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仕平 王曼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

[提要]当今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为了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市场的稳定,创新驱动得到党和政府的认可和扶持。党从宏观角度对创新战略布局进行调控,鼓励多维度、多层次的主体创新。把控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推波助力,统筹创新发展理念、兼顾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驱动在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对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中国创新驱动成为“新常态”,传统产业发展逐渐转向了产业升级,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特别是比较古老的传统产业,要怎样在“新常态”的社会市场中立足,为了实现变革、升级和产业结构变革,我们必须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只有将创新驱动政策化、制度化;大力“抓创新、求变化、谋发展”,把创新落到实处,鼓励全民创新,“集思广益、为创所用”;培养和大力支持“奋发有为”之人,持续推进创新发展,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和健康绿色的经济发展环境;让创新驱动能强劲有力地担起国民经济发展的大任,推动“综合国力”的提高。

一、创新驱动发展的价值意蕴

创新是推进社会发展的灵魂,创新有别于传统产业文明,但又与之有一定的联系,创新的价值在于完善和提供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的物质供给,刺激和驱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领域间的发展进程,能有效促使国家和社会发展保持活力。

(一)创新驱动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抓手。社会矛盾是多样性的,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所呈现的社会矛盾各异。中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指导,以深邃的真理来牵动时代的步伐。站在哲学高度对创新的本质进行辨析,将创新驱动落实到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马克思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国现存有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两极化等现象。根据社会劳动的发展需要,结合社会实际情况,科学的掌握劳动价值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把经济发展搞上去,人民物质生活真正得到提高,打破局部地区贫困局面。

在解决社会经济主要问题的进程中,客观把握经济发展的全局性,统筹思想的前瞻性。落实为人民谋发展,构建经济发展新模式,塑造发展新格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事求是地推进多元化经济发展,加强质量与数量的突破。灵活调整供求,落实多维度创新;农业生产、手工业、科技文明、政治文化、理论制度等的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需求,推进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西方部分国家目光短、格局小,2021年3月对我国新疆的棉花进行抵制。我国最快地做出了应变机制,客观辩证地衡量利弊,树立了品牌创新、市场创新、生产技术创新的重要理念。深化了产业内循环的机制,进一步刺激了国内经济发展的活力,只有创新驱动才能将西方抵制新疆棉花所带来的市场不稳定性给化解,必须靠创新,要以“不怕变、怕不变、变不怕、主动变的勇气和胸怀,对战略、组织、管理、流程、文化等各个层面实施变革”,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位居‘核心地位’,发挥‘战略支撑’作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为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精准把握和有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遵循。”这是中国共产党认清形势、把控当前、持久长远的发展战略,以创新的势头引领中国产生力的不断发展,切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创”为基,将“创新驱动”融入到新的战略布局中,是迎接未来局势变化、敢为天下先、进一步超越当下的必然选择,落实创新理念、驱使中国经济快中带稳的高质量发展。融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收支不平衡的现实问题,近年来事实证明,科技的创新给各领域带来突破性的发展。如中国几千年来的牛耕文明,随着科技的日益革新逐渐没落,现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都用上了现代化机器。农村社会矛盾及城乡发展的差距在渐渐拉近,是显而易见的。科学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辩证地用好创新践行关系,缩小区域性制造业生产发展中创新驱动力不平衡的问题,创新在我国解决社会矛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透过我国多年来的社会革新情形,可以清楚地看到创新驱动的决定作用。

(二)创新驱动是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社会矛盾的不断驱使下,创新成为社会内生发展的主要途径。只有坚持创新才能真正驱动国家和社会的不断跃进,创新的作用是不断更替已不适合当下社会发展的社会制度、科学技术、文化元素、理论观点等。当代的“创新驱动”不仅是我国社会现阶段的发展重要焦点,也是世界各国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手段。谁先创新,谁就有发展的主动权和竞争优势,实施创新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也是一项不可避免的民族性战略,也是必然的国家战略选择。抓住创新核心理念,把科技创新放在主要位置。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传统制造业、开拓新型产业、推进生产现代化繁荣的基本条件。找差距、抓落实,把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融入到生产革新之中去,高位统筹现代化生产体系。

创新驱动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帮扶,只有大力全面扶持创新战略,才能推进科技和经济走向制高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习近平着眼全局,把创新驱动提高到引领全局的战略支撑的地位高度,彰显了新时代国家对创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重视,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对各大产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到频次最高的就是“发展”,创新作为发展的“源头活水”,更是引领发展的“力量源泉”。尽快完善创新发展体系,加强国家科技文明的建设,实现多维度、多层次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协调发展合理高效的供给。科技创新对现代化各项产业的影响力日益明显,坚持创新是我国当下社会进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因,只有支持大力创新、大众创业才能刺激社会市场经济的活力。

党加大创新力度的支持,将创新驱动政策化,敏锐地捕捉国内外创新发展动向,掌握优先发展的主动权。“随着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支撑发展的因素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推动创新开拓出“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科技产物、新能源等。有效的塑造新型发展优势,是推进绿色健康、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从单纯的传统物质生产转向创新驱动,也是确保未来社会长期健康发展战略布局。

(三)创新驱动是社会发展永葆青春的力量源泉。创新是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动力的力量源泉,只要创新不停歇,社会进步就不会止步。创新最主要的体现就是“新”,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的进程中,会面临各种不同的挑战、遇见复杂各异的难题,从而就得有“新的理论、新的技术、新的制度”来迎接重重困难洗礼,强化“三新”引领。落实理论的创新,理论为解决社会实践活动问题提供不同的价值规范和时代诉求,“深化理论研究、明确理论使命、推进理论队伍建设、坚定理论自信”,只有“理论”的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才能引领社会发展所需的价值诉求。推进“技术”的创新,科学技术为解决社会生产力提供技术规范化。明确科技创新的实质、深化科技创新的维度、推进科技文明建设。制度创新,其“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使社会行业规范化,市场交易、制造生产、社会生活更加“有序”、更加文明。制度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完善的路上。随着社会的革新,绝大多数制度都会因时、因势而变。

落实“理论、科技、制度”创新的“三轮驱动”战略,科学掌握和开拓理论、科技、制度的前沿,加快全方位创新,消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障碍,是我国目前创新驱动的重要任务。掌握创新本质,传承创新精神,是我国当代社会发展保持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二、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及人才培养

(一)准确把握创新驱动发展核心理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放弃了前苏联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出属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道路,适合中国发展的理论。什么是发展的核心理念?毋庸置疑,肯定是理论原理。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无数能人志士为求一副能救中国的良方,几经波折探索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最适合救中国。有了原理,结合中国之病症,开始救亡图存。《资本论》是我国引入最具有科学体系的西方政治经济学,所以我国创新驱动最原初的核心基础,是离不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创新驱动的概念,“是指一切能够创造出满足人们新需要的新型使用价值以驱动经济发展的劳动”。而这种创新具有辩证性,从社会生产的理性价值切入。驱动创新需要实践的配合,实践与先前的理论基础相结合,创新的理论来自于创新的实践,突破常规拓进出新的思维、新的理论,实现新的理论知识进一步跃迁。习近平强调:“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实践需要最高价值的理论支撑,才能开拓出新的领域,才能实现最高的价值占有和利用。创新理念还有对理论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极为重要,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知识产权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国际争端的焦点”。知识产权是创新的武器,是理论现实化的安全保障。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创新的基础,但也不能被概念所拘束。自觉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拓出新的领域。深刻了解国家在现阶段中创新驱动发展所面临的新因素,如新矛盾、新挑战、新特点、新任务、新特征、新要求等,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力、提高综合国力、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的新举措。“创”是国新之本,也是国强之基。

(二)正确处理发展进程中人才与创新的关系。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在创新驱动的过程中,人才有着决定性的主导地位。没有人才的补给,创新就是空洞无力的。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清人才对于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大力推进人才多元化发展,以人才战略驱动科技创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创新方式。但是,人才的培养是作为创新驱动的“第一味药”,需要采取人才培养的战略方针,没有系统的人才战略发展方案,人才的培养是散乱无序的,不能形成人才的高质量、高素质、专业化的发展,以及和创新制度的合力。聚集人才,整合人才力量,结合现代化事业发展合理提出有效的人才培养,尊重人才发展与创新之间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指出:“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才与创新发展之间的规律是培养各种多元人才与使用人才部门间的实质性联系,明确人才功能定位,准确和有效的推送人才。

落实人才发展理念,科学制定人才培养体制。结合实际需要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制度创新是人才发展的前提,完善人才培养制度规范,使人才工程建设有效的为创新产业蓄力。人才是创新驱动最强有力的后盾,党的十八大提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人才的发展是强国之本,科学的把“高精尖缺”人才融入创新创业的环境中去,在创新驱动中实现新的超越、攻坚克难,凸显出“高精尖缺”人才的本质作用。

人才的稳定性是推进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以法制保护人才,创新制度激励人才,给人才提供足够充分的服务保障。落实政府持优政策,推进人才强国的战略布局。无论是制造业、科技产业、各领域转型创新,都必须以人才发展为首。人才是各领域创新开拓之首,在当今计划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在谋划创新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制定人才发展的方针,人才是推动创新发展的灵魂,使人才发展制度化、精确化,深化人才发展理念。加强对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调动人才培养的活力和激情,改善人才稀缺不足的僵化局面。

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进程中,高端人才的引进也是非常必要的。人才队伍的建设不分南北、不分国界,不排斥海外高端人才。创新新型产业离不开高端人才力量的贡献,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机制,加强海外人才队伍的建设,合理统筹人才引进规划。做到不虚才、不闲才,人尽其用。提高人才引进和人才使用协调统一,促进产业规模稳定,质量一流。国内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也不可松懈,“高精尖缺”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国内产业文明和现代化建设“内生”发展的基本需求,应大力推进国内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现代化创新科技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建设善于有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端人才队伍,以促进新时代现代化建设。

总之,创新不能故步自封,开启共创共享的模式,进行多边主体合作。国内稀缺资源可从海外引进,与海外建立新型主体合作关系,为国内创新产业营造良好的空间。加快资源的聚集,进行人才、物质、技术资源的整合。坚持产业内外“双循环”模式,才能更稳更快地创新“兴”国,促进现代化产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