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振兴的主阵地在农村,核心在于人才振兴,乡村产业发展需要一批高水平就业创业队伍,关键还需要他们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文章基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导向功能中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素质,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大学生创业就业导向作用的体现,构建实现机制,为高职学生就业创业导向功能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

关键词:乡村振兴 思想政治教育 创业就业

中图分类号:F323;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3-160-02

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事关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的实现,意蕴深远,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要求切实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有效衔接,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新要求。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乡村人才振兴不可或缺。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下,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回乡创业就业,帮助家乡巩固贫困攻坚成果,开启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但是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的意愿度还有待提高。高职学校作为高校教育的半壁江山,理应承担起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这一历史责任。那么如何在高职学校的思政教育中引导学生投身于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到广阔的农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这是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也体现了高职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农村创业就业的重要导向功能。

一、思政教育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农村创业就业导向功能的作用体现

(一)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将自己所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接力奋斗。高职学生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但将自己所学专业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途径并不清楚,使命担当意识欠缺。针对这种不足,思政教育要充分发挥政治性导向和价值性导向作用,通过对党和国家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讲解,积极引导学生在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使个人“志向”与国家“航向”保持一致,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学业选择、职业选择和人生选择的优先标准,用爱国奋斗精神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的重要一环。在这一环节中,离不开大家共同的努力,更离不开青年大学生。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任务,事实上高职思政教育的各环节都可以渗透着进行乡村振兴的理想教育。无论是正面的灌输,如思政理论课上给学生进行乡村振兴战略的介绍、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还是有隐性的思政教育,如“三下乡”等学生实践活动,都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心、关注、投入党和国家的有关乡村振兴的战略,将乡村发展的光明前景传输到学生的心中,植入他们的意识之中,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身上承担的历史使命光荣而艰巨,引导其将自己所学专业融入国家乡村振兴大局。

(二)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回乡创业就业观

2019年,吴维维,石群就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就业创业观进行过调查。该调研表明,仅有56%的学生表达愿意到乡村,服务乡村振兴,其中绝大多数农村户籍的学生表达愿意服务乡村,想为自己的家乡贡献力量。当前我国高职学生对回乡创业就业的认识还是存在一定的价值取向的偏差,青年大学生对乡村职业缺乏较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创业和就业的过程中也存在功利主义的倾向。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价值取向上的利己主义、物质主义,从根本上讲就是背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出现了问题。面对这些错误的创业就业观,高职思政教育应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因为思政教育的本质就是在有系统、有影响的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活动中,帮助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理想情操和道德规范。针对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的功利化现象,高职学校通过系统教育助力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义利观。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错误的义利观的危害,辩证地看待义与利的关系。比如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孔子提倡的重义轻利、孟子的舍生取义,荀子的义利并举等思想观点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习领悟张骞、班超等人的民族大义。这样的事例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屡见不鲜。二是思想教育可以通过用马克思主义择业观来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教育。在高职学校的思政教育中,将马克思主义的择业观运用其中,引导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不能把职业选择仅仅建立在个人的“小我”之上,建立在眼前的短期利益之上,而是把“小我”融入“大我”。家国情怀时时挂心上,乡村振兴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和国家号召和社会需要来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三)思政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扎根乡村

人无德而不立,因此,职业道德素养对学生的创业就业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思政教育具有职业道德教育功能,因此,应通过卓有成效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就业,部分大学生既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竞争意识,愿意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但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存在政治意识淡薄,爱岗敬业不足;服务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足;法治意识淡薄,公平公正不足等一些问题,高职学校的思政教育能够对大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提前的预设教育,引导学生在活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强化他们的政治意识,爱岗敬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意识和法治观念,对培养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更为重要的是高职学生在回乡创业就业的过程中,面临外界的诱惑,不理解等更多挑战,高职思政教育能够将这些问题提前告知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长期扎根乡村,奉献社会。

(四)思政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创业就业心理,正确面对挑战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受大环境的影响和高校连年扩招的原因,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加大,大学生群体就业和创业时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与我国高职学校培养的人才两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无法实现有效的衔接,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导致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无法胜任现有工作,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认同,影响着他们就业和创业的信心;二是当代的大学生在人生成长过程中本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不足,抗挫折能力不强是一种普遍现象,焦虑、抑郁、依赖的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经常可见。同时由于当今时代多元化的思潮,多样化的价值取向也给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回乡创业就业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途径,但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造成的心理影响,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社会认可度是不高的,中国传统思想中脱离农业农村的思想依然比较严重,这些都会直接导致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乡村创业就业的大学生,面临的薪酬、专业是否对口、职业发展前景等问题可能比在城市更为复杂,创业就业的难度更大。高职思政教育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给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自我,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创业就业活动;建立起就业创业实践活动的信心,客观看待创业就业问题;通过心理干预和情绪疏导,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些都能有效使学生在压力面前,鼓起勇气,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健康的自我心理调节机制。

二、思想政治教育赋能高职院校大学生农村创业就业实现机制

(一)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为切入点,实现大学生农村创业就业全融入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振兴。长期以来,高职学校培养人才在向城市集中,涉农高职学校况且如此,其他类型的高职学校的情形可想而知,农村人才极度匮乏且综合素质不高,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于乡村振兴来说是一项极大的考验。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并且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高校思想政治课必然成为引导大学生投身农村、助力乡村振兴的最佳课程。因此,在思想政治课中对乡村振兴国家发展战略等政策进行深度解读。因为如果没有对党和国家乡村战略的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准确解读,就无法真正让青年大学生自身积极担负起历史使命。其次要加强乡村创业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因为不了解不明白政策,大学生在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创业与就业的过程中往往容易走弯路,思政课通过教师对政策的解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为未来创业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尽量减低学生在回乡创业就业过程中由于对政策不了解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加强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信念教育尤为重要。这也是思政课的重点任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毕业之后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的一员。除了思政课程要发挥关键作用之外,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也要增强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乡村振兴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而在舞台上大显身手就必须练就过硬本领,并且愿意在这舞台上展示本领。高职院校中还有涉农学校,乡村振兴战略被融入到专业课中。将专业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类型紧密结合,比如农林专业可以利用农业知识充实各类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农、林高校大学生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者;市场营销等专业融入乡村带货直播等,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和情怀,在这些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对于乡村振兴来说具有重要价值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及所学专业知识。

(二)以乡村振兴为出发点,借力大学生项目化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回乡创业就业能力

自2015年开始,教育部开展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可以说这个比赛得到全国各高校的广泛支持和关注,高职学校的学生也积极参与比赛,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在过去的比赛中就有助力脱贫攻坚的项目。例如,2017年,百余支“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团队分赴革命老区延安助力脱贫攻坚,这些实践活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鼓励。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下,助力乡村振兴的大学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借力各种项目化大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项目实践。如高职学校在“互联网+”“挑战杯”“农村电商”“乡村振兴创意”等国家级、省级大赛中走进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在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意识和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激发,他们将自身所学专业知识技能运用于乡村产业经济发展,提振乡村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增强了毕业后回乡创业就业的能力和本事。

(三)以“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农村创业就业的使命担当意识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渠道。其中,“三下乡”活动是大学中一种典型的思政教育的载体,同时也是大学生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巩固农村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有“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文化艺术服务团”“爱心医疗服务团”、“社会调研”、“爱心支教”、“政策宣讲”等等。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的方式来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在接受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大学生在赴农村地区开展“三下乡”活动中,能够深入了解我们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惠民新政,也能够近距离的观察了解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同时还能亲身感受农村巨变的生动实践,看到农村干部及群众的奉献精神,增进对国情社情的了解,在实践活动中培育家国情怀,“四个自信”更为重要的是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青年大学生能认识到自身承担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担当意识为回乡创业就业打下坚实的认识基础。同时,“三下乡”活动无时无刻不要求参与的大学生应具备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开拓进取精神和对社会具有奉献精神的高尚品德,这些也都是大学生在农村创业就业中必不可缺少的素质。

[基金项目: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十四五”规划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思政教育赋能大学生农村创业就业机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jkx21B030)。]

参考文献:

[1] 杨茂义.高校思政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9).

[2] 徐瑶,何冬冬.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困境及其纾解[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4).

[3] 李茂平,杨梅.新时代大学生“三下乡”的新特点及其思想政治创新功能[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04).

[4] 孙莉.思政教育视野下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21).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151)

[作者简介:刘省红(1973—),女,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高职教育。]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