,扩大生态农业的知名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深刻认知,知悉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有利于当代,放眼未来更有利后世,为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带来的是碧海蓝天,只有通过代代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建设。其次,从农村自有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努力提升劳动者的知识结构,提升技能水平,也要加强高素质农民教育,加强生态学教学,在教学中把各项学科与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劳动者进行培训,培养一批运用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生产中的新时代劳动者,也是提升整体劳动者素质的有效途径。

第五,多措并举增加生态农业资金投入。从政府层面,本着从上至下全力配合生态农业发展,遵循未来农业发展趋势,政府财政部门在年初进行农业发展计划时,应适当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扶持,提供配套的专项资金经费,提高生态农业的投资比例,只有将生态农业发展起来,生态农业经济产业才会引入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