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浮萍 汪精海 杨婕

摘 要:地方农业院校一直在农业科教服务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背负着引领地方科研技术进步的责任和使命。地方农业科研技术的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农业院校的科研成果。在服务“三农”的背景下,国家对农业院校经费的投入也日益增加。为了使教育经费合理、合法地使用,降低农业院校资金使用风险,应对农业院校绩效审计进行战略化管理。文章就当地农业院校绩效审计战略化管理进行了分析,简单阐述了绩效审计战略化管理对地方农业院校的意义、以及目前地方农业院校绩效审计的内容、方法,并结合地方农业院校的审计难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地方农业院校绩效审计战略化管理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地方农业院校 绩效审计 战略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9-107-03

一、绩效审计战略化管理对地方农业院校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正式提出,“三农”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解决“三农”问题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打造优秀的“三农”工作队伍、农业科研技术创新的开展、农业服务品质的提升、在维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产出高品质的农业科研成果,是目前服务“三农”工作的关键。这就要求我国各地方农业院校在当地特色的领域里发挥重要的服务作用,我国地方农业院校作为国家农业学科研究的主要力量,其研究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弱势产业“三农”。在服务“三农”的背景下,国家对农业院校经费的投入是逐年大幅度上升的。面对教育经费的快速增长,各地农业院校经费管理和使用压力也随之增长。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地方农业院校经费的合规、合法、有效使用,还有提升地方农业院校科研管理水平至关重要。实施绩效审计战略化管理有利于地方农业院校的审计职能有效发挥。目前,很多地方农业院校的内部审计仍然是对经费进行简单的收支审计,这种传统的内部审计在地方农业院校占据主要的地位,审计的目的主要是保持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法性,而审计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内部审计工作是否有效。

实施绩效审计战略化管理有利于地方农业院校的预算管理。目前,许多地方农业院校的财政经费预算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充分落实,导致地方农业院校经费使用效率低下。绩效审计可进一步加强财务状况监督,避免预算审计无效,提升预算管理质量。在实际管理时,由政府会计管理部门进行核算和管理。如果在绩效审计的基础上,实施绩效审计战略化管理,利于政府部门对地方农业院校财务管理,使绩效审计管理得以强化。

二、目前地方农业院校绩效审计的内容、方法

(一)地方农业院校绩效审计的内容

绩效审计可掌握和评估院校的财务变化状况,主要审计地方农业院校的资产、负债、预算结余。通过对不同类型资产情况进行分析和审计,在不同层面中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一般院校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分析和管理,宏观层面是对地方农业院校审计制度的合理性和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从制度机制层面发现和揭示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和促进地方农业院校内部资金管理和相关政策执行效果,提高地方农业院校资产绩效审计和治理能力,全面加强整体管理。微观方面,主要分析地方农业院校资产的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如图1所示),全面开展审计管理,提高绩效审计的实际效率。

(二)目前地方农业院校绩效审计的方法

目前大多数地方农业院校在进行内部审计选择绩效审计方法时,除运用常规审计方法以外,还运用《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中第四章提到的数量、比较、因素、量本利、成本效益分析法,以及专题研讨、标杆法、调查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目标成果法,公众评价法等一系列方法。

还有的地方农业院校运用平衡计分卡方法对院校的绩效考核进行绩效指导审计,该方法由美国的卡普兰教授提出,并在企业绩效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图2所示),通过使用该平衡计分卡方法,地方农业院校自身的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对绩效考核的效果也较为理想。在理论实施过程中根据这一方法,我们对地方农业院校绩效审计的管理目标进行了分解,提出了四个不同的层面。第一,财务层面。这个层面主要审计组织的经济目标。对于地方农业院校的财务管理,经济目标应设定为地方农业院校的总体发展战略服务,立足于内部管理和运行,改进地方农业院校的内部财务工作。第二,客户层面。在地方农业院校的绩效评价和管理过程中,客户是指各种项目的具体执行人员。通过为投资者提供相应的服务,提升财务水平。第三,内部流程层面。管理地方农业院校资金的使用情况,提升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完成效率,进而保障地方农业院校的运营质量。第四,学习和成长层面。在这个层面上,新时代技术的掌握和发展理念的学习,对于内部组织管理能力及财务管理效率、绩效审计效率的提高方面都至关重要。

三、目前地方农业院校绩效审计过程中面临的难点

(一)目前绩效审计管理处于初级阶段,审计标准难以把握

我国地方农业院校的绩效审计管理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地方农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重视教育问题,忽视了发展过程中的绩效审计管理,导致相关经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由于高校所从事的是一个非物质的教育活动,除了那些可以用数量进行衡量的教学、科研成果等。比如对学生在品德方面进行评价,很难从数量上进行一个全面的概括,只能从主观上有一个大致的评价,所以审计标准比较模糊。再者教学活动具有长远性,对于培养人才方面不是一蹴而就的活动,成效必须是在过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故其审计的标准也不是短期的,也应该从长远考虑。还有其他一些间接性,不能在学校内部产生效益,直接进行反映,有相当一部分效益以潜在的、转换的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因此,如果片面的进行制定审计标准,会影响绩效审计的整体质量。

(二)科研人员对科研审计工作不予理解,导致审计难度加大

部分院校科学研究人员对科研审计工作持抵触态度,不配合,认为科学研究项目是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并已向院校支付了管理费。剩余的都归自己支配管理,与审计人员没有关系,不应该对其经费予以干涉。正是由于对科研经费认识上的误解,使得项目负责人不能完全了解内部审计工作,产生矛盾情绪,害怕查出问题受到批评,损害个人或者学校的利益,在资料真实性、及时性的提供方面有了情绪,或者对一些有用的信息进行隐瞒、拒绝透露等现象的发生,都会导致内审工作的难以进行。

(三)地方农业院校的农业项目的特殊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

地方农业院校的农业方面的科研项目很多是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研究与探索,一般有周期长、区域性、季节性的特点,导致很多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例如对药材、农作物的研究取决于气候、地域等影响,不确定性因素的出现,致使科研经费预算运用难以准确估算,经费使用难以完全依照预算执行。另外,在偏远地区进行的很多项目,没有正式的材料采购发票、差旅费、住宿费和农民工劳务费发票,只能以白条或其他发票形式报销,这对于审计人员在判断资金用途、真实性方面存在很大困难。

(四)地方农业院校缺乏一套完整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一套完整可行有效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缺乏,使得地方农业院校的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开展,无法对校内的教育管理及科研经费的使用等方面做出有效的量化和定性的评价,审计工作的可操作性受到严重的阻碍。另外,地方农业院校在绩效审计管理过程中,没有一套合理规范的绩效审计考评体系,并且审计内容和管理体系的缺乏也会导致校内的内部审计只能流于形式,不能进行深层次的绩效考核评价,导致在绩效考核和财务管理两方面无法对地方农业院校起到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提升地方农业院校绩效审计战略化管理的措施

(一)构建具有地方农业院校特色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地方农业院校自身地域办学及科研的特殊性,使得在绩效审计评价方面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地方农业院校的绩效审计是由多种要素共同制约的,往往不是只有一个要素。通常将影响院校的各种因素由宏观到微观层层进行分解,构建一个层次分明的指标体系,可以在宏观层面通过综合评价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并赋予其相应的评价分数,最后对其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从微观层面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二者结合运用,将问题从定性描述转为定量描述,从而对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分析,然后对每个要素得出关键的评价,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最终得出容易理解的评价结论。

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借鉴企业审计的模式,对地方农业院校的各项教育支出,资产使用情况,教育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是否达标,是否做到了满足经济性的原则,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等各方面进行评价。总之,结合地方农业院校审计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借鉴我国现有高校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优势之处,结合当地农业院校科研经费来源的特殊性,最终构建出一套适合地方农业院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达到促进地方农业院校顺利发展的目的。

(二)对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要不断进行优化

我国地方农业院校科研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解决我们国家所关注的“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地方农业科研创新力度的加强,地方农业科研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科研经费的高效、合理地使用,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地方农业院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应在打击科研造假的基础上,我们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应放在科研人员是否提高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是否对科研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是否实现了地方农业院校的科研发展目标。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地方农业院校科研经费的内审工作中还是把目标定位在审计各位科研人员的科研经费的使用是不是合理、合规上面,目标定位不超前,不能满足新的历史背景下对地方农业院校内审工作的要求,这样就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农业科研事业的要求。

总之,在结合服务“三农”的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的科研经费的内审目标要有更高的定位,不断进行优化,在此目标下,要求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在进行农业科学研究时,务必做到清晰、合理、完整,确保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最后使得自己所研究项目的科研经费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社会输出所研究的优质科研成果。 (下转第111页)(上接第108页)

(三)培养一批具备当地农业院校特色的内部审计人员

当地农业院校开展科研经费绩效审计首先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审计人员。内审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不断加大力度,院校组织架构的完善应该加强。地方农业院校应在院校内部审计部门里面抽调人员专门负责科研经费的审计,此部分人员的管理可以直接独立出来,直接由该分管校领导进行负责也可以还在原审计部门,两种模式,不管地方院校采取哪种,必须要保证该部分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并且要保证该科研部分的审计人员精力不得分散,主要精力放在对科研经费的绩效审计上面。同时在审计科研经费的人员数量方面要进行扩充,在审计人员的安排和审计计划的安排方面,我们除了制定一套有效、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外,还可以和社会上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合作,两者合力对院校内的科研经费进行绩效审计;同时,必要的时候地方农业院校应积极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合理配备懂农业专业方面的人才,在审计过程中能做到农业相关技术、财务和现代审计技术相结合。

(四)通过完善内控制度来降低当地农业院校内部审计风险

当地农业院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否与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降低和控制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完善的内控制度,为当地农业院校内审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保证,反过来农业院校内部审计结果会对院校的内控制度提出有效的评价,通过内部审计结果可以反映出院校内控制度是否存在缺陷,如果存在缺陷,哪一个环节需要调整,这样一来,我们可以通过内部审计的结果对校内的内控体系提出有效的改进意见,可以使其内控制度更进一步地完善。

五、结语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地方农业院校作为推动国家农业创新和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国家对其科研经费的大力支持下,也对审计工作有了新的定位,新的要求。对绩效审计的重视要求也不断加强,当地农业院校应意识到加强内部审计绩效工作的重要性,全面深化改革审计绩效工作,强化监管校内资金的流向,实现对地方农业院校审计工作的战略化管理,对于促进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元靖.我国农业院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研究[M],2018:6.

[2] 蔡静静.新时代背景下院校绩效审计探讨思考[J].财会月刊,2021(08):117-122.

[3]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2014-01-01.

[4] 王芳.提升院校绩效审计战略化管理的思考[J].经济观察,2021(12):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