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 玲 吴 军陈曦来 王佳佳

(1.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安徽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安徽·蚌埠)

[提要]伴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安徽省经济发展迈向更高层次,较大幅度提升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并且使全社会投资增加。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一体化对城镇和农村影响程度并不是一致的,因此会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产生影响,而城乡一体化的开展,就是一个很好的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途径。本文从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现状出发,分析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问题,提出缩小安徽省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消费成了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但城乡消费差距的存在对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阻力。安徽省经济发展趋势基本上与全国保持一致,城乡消费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问题进行研究,对消除安徽省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实现经济更高水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1、城乡一体化理论。城乡一体化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具体来说是指协调城乡经济协同发展,加强城乡之间交流协作。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主要有资本积累理论以及积聚-扩散理论。这两个理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会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产生影响,因此也会对本文研究内容产生影响。

(1)资本原始积累理论。一方面当土地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就会进入城市成为工人,也就是工业化过程中所需的劳动力,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由于土地变成了工业生产的要素之一,原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也用于工业生产,工业会逐渐对农业起到支配作用。随着资本的原始积累,使得工业以及农业逐渐走向专业化,形成统一的市场,为城乡一体化提供物质基础。

(2)积聚-扩散理论。在城乡一体化的初始阶段,经济发展的速度还不是很快,此时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生产要素流动主要还是向城市集聚,随着发展程度的提升,流动速度会越来越快,这就是积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以及消费差距是呈现扩大的趋势。当这种集聚效应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城市当中一些缺乏竞争优势的行业会为了更大的市场以及更高的利润向农村转移,也就是扩散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农村经济会得到快速发展,从而使得城乡居民的收入及消费差距逐渐缩小,为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提供基础。

2、消费理论

(1)绝对收入理论。绝对收入理论是由凯恩斯提出来的,用于描述消费与本期收入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在短期内是呈现正相关的,即收入越高消费就越高,随着收入的逐渐增加,消费增加的速度会低于收入增长的速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

(2)相对收入理论。相对收入理论是由杜森贝利提出来的,他在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他认为习惯了高水平生活的人,即使可支配收入减少,大部分也不会立刻就减少自己的消费,也就是说消费受到过去的消费习惯的影响。相对收入理论的核心就是消费容易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高而增高,但不易随着可支配收入的降低而降低。

(3)马克思关于消费的理论。19世纪,马克思的消费理论逐渐开始形成,对后来的发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认为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消费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消费是最重要的一环。马克思还将消费划分为个人的消费和生产的消费,这为后来关于消费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文献综述

1、城乡一体化研究文献综述。之前学者研究的焦点大多在于城乡差距问题的影响因素,而关于城乡一体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相关研究还是比较缺乏的。刘红梅等(2012)认为农业技术水平、农村家庭的人均经营耕地的规模等对城乡一体化具有十分显着的影响;王睿(2015)认为改善和拉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能够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行;闫吉武(2019)认为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解决对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罗全福(2020)认为提升农村发展水平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2、城乡消费差距研究文献综述。城乡消费差距问题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林文芳(2009)通过分析城乡居民的消费偏好,发现制度方面对城市的偏移是造成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变大的深层原因;齐红倩、席旭文(2015)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在短期内是扩大的,在长期是缩小的;曹飞(2017)认为,地区之间的影响与城乡一体化进程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是有关联的,因此分析过程也应该考虑到人口流动的问题;李梦园(2019)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社会保障会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产生影响;常文涛(2020)认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财政方面的公共服务支出经过中介变量的作用,会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产生影响。

可以看到,以往关于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大多是独立开来的,研究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的文献比较少。由这些参考文献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大多都是分开研究这两个问题的成因以及对策等。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论分析,加上必要的计量分析,丰富这一方面的研究,也为消除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与对策。

二、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及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现状

(一)城乡居民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的差距缩小。2021年,安徽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4.3个百分点,增幅比上年同期扩大9.7%,达到15,969元,比上年同期上升1位。其中,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平均增长10.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7%,同比增长15.3个百分点,达到10,010元;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平均增长8.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同比增长13.1%,达到21,837元。可支配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消费水平的高低,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只有经过消费,商品才能变现,然后进行下一阶段的生产,消费一旦受到破坏,整个社会的经济生产活动都会崩溃。

(二)安徽省城镇化率现状。城镇化率是衡量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安徽省近年来的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取得巨大进展,具体表现为城镇化率逐年升高。2015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为50.5%,城镇人口为3,102.5万人,到了2016年,安徽省城镇化率达到52.0%,城镇人口为3,221万人,到2019年,安徽省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5.81%,城镇人口达到3,552.8万人,比2015年城镇人口数量上升14.5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安徽省的城乡一体化取得显着进展。

(三)安徽省城镇居民消费差距现状。根据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的统计报告显示,安徽省的GDP为8874.2亿元,处于较低的位置。根据发布的具体数据来看,2019年安徽省全省的生产总值比2018年增长了7,107亿元,增长了7.5%,其中第一产业的增加值要远远小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近年来,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势头十分强劲,农村与城镇经济发展都呈现整体向上的态势,相比之下,农村经济的增速正逐步超过城市,这也意味着城乡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城乡一体化又前进了一步。根据官方公布的2019年的统计数据,2019年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为7.8%,达到15,416元,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5%的增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增速为10.1%,同样超过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1%的增速。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资料可以看出,2019年全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了30,000元,高达30,733元。相较于全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安徽省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尽管要低一些,但是也达到23,905元,其中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5,163.75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则达到了34,200.97元。尽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额相比之前没有减少,但是相对来说差距是逐渐减小的,这也是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产生变动的原因之一。

(四)消费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即人们常说的CPI,是国民经济核算中常用的一个宏观经济指标。2019年一整年我国整体消费价格指数保持着平稳的增速,相比2018年,增速为2.9%,其中安徽省的消费价格指数要略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速为3%。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来说,正常商品的需求会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但是从长期来看,如果预期价格上涨是长期的,那么即使价格上升,只要有需要也会购买。而且收入增加的速度要远高于物价水平的上涨速度,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增加消费。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消除安徽省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政策建议

我国各地都存在着城乡消费差距,不光是现在有、以前有,将来可能还会有,消除城乡消费差距就是实现共同富裕,也只有实现了共同富裕,城乡消费差距才有可能消除。消除城乡消费差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全国范围内看,安徽省的城乡消费差距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针对目前省内存在的城乡消费差距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比如一些惠农政策的出台、特岗教师、精准扶贫等。虽然这些措施在消除城乡消费差距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想要彻底消除城乡消费差距,还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1、加大财政教育投入。2018年,安徽省在抽取的78,679人中,15岁及以上的文盲数仅有2,990人,文盲率为3.8%。而在2002年,文盲率还高达9.1%。这些文盲中,几乎都是来自农村。教育的落后是农村发展的一个短板,教育水平提升不上去,经济发展就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从前文中的分析可以看出,财政教育支出对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具有十分显着的正向影响,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方面的投入,这对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并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落后也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公共交通、居民生活等方面。最近几年,安徽省在公共交通方面做的就非常好,不管到哪个城市下面的乡村,都有公共汽车能够便捷地到达各个乡村,真正实现了“村村通”,极大地便利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3、加大支柱产业扶持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农村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也是解决城乡消费差距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比如,安徽省近年来进行的农村旅游景点的开发,有效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给当地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居民收入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有效地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二)建立城乡一体的治理体系,增加农民收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城乡分治”的社会治理制度,这也是城乡消费差距产生的根源所在。要想消除城乡消费差距,就要对这种制度进行改革。为此,必须减少对城市的偏重,统筹城乡发展,使农村与城市享有同等的发展权力。比如,建立起城乡统一的社区治理体系,进而逐步实现“城乡同治”。

(三)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二元户籍制度也是造成城乡消费差距的重要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户籍制度。近年来,安徽省加快了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2018年颁布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该意见的颁布意味着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在安徽省的结束,这是在消除城乡差距的过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步。

(四)建立健全就业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发展。就业制度的改革是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重要保障。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城乡就业歧视问题。在以前,农民工在人们的心中一直都是地位低下的代名词,农民工被歧视、被排斥甚至被拖欠工资的问题屡见不鲜,在城市里工作的人们总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但人们似乎都忘了正是有了农民工,才有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值得欣慰的是,近些年随着人们有意识的改变,农民工的地位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大部分人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这是一大进步。其次要解决的就是城乡就业壁垒。由于政策、观念等原因,农村人口就业相比城镇人口往往会遇到更多问题,比如机会不平等、待遇不公平等。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制度入手,明确对这种现象的管理方法,实现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就业权力和就业福利,建立健全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最后是失业管理问题。农村人口失业以前并不在失业管理的范围内,这就导致农村失业人口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要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失业登记制度。要加强对农村人口再就业的扶持,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整合,使农村失业人口有更好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