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家敏 李 波

(1.重庆大学;2.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提要] 农民工养老安全感是指其对自身老年生活在经济、生活、情感等方面获得持续支持和稳定保障的确定感与可控制感,主要表现为现状明确、预期风险可控、心理安全三个维度。老一代农民工养老安全感主观评价更容易受到养老保险、工作满意度、受歧视感和公共服务政策帮助感知等心理感受和政策体验的影响。

本文的老一代农民工为20世纪80年代来到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做了很多突出的贡献。现在他们中大部分已到即将退休或是已经退休的年纪,逐渐退出主流劳动力市场,加入养老行列。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截至2018年底,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0.2岁,其中50岁及以上的农民工占到22.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有近5,000万左右的农民工即将面临着养老问题。对于老一代农民工而言,由于现阶段针对这部分群体的新旧养老保障制度不能实现全方位有效衔接,旧的养老保险制度只能维持他们老年低水平的生活保障,新的养老保险制度虽然保障水平较高,但他们大多数没有进入,使得大多数老一代农民工正面临着“裸老”的困境。与城镇职工退休后的养老保障待遇相比,他们留城养老缺乏根基,返乡养老又面临困境,导致其对即将到来的老年生活缺乏安全感。从农民工主观视角考察其对于老年生活安全感的评价,能够反映出农民工群体面临的现实养老困境,对于检验养老保险政策实施效果,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国外对安全感的研究始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认为“缺乏爱或对身体受到危害的恐惧会产生焦虑,而这种焦虑会威胁到一个人的基本安全感。”随后,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弗洛姆、霍尼、沙利文、埃里克森等都对如何获得安全感进行了探讨,但是都没有对安全感的概念进行深入探究。马斯洛首次提出了心理安全感的概念,他认为心理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并指出在人类的五种基本需要中,安全的需要对于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加拿大心理学家布列茨在此基础上提出安全感背后隐藏着“控制”这种感觉,认为“安全感是一个过程,具有复杂性,安全感的高低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安全感分为互赖安全感、不安全感和独立安全感三个维度。”至此形成相对完整的安全感理论体系。

在借鉴国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也对安全感问题展开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安全感/不安全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员工、在校学生和留守儿童三大群体上面。对员工安全感的研究主要探究工作不安全感对工作满意感/幸福感、生活满意感、工作绩效和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工作幸福感和工作绩效都有显着的消极影响,是影响员工工作幸福感和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压力源。而这种负面影响效应能够受到自我感知内部可雇佣性的缓冲。胡三嫚(2007)通过编制雇员工作不安全感问卷,将企业员工的工作不安全感划分为工作丧失、工作执行、薪酬晋升、过度竞争和人际关系不安全感五个维度。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学术界对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安全感关注还较为匮乏,尤其对于这一群体的养老安全感研究不足,由此奠定了本研究的创新意义。老一代农民工树立对未来老年生活的信心,使其“无忧无患”,如何使“知天命”年纪的老一代农民工能够安度晚年。本文概括出衡量农民工养老安全感的三个主要维度:现状明确、预期风险可控、心理安全。现状明确,即农民工对自身目前在城镇的生活和工作的客观状态评价,反映了农民工对自身所处现状的认知和定位;预期风险可控,即农民工对自身未来老年生活及当下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的明确预感以及能够有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可能性;心理安全,即农民工自身的心理状态处于一个较为良好的水平。

老一代农民工容易受到性别和有无配偶的影响,老一代农民工注重养老保险、工作满意度、受歧视感和公共服务政策帮助感知等主观心理上的感受和政策体验,这是因为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的职业生涯已经接近尾声,即将步入养老行列,对于生活现状和工作状态已无法做出较大程度的改变,因此注重心理上的体验。

综合上述结论可以得到以下启示:第一,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两代农民工工作和收入的稳定。政府应该保障其在城市的就业权利,以农民工居住的社区为依托,构建社区培训平台,根据其自身特点和行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还要注意开发适合他们的岗位,实现收入的增长,为养老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这是有效提高养老安全感的基本途径。第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养老保险覆盖率和替代率,提高制度的持续性和制度效应的深入程度,使制度设置更加合理,养老保险服务更加到位,使农民工老年生活能够获得足够的物质支持;同时,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通过法律手段强制要求用人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以降低其工作中的意外风险。第三,加强社会养老政策的宣传力度,以提高农民工对养老的认知和养老政策的关注度,可通过“互联网+”入户发放宣传手册、志愿者走访等方式对政策中的关键信息进行解读,引导农民工积极主动为养老做准备。第四,改革城市社区以户籍区分的管理制度,平等对待外地户籍务工人员,尤其是在就业和公共服务方面给予他们和城市居民等同的帮助,消除政策和制度排斥。一方面通过关爱和尊重农民工降低其受歧视感;另一方面建立公平的分配机制,提高其收入公平感。只有农民工的养老安全感提高了,习近平提出的“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目标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