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颖 王香兰 锁罗曼

关键词:导师制;“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推广

本文为2017年河北金融学院校级教研教改课题:“基于导师制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推广”(课题编号:2017JG03);课题组成员:晋颖、王香兰、路倩、朱云红、王军英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0月8日

一、导师制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作用和意义

(一)加强学生企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多层次的实习实训体系,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向实践能力的有效转化。保险系根据行业需求,依托行业优势,不断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2015年分别与中国人保保定市分公司签订“协同育人”特色班,与中华保险河北分公司创建“订单班”。实行“三明治夹心式”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是“协同育人”和“理论-实践-理论”交替进行。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课程、共同授课、顶岗实习、指导学生论文等环节,全面开展“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顶岗实习环节的设计有效地将专业知识进行能力转化,提高学生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提升,让学生有意识地提前进行职业规划。

(二)加大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保险学专业学生营造更贴近行业的实验实习环境,创造更多实习机会。河北金融学院“金苑保险实验室”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训项目设计,高度仿真保险公司营销、投保、核保、风险评估、查勘定损、核赔、责任准备金提取、经济效益评价、保险理财服务等业务内容,打造覆盖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全流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完整掌握保险公司各个环节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和质量标准,实现校内实践与行业实习无缝衔接。继续加大、完善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开展实验室与创新训练等,得到教学互动、资源共享、不受时空限制。

(三)“以学生为本”构建保险学专业“导师制”实施方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保险系保险学专业从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试行“四年一师制”的专业导师制。“导师制”能够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

二、导师制下“协同育人”教研教改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一)在践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中,高校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方式、合作层次和合作内容亟待提升和完善。目前,基于特色班的开设,保险学专业在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层次上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实习实训体系不断完善,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制订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承担授课、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但由于保险公司毕竟是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在合作目标的确定方面很难与高校保持高度一致,在合作长期性上也较难保障,亟待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期共赢(学校、公司、学生)模式。

(二)传统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在满足新型人才培养目的和要求上还存在一定局限。目前的教学与考核过于注重理论与知识,却忽视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培养创新和应用型人,应该突出对保险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些专业核心能力是根据我们多年对保险行业的调研提炼,具有很强的行业特点,要想保障专业核心能力的成功转化和培养,对现有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三)在保险学人才培养上配备理论水平很高的教师队伍,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学内容和形式滞后于行业实践。在教师队伍培养上,保险学专业一直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培养原则,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力度,鼓励教师考取相应资格证书,为教师提供更多挂职锻炼机会,聘请保险公司专家充实教师队伍,但培养过程周期较长,很难满足现阶段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迫切需求,希望通过和企业的合作,寻求高校提升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方式和途径,为教师提供更多提升实践能力的空间和机会。

(四)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运行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制约,固定模块和固定学分不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现行2016级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特色班人才培养第一课堂共分成三个模块:公共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每个模块又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公共课模块和专业基础课模块所修课程相对要求固定,对于各个系部专业来说进行培养方式改革的空间仅仅局限于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国家加大对学生综合能力和通识教育的培养,专业课模块的学分不断被压缩,我们在和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想通过一些途径对培养方式进行创新均不同程度受到限制,比如,特色班开设了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保险营销实务、汽车保险实务、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导致学生最终学修学分略高于普通班学生,在毕业资格授予的时受到一定制约。

校企合作“协同与人”培养模式的探索,初衷就是想通过增设一些和公司联合举办的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到保险公司进行“顶岗实习”来突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如果在进行模式创新的时候受到诸多限制,比如学分的限制,创新效果会受到极大影响。期待学分制改革背景下,对现有模块进行创新,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更大的实践空间、可操作空间。

三、基于导师制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情况

为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河北金融学院保险系针对2016级保险专业学生实施了进一步的制度探索和改革,建立以导师制为核心的个性化能力培养模式。从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试行“四年一师制”的专业导师制,主要针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养成与实践能力培养,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形成良性的配合。135名学生分为15组,各由一名专业老师负责指导学生个性化课外学习计划制定及相关作业辅导、课外实践、社会调查等与学业相关的活动监督及成绩评定,并在思想、学习与生活全方面建立紧密的联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一)以专题活动为把手,循序渐进贯彻落实导师制。为保证导师制按计划进行并落实,每学期伊始,根据学生专业认知和社会认知能力的程度,确定“导师制活动”内容,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加深师生交流。活动内容的设置,旨在贯彻落实学校有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精神,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习与交流能力。导师制所涉及的实践活动,一般要求在一个学期中完成,由导师和学生共同记录活动过程。目前进行的三期活动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专业兴趣激发。在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作为2016级第二学期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适应与了解,已经渐渐习惯并融入了大学生活,在专业基础方面,本学期开设《微观经济学》课程,学生对专业性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为了帮助学生构建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对社会感知能力的培养,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第一届“导师制活动”内容定为“经济热点讨论”。小组在导师指导下,每周选取近期经济热点进行讨论,学期末以经济热点研讨汇报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和评比。

2、阅读习惯培养。在2016级学生刚刚步入第三学期,入学的新鲜感逐渐消退,有些同学对于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开始变得散漫。为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丰富课外专业知识,同时提高文学素养,为论文的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确定“悦读·书香·读书会”为本学期导师制活动内容。每名导师选择多本书籍作为本学期本组读书会的推荐书目,最终由小组学生选择其中两本为指定书目(Ⅰ经济、哲学等社科类/Ⅱ小说、散文文学类各一本)进行阅读。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每次师生见面的主题为学生们读书过程的分享和讨论,导师引导学生完成至少两本书籍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

3、创新与专业能力提升。第四学期同学们开始集中学习专业课程,对保险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较为全面,可以开展一些有较强专业性质的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在学习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的基础上,以保险学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保险创新创意大赛”为依托,这学期导师制活动主题内容为“保险创新创意大赛”。在导师指导下,利用每周会议时间,同学们集思广益、头脑风暴,针对保险产品、营销、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最终完成一份完整的《保险系保险创新创意大赛作品内容》,小组之间进行评比,由专业导师与企业导师进行打分。设计一份完整的创新产品有助于学生全方面掌握保险的基础知识并进行实际应用,培养创新思维。

4、保险专业技能拓展。大三上学期,在深入学习《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基础上,将要开设《保险营销实务》等专业课程,在本门课程学习进行了2/3的时间组织系级“保险营销大赛”,在导师制指导下,分组开展活动、制订方案、方案修改和进行比赛,通过本次导师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保险营销能力、保险知识活学活用能力、保险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表1)

(二)保证活动质量,落实激励机制。为对导师制活动进行过程化监督和考核,学生与老师均下发了《导师制活动记录本》,负责记录每一次交流活动的内容和收获,并定期进行总结和检查。为对每次活动进行效果评估,学期末各小组共同举办相应的大赛或交流会,从中评选出优秀小组团队,结合过程化考核结果,给予同学与导师物质与精神奖励,落实激励机制。

为将导师制活动贯彻落实学生四年学习生活,我系通过实验班学分与毕业考评方式改革,加大导师制的影响力度。毕业论文4学分改革为由“专业综合能力水平测试+毕业论文”两部分构成,各占2学分。专业综合能力水平测试包括导师制开展的保险营销技能展示、保险产品创意比赛两个活动,每个活动均为1学分,累计获得2学分者方能进入毕业论文撰写环节。以此方式加强学生和老师对导师制的重视,提高活动质量。

(三)利用企业资源,与导师“协同育人”。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与需求,初步形成职业判断能力和管理组织能力,从而增强导师制活动的实践效果,每次活动的总结或评比均会邀请企业导师来为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和点评。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目前行业的发展,切实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企业也可以从中发现所需人才,导师制活动为师生和企业近距离接触和交流提供了更多宝贵的机会。

企业导师融入师生活动的同时,学校还鼓励导师进入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每学期在专业教师中,会派出至少1~2位年轻老师到合作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构建专任教师行业挂职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充分了解掌握企业、行业最前沿的动态,提高教师对市场与专业的认知能力,这是培养教师专业技能、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四、取得成效及展望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至今我们开展了三学期的导师制活动,135名2016级保险专业学生与15名保险专业教师参与其中,实施后得到了学生与老师良好反响。除了导师制安排的活动,很多学生主动与指导老师积极参加到其他课外实践活动,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北省大学生‘调研河北社会调查活动”等,参与度明显提升;师生交流增多,导师也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调整状态,增加了师生亲密度。导师制成为了保险学专业的一大特色。

围绕多样而个性化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我们以导师制作为主要的形式与载体,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与探索,经过两年的实践,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为将来校企深度融合构建校外导师与专业教师的“双导师制”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总体看,目前“导师制”的实施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搭建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教育平台,以解决实训基地日常运行经费问题;如何核算导师工作量、科学考核导师工作业绩,以激发导师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如何有效考核、评价“导师制”实施过程、实施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等。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焱,董增川,刘平雷,周林.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以河海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6).

[2]张传伟,周学刚.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建设[J].文化视野,2018(6).

[3]刘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7(3).

[4]姜赢,赵欣,万里鹏.导师制下的个性化专业素质及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