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健

[提要] 应用经济学理论,通过剖析信息不对称的普遍性及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收益的影响,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本文的目的是研究高校图书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寻求最优化决策问题,即实现信息资源最优配置和信息收益最大化。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信息不对称;信息收益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1日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是具有信息可共享性、可传递性基本特征的,它是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因此从经济学角度去考察信息资源具有实际意义。

一、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经济功能

(一)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经济学机理。信息资源之所以是一种经济资源,主要是其所蕴含的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功能。当代经济的增长取决于信息资源,取决于知识的生产、传递和利用。高校图书馆是文献资源的聚集地和展示平台,担负着引领文化前进的角色,除了本身的社会职能和功能价值外,已经演化成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高校图书馆是信息交汇和共享的资源平台,它往往承载着几千年文明的人文经典,海量的瞬息万变的各种资讯以及深不可测的各学科的专业技术。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们获取、分享信息资源的最佳平台。无论在知识的载体、传播方式的媒介发生变化的当下,它都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大量积累起来的有序化的信息集合。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经济性决定了它具有信息收益。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成本是为大学生提供信息服务的生产成本,如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时间,它具体分为以下几类:(1)国家对高校图书馆的政府拨款、市场筹措(通过提高办学声望和教学质量寻求捐赠,如校友捐赠)和学术项目(高校通过承担国家和社会的科研项目所获得的经费支持);(2)人力资源是指工作人员所投入的体力、智力,在现实应用状态下包括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四个方面;(3)物力成本包括图书馆房屋、各种设备折旧费,如信息资料、数据库加工处理以及通讯设备的折旧费等等;(4)时间成本是指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将各种投入、资源转变成能被社会承认的新价值的职能活动,这个过程是通过大学生对文献资源的吸收利用,从而转移体现到其他各个社会领域,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生产过程,这个过程是间接性的,需要的是时间。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活动,如果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进行指导和研究就可以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高校图书馆信息收益是让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有所回报,让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的同时,也满足了大学生对图书馆个性化信息需求。

(三)高校图书馆信息不对称的普遍性。信息不对称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的,并于2001年由于其开创性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高校图书馆的经济活动中,参加的相关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多的处于信息优势方,反之处于信息劣势方,信息的优、劣势的对比就构成了信息不对称。高校图书馆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有几个方面:(1)大学生读者缺乏对馆藏信息的了解。图书馆目前一般都已采用开架式书架,开架制虽可以满足读者的一些需求,但因读者对图书的摆放规律不完全了解及高层书架上的书并不可能一览无遗,仍有许多书被束之高阁,当然就更不可能被利用了。(2)每个图书馆都是根据自身特点制定购书计划,各馆之间的馆藏信息是不对称的。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处于单兵作战状态,很少以馆际合作或图书馆联盟形式进行纸本图书数字化,这就类似于早期的数据库资源购置情况,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金。(3)信息不对称也使高校大学生不能关注和发现与自己学习相关的数据,也就是知识源从哪些途径可以获得,缺乏对数据的意识和敏感度,在收集和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可能会被误导。(4)高校图书馆与图书供应商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在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购均是采用政府采购的模式。政府采购是使用政府的财政性资金,依法集中采购采购目录以内及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文献资源。目前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的政府采购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要从服务能力、服务质量、资质、价格四个方面评价图书供应商。资质、价格是显性条件,通过标书就可以直接反映,而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要通过客户评价才能体现。它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采购信息不对称;二是图书供应商的操作模式也会造成它与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高校图书馆的主导决策权无法得到真正的实现。(5)图书馆员对读者借阅信息反馈不及时,在对读者服务过程中总是被动的。图书馆员对每年度的图书馆图书经费拨款额度、具体使用情况、新进的书目等都不十分清楚,也就无法了解文献的流通与读者的需求和阅读倾向,就不可能为图书采访反馈更多有利的信息,制定更合理的购书计划,以至于影响图书馆之后的馆藏资源建设。

二、信息不对称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收益的影响

(一)信息不对称影响高校大学生自身素质与个人生产率的提高。每个人的生产率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生产率是密切相关的。个人生产率提高时,那就意味着个人的商品价值量会增加。国家为高校提供信息成本,其目的是为提高生产率。因为生产率主要受人力资本、技术知识的影响。技术知识就是信息资源,一些经济学家用信息理论来解析人们对教育程度的选择,因为学历就是这个市场最为有效的信息。如果把大学毕业生划分为高素质和低素质两类,从理论上说,可以假定这两类人获得信息的成本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素质较低的人要获得较多的信息就需要花费更大的成本。那么,对大学生来说,对教育程度的选择就是一种自我选择,教育的信息收益可以在薪水上的差异反映出来,选择较高的教育程度就是一种有利于个人的投资行为。

学习是为了学习别人的智慧和思想。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价值。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经典一定要精读,因为在学习阶段的学习效率与个人的生产效率是息息相关的。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学习的境界要先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信息不对称现象显而易见阻碍了这一正常渠道,是无效率现象,减少的是一项信息收益。

(二)信息不对称阻碍知识服务“个性化”发展。信息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特性,它是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与物质资源、能源资源一起共同构成支撑起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体系,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以及建立在这些特性基础上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和知识构建上的重要作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具有使大学生自身价值得到实现,学习活动增值的重要功能,是知识增长、认知扩展的最根本前提。知识作为信息社会的重要资源是无限再生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并且在使用消化后会产生新的知识信息。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是新型的信息服务,指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中进行信息搜寻,将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按照读者的需求针对性地提炼,通过馆员知识和专业服务对现成文献进行加工,形成独具价值的信息产品,为读者提供服务。知识服务个性化,它的意思是以读者需求为中心,在满足读者共性的需求上根据读者的个性特点来积极主动地为读者提供差异性服务来满足不同的需求,这样读者自然就有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从而留下对图书馆的深刻印象,提升了满意度,增加阅读量及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读者是大学生,大学生读者的借阅需求是否能得到充分的满足,信息资源是否能得到充分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图书馆内的信息流通与传递程度。读者不清楚自己所需要的文献信息怎么快速查找,图书馆员不清楚读者希望提供哪些文献信息,这样长期下去文献资源出现搁置,而读者的阅读需求得不到满足,当然就更谈不上知识服务“个性化”服务了。文献资源的价值是在读者的利用过程中得到体现,价值越大,那么信息收益就越大,反之亦然。

三、高校图书馆对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策略

(一)馆藏纸本图书目录转化为电子版,并建立相应数据库。由于每年高校有一定的购置经费,要完成相应的采购任务,这也是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那么随之而来的是馆藏图书总量在不断增加,馆藏空间日益紧张的矛盾加剧,很多新书上架的时间并不长就会面临着下架了。究其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师生对购进图书具体有哪些并不清楚。国内部分高校采取纸质图书数字化,这是一项大工程,而且纸质图书也有它的优势,对于目前仍大部分存在的纸质图书、文献,增加它们的利用率才是当务之急,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将纸质图书目录转化为电子版,根据分类,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就完全增加了选择的范围和借阅需求。

(二)馆际合作与图书馆联盟。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信息成本和信息收益是紧密联系的,要实现信息收益的最大化,立足于降低信息成本是一个有效途径。用公式可表示为:信息收益=产出/信息成本。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收益是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活动中多方位的信息成本与劳动产出的比值。对高校图书馆而言,可以在信息活动中力求减少信息成本这个分母,可以通过馆际合作与图书馆联盟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来科学管理,减少信息成本,提高信息收益。高校图书馆不仅进行图书、文献的收藏,而且要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不断改进文献资源的管理。各高校新的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产生,而且出版物海量增多,信息量急剧增加,图书、期刊等的成本也呈直线上升,任何一所高校图书馆都不可能将所有文献资源收集完整。高校图书馆开展同区域或异地图书馆合作以及同类高校图书馆联盟等方式,既可解决各馆资金短缺的问题,也可使各图书馆避免重复建设,提高竞争力,发展也更具针对性,为读者提高和优化了服务能力。

(三)高校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大数据时代,国外各大学已广泛开展数据素养教育。知识的利用不仅仅是阅读,还包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分析、融会贯通,这也是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必然要求,数据素养是信息素养的拓展和延伸,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适应潮流,应对挑战的基础素养之一,是主动寻找、判断和合理有效使用信息资源的一种能力。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

(四)优化文献资源招标评价标准。图书供应商是商业化运作模式,其主旨是投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时间而获得最大的利润。如有的中标公司势力雄厚,虽中标,但实际操作时将业务委托给分公司,图书质量、到书率及后续服务都难以保证,图书的MARC编目数据总是有错,经图书馆向图书供应商反馈服务情况,对服务不到位的服务不断提出修改意见,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供应商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尽管在合同中都明确了商家违约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很困难。如果一些小的书商借壳招标,专家小组不了解情况,只一味从折扣率和提供的标书来评价和打分,服务能力、服务质量、资质不够的供应商就有可能中标,其后续服务对图书馆来说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要优化文献资源招标评价标准,从根本上让图书供应商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与社会目标相一致。

(五)服务模式的转变,由被动变为主动。高校图书馆当前的任务首先是构建科学合理的馆藏体系,同时围绕精准服务的目标,对重点学科领域或者重点专题领域文献进行采访和征集,通过渠道加强文献资源的采集,实现管理与服务对接,体现在为广大师生服务时,需要换位思考,服务模式的转变。如内江师范学院为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项目经费用于项目开展,图书馆特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开展图书购置专项服务。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可根据项目需要提交购书申请。其次是要不断提升图书馆员的服务意识与综合素质,增强交流与沟通能力,共同筑建好的平台,为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主要参考文献:

[1]马费成.信息经济学[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

[2]王怀诗,沙勇志.馆藏文献数字化:意义、进展与问题[J].图书馆学刊,2004.2.

[3]孙艳红,胡玮.高校图书馆图书供应商评价研究[J].情报探索,2010.4.

[4]张静波.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素养教育[J].科学,2013.4.

[5]毛志宏,王和平,李俊芳.图书馆文献采购招标问题探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