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数字技术及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新动能。文章研究了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乡村产业融合以及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认为数字技术主要通过“农业+”“数字+”和数字产业协同三种路径深度融入农业农村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目前,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是数字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偏低、数字化人才比较缺乏、技术供给和应用不足等。当前,应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土地资源供给、提高农民数字素养、加快技术研发和拓展应用场景等一系列举措,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赋能效应。

关键词:数字经济 乡村产业振兴 机理 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7-007-05

当前,数字技术能够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学者们对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有很多研究,认为数字技术能够促进乡村产业生产力的提升、生产关系的优化、产品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乡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能够产生减贫效

应[1-4],但数字乡村建设中,乡村需求的复杂性、可能催生的马太效应以及数字与乡土的兼容性问题、数字悬浮等问题给地方实际应用带来了挑战,必须调适好政府与社会、先发与后发、传统与现代的关系[1],提高村民参与度[5]。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和联结其他要素的核心环节,但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兴旺的相关研究还不够丰富。鉴于此,本文聚焦乡村产业兴旺,着重阐述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推动作用、实现机制以及发展路径的研究,希冀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与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作用机理及互动关系

数字乡村建设中,数字技术通过新生产方式、新经济模式、新连接途径赋能乡村产业振兴[6],其内在的作用机理如下:

(一)新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与传统要素相比,信息要素拥有更强的能量密集度、渗透性和协同性,能够同资本、劳动要素深度融合,共同提高传统要素的生产效率。由于农业本身具有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高、投资回报率低等天然的弱质性,加之我国农业有着“小生产大市场”传统,农业竞争力较弱,并引发农民增收困难、农村人力资本持续减少、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的恶性循环。数字技术帮助农产品更精准对接市场,克服传统农产品销售中流通环节多、损耗大、成本高、流通效率低等弊端,降低农业市场风险;数字技术能够精准把握农业生产信息,帮助农业经营者农事分析和生产决策,强化产业上下游企业的相互协同,实现农作物产出的降本增效;数字技术也能够有效降低农业的人力资本投入,实现大规模生产,形成有竞争力的价格优势,提升农业整体效率。

(二)新经济模式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一方面,数字技术可以促进乡村产业的专业化,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我国农业发展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和农村劳动力投入,产业层次不高、产业效益偏低,产业结构单一,容易陷入低端锁定。农业物联网、数字分拣等智能农业应用可促进农产品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提供了质量可监控的优质农产品供给,数字技术应用使农产品在质量、效益、品质上更符合市场需求。同时,农村电商有助于打造高度互联的乡村产业供需系统,使产业更加贴近市场,改善消费者福利,促使小众供需实现“线上规模化、专业化”,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推动各乡村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进行不同产业和生产环节的分工协作,实现专门化、特色化生产,形成区域专业化、整体多元化、分工协作化的生产布局,优化产品供给。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能够推动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升级。数字技术具有通用性和高渗透性,用数字传媒展示乡村生活图景,以“田间地头直播”“乡村手工艺直播”等方式传递“乡愁”,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促进乡村绿色生态价值的发掘和转化,催生出定制农业、创意农业、认养农业、健康养生等新业态,以及共享农场、云农场等网络经营新模式,引导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农教结合、农旅结合,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升级。

(三)新连接途径赋能产业要素,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数字技术能够为乡村产业发展要素赋能,并发挥新要素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传统要素进入“三农”领域,改善乡村产业资源配置,解决以往的要素短缺和错配等障碍,助推乡村产业发展。

首先,为农村资本赋能方面,乡村数字金融改善了由于成本和数据收集困难而存在于农村地区的金融抑制现象。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及生物识别、借记卡认证、电子合同等金融科技手段,实现对客户的精准数字画像、数字信用评级和数字授信。搭建基于电商供应链、农业龙头产业链等模式,实现审批、业务、数据三方业务的融合,可以有效降低服务成本、触达更多农村客户,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无抵押品问题。

其次,农民能通过农村电商与外部的互动中提高自身数字商业素养;能通过城乡医疗教育资源线上共享,提高生活水平,增强创新能力;能通过数字娱乐生活提高乡村文化传播的数字化感知,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为民间技艺、习俗等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活化”注入新动能;同时,数字经济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健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给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或创业机会,有效传播了新技术和新思想,这为培育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农人”提供了重要助力,并形成良性反馈[7]。

再次,为土地赋能方面,伴随智能农机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以及“电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联结形式的涌现,形成小农户与大市场深度联结、土地大规模经营的农业产业化,土地经营效率随之提高,并进一步加大了对市场投资者的吸引力;同时,遥感、地理信息等数字技术帮助乡村建立高精度土地的数据库,方便土地的划分与交易,通过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等平台,实现土地的流转、交易和规模化经营。

此外,数字技术还可以为乡村生态要素、文化要素赋能。数字技术通过全域监控,促进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垃圾处理等,改善村容村貌,大数据精准定向推送,可以将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旅游更好地呈现。数字技术通过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进行数字化保护,将其嵌入到乡村产业发展中提升乡土情怀。

二、典型路径及案例分析

(一)“农业+”路径:山东寿光蔬菜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

“农业+”路径是以新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即以农业为出发点,借助数字技术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赋能”,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数字技术借助农村电商、大数据、物联网等设施和手段构建起集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有机整体。产前,针对土地类型、土地利用方式、自然资源分布情况等构建农业农村大数据,使农业生产与土壤监测、病虫害预警大数据紧密对接;产中,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遥感技术、智能检测服务、无人驾驶农机、智能采摘机器人等技术和设备,解放大部分劳动力的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为农作物品种优化、精准施肥等数据信息指导,切实保障农作物质量;产后,农业生产主体通过对接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接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对接电商销售平台,加强生产、加工、销售的密切合作,并根据大数据信息进行生产决策和管理。

近年来,山东寿光发挥蔬菜产业优势,深入实施“数字+农业”工程,以工业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全方位重塑,打造了寿光市“1+2+N”的蔬菜智慧管理服务平台。一方面,积极推进农业各环节的数字化。在种收环节,平台以大数据平台及物联网平台为依托,部署大型水肥一体机、智能温控、自动补光、蔬菜自动化分等分级、机械化分装和信息化储运等“智慧农场”应用和设备,帮助菜农进行一体化的生产管理和园区管理。在交易环节,借助农村淘宝县级运营服务中心、菜博会、种博会等线上线下同步运营的模式,实现了5200多种品种的线上销售,2020年线上销售额突破4.6亿元。在监管追溯环节,借助“智慧秤”和“蔬菜交易终端系统”,建立了集智慧监管、智慧服务、智慧评价于一体的全链条实时农资交易信息监管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深入推进技术推广、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现代化水平。研制推广了立体栽培、无土栽培、椰糠栽培等30多种新模式和大棚滴灌、臭氧抑菌等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研发了包含120多项专利技术的智能玻璃温室;依托一批国字号平台、借助物联网手段推动分子育种筛选、智能精量播种、种子自动分拣;全面集成研发了126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番茄、黄瓜、辣椒、茄子、西葫芦5项全产业链行业标准获农业农村部发布实施,标准化的指南拓宽了职业农民的发展道路。目前,寿光蔬菜种子市场占有率已由2010年的54%提升到70%以上,其中,黄瓜、圆茄、丝瓜、苦瓜、豆类、西葫芦、甜瓜等作物的国产种子市场占比达到90%以上[8]。山东寿光的数字化特色产业发展,数字技术全方位深入农业各个环节,促进上下游产业链联动发展,实现优质农产品降本增效,极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高度专业化和规模化,拓展了市场空间,促使优势产品成为拳头产品。

(二)“数字+”路径:河南濮阳县海通乡数字技术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数字+”路径是通过新经济模式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纵向和横向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具体而言,数字技术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社交传媒等方式,提高乡村农产品供给质量,推动乡村产业融合。一方面,物联网、数字分拣、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电子商务等数字技术融入农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使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实现了智能数据化与服务精准化,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另一方面,以数字传媒展示乡村生活图景、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催生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农业与生态、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河南濮阳县海通乡依托丰富的水资源优势,以万亩荷花带为依托发展特色旅游,延长荷花产业链,打造康庄稻米、锦鲤养殖、核桃种植、莲藕种植等多个特色产业,利用短视频、网红直播、旅游攻略等推介模式,打造出集“旅游+电商+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实现以农带旅、以旅促农、农旅结合发展。海通乡数字技术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有两条路径:一是数字产业化发展,让融合更有精度。海通乡立足当地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以万亩荷花带为依托,流转土地1000余亩,在水产养殖、杂果采摘、经济林木培育基础上大力开发现代旅游观光农业,打造“文信荷园”休闲旅游基地;以电商与特色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健全“东森电商+文信荷园”的发展规划,构建市场共拓、资源共享、产业共同优化升级的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强化数字平台建设,依托东森产业园,打造出涵盖网红孵化、电商运营、展销、培训等内容的电商基地,形成集咨询、展示、预订、交易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海通乡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返乡人员抱团发展、集群创业,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村电商技能培训,传授电商知识、销售技巧,指导他们经营网店、直播带货。东森电商基地目前拥有专职技术直播人员80余人,对接电商专业服务机构34个,并与网红主播、带货达人开展深度合作,展示海通乡文信荷园、锦鲤小镇的独特自然风光,让乡村美景为天下所知。二是筑牢产业发展基础,让融合更有深度。依托特色产业示范带建设廊道,擦亮“大美海通”公共品牌,大力开发康庄稻米、锦鲤养殖、核桃种植、莲藕种植等多个特色农业系列产品,优化产品供应链,拓宽产品营销渠道,强化传统和新兴媒体线上线下的大力推广,通过直播带货、拍摄短视频和发布旅游攻略等进行多方位立体式宣传。海通乡为农户提供技术扶持,调整优化种植区域布区,指导农户摒弃大肥大水大药的传统种植习惯,采用绿色技术模式种植,推广轮作间作模式,集成推广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让“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障[9]。

(三)数字产业协同路径:陕西宜君县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路径

数字产业协同路径利用新的连接途径、提升要素效率、改善资源配置。数字产业化借助产业招商、数字赋能、创新孵化等手段,在吸引就业、促进人力资源多层次开发、创新创业等有重要作用,解决了群众就近就业创业和本土数字化人才培育问题,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增强了城镇化效应;农业产业的数字化,则是借助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分拣、农业电商、智慧物流等方式推动了农业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形成了产业延伸、人力资本积累的双向促进。

陕西省宜君县数字乡村建设的创新实践中,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盘活乡村生产要素、激活乡村人口活力,提升乡村发展环境,实现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良性循环[10]。宜君县是农业大县,但地处丘陵、交通不便,为弥补农产品物流发展短板,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设立了“菜鸟乡村农产品上行和共配中心综合体”的智慧物流体系,依托当地文化资源和文化符号,对三大特色农产品外包装进行重新设计和数字化改造,与知名网红主播的公益带货合作,进一步拓宽了特色农产品销路;与龙头企业合作打造万亩有机苹果示范基地,从生产种植、包装加工、现代物流等环节入手着力强链补链,提高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此外,引入数据标注、假发社区工厂项目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人才回流和乡村产业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宜君县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对乡土人才资源的回流利用、开发留守群体人力资源潜能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一是宜君县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中提供的“数据标注师”或“人工智能训练师”的岗位,能够兼顾就业与家庭,不仅吸引留住了青年人才,而且夯实了乡村数字人才基础;二是宜君县重视和扶持农村电商发展,不断完善当地涉农电商产业链,激活生产要素,打破青壮年乡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过程,为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就业创造条件;三是宜君县的假发社区工厂聚焦农村留守妇女,发挥她们手工技能优势,充分利用乡村闲置的土地房屋、农闲零碎时间等资源,形成“1个县城总厂+5个乡镇分厂+N个村级网点”的社区假发产业布局,让留守妇女更好平衡工作家庭,释放农村女性人口红利[11]。

三、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城乡区域的数字基础设施差异较大,尤其是中西部乡村地广人稀,存在山地和丘陵等复杂地形,互联网覆盖难度较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底子差、基础弱,农业生产基地4G信号盲点仍然较多,乡村5G基站、光纤宽带、物联网设施等新基建数量和布局亟待完善,我国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也处在起步阶段。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57.6%,但与中国整体73%的互联网普及率仍有不小差距。

(二)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偏低

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而土地流转不畅、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偏低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随着城镇化发展,以及农业收入低、风险大带来城乡二元经济的分化,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留守老人和妇女存在自给自足的就业需求,农业利润低、风险大阻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自发土地流转难以实现规模经营,土地流转规模效益不高[12]。

(三)数字化人才比较缺乏

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需要相应的人才和技术,乡村地区人才流失严重、后备力量不足、复合型数字技术人才欠缺、乡村居民数字素养偏低是影响乡村产业数字化的重要原因。乡村产业数字技术应用有着一定的使用门槛,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乡村的多为老人、小孩和低学历人群,而这一群体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有限,乡村居民作为数字乡村的直接参与者,大部分互联网接触率仍偏低、数字素养不高,对数字化服务参与程度不足,乡村产业的数字化应用,需要不断投入资金、进行大量的引导和教育工作,过高的成本不利于乡村产业的数字化发展。

(四)技术供给和应用不足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新技术、新场景的叠加作用,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尚未深入普及,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偏弱,数据资源的获取、分析不足,数字应用尚停留在初级层次。具体来看,一是智慧农业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专用传感器,农业机器人、智能农机装备适应性较差;二是乡村融合应用场景不多,农业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滞后,数字经济在农业中的占比远低于工业和服务业;三是数据获取和整合难度较大、数据要素价值挖掘利用不够,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数据的构成较为复杂,数据资源分散,公共数据共享开放不足,天空地一体化数据获取能力较弱、覆盖度低,分析和应用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技术挑战和壁垒。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字乡村发展环境

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数字底座,要从农业农村产业的实际业务需求出发,按照循序渐进、集约共享的原则,有序推进农村地区的“双千兆”建设,持续开展铁塔、杆路、管道及配套设施的共建共享,加大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和资源整合力度,“急用先行”实施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在建设内容上,聚焦宽带通信、数字电视、物联网等为关键节点,持续加大乡村网络设施和新基建建设力度,提升农村网络覆盖质量,对农田水利、供水供电等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和乡村物流的数字化水平,加快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做好网络安全监管,打造专业化涉农大数据平台,汇集、整合各类资源,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数据服务。在制度安排上,应从“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激励机制”三方面,完善市场主体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数据流动机制,推动形成城乡间数据交易市场;适度超前统筹规划,做好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的归口管理,建立城乡利益联结和分享机制;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鼓励具备数字技术能力和实体运营经验的社会资本通过PPP、公建民营、自主投资等方式参与建设和运营,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升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供给能力[13]。

(二)优化土地资源供给,夯实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

土地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实施的先决条件。将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有机组织起来,实现一定的土地经营规模或服务市场规模,增强数字化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市场投资者的吸引力。一要加快土地流转及信息化建设。加强土地管理和流转信息化平台建设,结合土地现状、政策、法律法规,对土地流转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监督、追溯等管理,确保土地权属的动态管理、红线内耕地管理、高标准农田管理、土地等级管理等基本功能,以及信息发布、合同签订、交易鉴证、权益评估、融资担保、档案管理等关键服务功能的实现。二要加强土地托管和监督。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制定严密的土地托管运行机制,以龙头企业为抓手,积极开展土地托管及半托管服务工作,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害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规范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将现代农业的增产增收实效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最大限度调动农户积极性。

(三)提高农民数字素养,培育数字化人才队伍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作用在人。数字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村民在“触网”之后对于数字资源的持续使用意愿和能力。第一,要保障农村居民掌握基本数字技能,提高农村居民数字参与度。保障农村居民使用社交软件、网络媒体、获取城乡公共服务等基本数字技能,加速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提高农民参与智慧农业、农村电商、智慧旅游、数字金融等与产业数字应用技能。第二,要构建多方参与的数字乡村技能培育体系。搭建以政府为主导,产业组织、企业、公益组织等积极参与的数字技能培训联盟,推动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的数字技能体系建设;面对农村及欠发达地区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数字技能培训。第三,要强化产业数字化与人才培育融合发展。以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产业化联合体为目标,加强应用实践型人才的培育力度。强化“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农村电商培训等项目的财政经费保障,提高农村居民智能设备应用能力;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鼓励和吸引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共同参与乡村数字化进程;选拔优秀青年职业农民农闲时期定期通过互联网进行经验分享和交流学习,提升数字金融素养及风险防范意识。

(四)加快技术研发创新,拓展数字乡村应用场景

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是提升乡村信息化重要支撑保障。一方面,要重视数字技术服务供给与乡村发展的适配性。通过加大支持力度、设立研发专项计划、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等方式,强化城乡资源对接和协同创新,鼓励和支持基础性、通用性、“卡脖子”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不断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装备和集成系统,研发出适合我国小农经济特点的智慧农业装备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在乡村产业的融入、渗透与运用。在遵循规律和总结经验基础上,着眼于典型地区、典型品种的成熟模式,做好推广应用,推动数字技术向乡村全产业链、全品种渗透。加强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乡村各领域的集成应用,抓好试点示范,增强应用场景适配性。

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离不开新场景的叠加作用。坚持从乡村实际出发,充分把握乡村发展状况、人口结构、空间环境、资源禀赋、文化规范和社会活力等社会基础,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调适好政府与社会、先发与后发、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积极探索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应用场景。全力打通“三农”领域的数据壁垒和系统壁垒,完善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库,推进数据公开共享和交易流通,以数据流带动生产流、物流、资金流和人才流,激发创新要素动力活力。针对传统农业产业链延伸脱节较为严重、产业发展无序扩张等问题,强化益农数字平台、建设新型产销体系,实现以需定产,盘活产业链条上各利益主体,激发产业链延伸动力;针对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中的动力不足问题,强化信息技术本身的功能开发,提升其对整合乡村各类资源的支撑能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方式的多样化;针对农业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强化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农业追溯体系建设,以精确数字技术指导生产、流通、消费过程。加快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大对经济落后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力度和配套支持体系建设,加快数据安全领域立法进度,建立健全农村征信体系,创新融资模式,借助数字技术搭建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模式、基于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模式和基于大型金融科技平台的综合模式,实现审批、业务、数据三方业务的融合,为乡村产业兴旺提供产销一体化的服务[14]。

参考文献:

[1] 徐琴.数字乡村建设的分类实践:理由证成、经验探索与可能困境[J].电子政务,2023(05):16-28.

[2] 陈珏颖.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研究[D].四川大学,2022.

[3] 史常亮.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民增收: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J].湖南社会科学,2023(01):67-76.

[4] 马群,朱晨寅,师亚秋.数字乡村建设的减贫效应——基于30个省份的空间计量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9):150-153.

[5] 刘少杰.数字乡村建设悬浮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05):5-12.

[6] 殷浩栋,霍鹏,汪三贵.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现实表征、影响机理与推进策略[J].改革,2020(12):48-56.

[7] 马丽,杨艳梅.农民数字素养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与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2(06):46-54

[8] 寿光日报.蔬菜种业硅谷,集聚发展新动[EB/OL].寿光市人民政府,(2022-05-07)[2023-05-11].http://www.shouguang.gov.cn/news/zhxw/202205/

t20220507_6051139.html.

[9] 濮阳县海通乡.海通乡:探索“统战+电商”模式全面助力乡村振兴[EB/OL].濮阳县统战,(2022-07-25)[2023-05-11].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OTQ4Mz QwOA==&mid=2247488747&idx=4&sn=a8f0e6cb3cbe9fe954c1d30b96ff2416&chksm=97727714a005fe02c15ff141cbbff4c0e0cb010c2c4db05b8a43819f2c3fa3a562f6186f0bb9&scene=27.

[10] 杨江华,刘亚辉.数字乡村建设激活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机制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2):190-200.

[11] 杨江华,王玉洁.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新人口红利的生成逻辑[J].人文杂志,2022(04):81-89.

[12] 何朝银.不利于新时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土地问题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1(03):12-23+107.

[13] 李燕凌,温馨,高维新.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适配性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2(04):1-12.

[14] 曾建中,李银珍,刘桂东.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产业兴旺的作用机理和空间效应研究——基于县域空间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国际金融研究,2023(04):39-49.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马研所 山西太原 030032)

[作者简介:全尤,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农业经济、数字经济。]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