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珂珂 林冰冰 罗咏莲

(湖南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南·常德)

[提要]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以及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本文从学生自己、学校方面、家庭方面和用人单位角度,调查湖南省大学生就业供需情况,分析双循环格局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及面临的困境、影响因素,并从学生自己、学校方面、家庭方面和用人单位等四方面与线上线下两个途径提出相应建议。

为响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与贯彻落实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更全面地了解“双循环”下湖南省大学生就业供需情况,本项目通过对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就业数据,进一步探究毕业生就业渠道,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相关建议,更好地帮扶学生就业。

一、双循环新格局下湖南省大学生就业供需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网络问卷的调查形式,就调查中所需的信息设计调查问卷,通过朋友圈、QQ宣传转发的方式收集有效问卷。初步设定预计回收调查问卷为200份,调查完毕之后进行审查,并筛选出有效调查问卷109份。调查对象为全部湖南省高校大四学生。

(一)供给情况。在这个双循环的新格局下,无论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个人、家庭、毕业的学校还是各用人单位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各种变数与不确定性,使得各方都陷入了尴尬的处境。企业劳动力成本提高,开工延迟,招聘计划大大缩水,导致部分企业无法正常经营,而毕业生简历的投递数却大大超过前几年的同期水平,供不应求的局面逐渐显露出来。许多企业无法正常经营,使得就业岗位也逐渐减少,竞争也越来越大,无法同往年一样举办校园招聘宣讲会和现场招聘会,这对于将要求职、择业、面试的毕业生来说,压力徒增。

从调查问卷填写情况可知,学校安排大学生就业供需见面会的方式有线上、线下、线上线下结合或其他方式,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最多,占总数的66.2%;线下方式占总数的16.9%;线上方式占总数的14.08%。由此看来,虽然受到双循环新格局的影响,但是线下安排大学生就业供需见面会的大学数量还是多于只在线上安排大学生就业供需见面会的大学数量,而同时召开线上和线下大学生就业供需见面会的大学占多数。与此同时,数据显示,应届毕业生对于学校安排的大学生就业供需见面会提供的招聘岗位满意程度持一般态度和比较满意态度的居多,分别占总数的43.66%和40.85%。从数据上看,态度较为积极,也体现了大学生就业供需见面会召开的重要性。

对于学校为毕业生寻求的就业岗位数量,在所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有28.17%选择500个就业岗位以下,29.58%选择500~1,000个就业岗位,16.9%选择了1,000~2,000个就业岗位,在18.31%的其他选项中大多数人表示不清楚。由此可见,各高校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持以比较关注的态度,高校的各个部门群策群力帮助每一名毕业生就业。

参与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35.21%的人受家庭供给的影响有明确的去处,但非家族企业;18.31%的家庭支持其自主创业并愿意提供资金支持;9.86%的毕业生选择参与家族企业;29.58%的其他选项中,有少部分人选择亲友提供的就业渠道就业,大部分人需要自己寻求满意的工作。面对家庭提供的就业供给,绝大部分人的态度是工作符合意愿才就职,对于将来的规划自主性比较强;9.86%的毕业生选择不符合就职意愿也就职;4.23%的人选择拒绝就职,尚无明确的方向;还有4.23%的人拒绝就职的原因是选择自主创业;2.82%的其他选项中,部分人选择考研,部分人选择先自行找工作,再根据对寻得的工作满意度情况选择是否接受家庭供给。

(二)需求情况。虽然双循环趋势必很大程度上拉动国内需求,从而实现部分毕业生顺利就业,但在双循环新格局下,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骤增,大学生就业环境仍然不容乐观。庞大的毕业生数量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压力,较低的升学率(学士升硕士)从侧面反映了国内就业环境不容乐观。从内部来看,虽然国内高校积极展开与优秀企业的合作,开展线上线下的就业供需会,并积极组织校园招聘为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但是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区域间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存在差异。这给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巨大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很大的发展机遇。

由统计数据得知,需求量为1,000~2,000个的占多数,需求量与供给量的差额相对较大。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81.69%的毕业生认为受双循环新格局影响,就业竞争压力加强了,他们的工作岗位竞争压力随之增强,如何提升自身的综合价值也成为毕业生不得不思考的问题;46.48%的毕业生认为相关就业政策对于他们而言效果一般,也有不少毕业生没能充分利用好政策的帮助,可见毕业生应该找准就业发展目标,了解并利用好国家和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忽视这一块,毕业生将会错失很多福利和机会。由数据可得,67.61%的毕业生认为有必要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更多的应聘机会。

因此,要落实每个毕业生精准就业,需要从政府、高校、学生自身等方面进行分析,共同解决就业难问题。我国政府、企业需要随时关注国内外双循环的变动,及时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利用;高校要担负起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前沿责任,挖掘线上线下招聘会的各种机会,协助优秀的学生就业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优秀生源;毕业生则要积极投放简历,勇于到有关企业面对面交流,以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

二、双循环新格局下大学生选择就业岗位考虑的主要因素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在双循环新格局下,就业机会增多,岗位也会多样化,这对于大学生选择就业岗位所考虑的因素也会发生变化。有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一些大学生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大学生对于选择岗位考虑的因素受到影响。经过我们的调查,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所考虑的首要因素,占比最高的是专业及学历,其次是个人能力。这说明,学生在考虑选择就业时,对于自己开始所选的专业是感兴趣的,并且希望工作与之对口;个人能力说明我们在选择就业岗位前,需认清和了解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在选择岗位时明确自己是否适合该岗位。在影响就业的因素中,学历、专业知识、实践和工作经验都占据着一半以上,说明毕业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个人能力及工作经验在影响就业中占据着一部分;学校知名度、沟通表达能力也占据着大比重,除了对于自身的专业和能力的要求外,外在的能力也同等重要;外表形象、学科优势、外语能力占据三成以上,这些方面对于影响就业的效果并不是很大;单位的地域、环境和个人兴趣也占据一定的比重,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自身的兴趣对于选择就业岗位也是十分有影响的;薪酬、求职途径、家人意见、单位性质对于毕业生选择就业首先考虑的因素影响不大。

(二)学校方面因素。在人才济济的时代下,用人单位都想选择最优秀的人才,一些学校的综合评价,也成为了毕业生的门面,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如何对选择就业或多或少也是有影响的。经调查发现,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会影响就业超过一半,说明对于处在不同层次的学校学生来说,竞争也是十分的剧烈;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不太会或一般影响就业的占据三分之一以上,说明毕业于哪所大学对于毕业生也是十分的重要。当自己所在学校比其他择业者低一等时,有三成的毕业生愿意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尝试;有一半的毕业生愿意不管不顾,坚持自我;但也有少部分的毕业生会感到自卑和放弃该应聘岗位,说明毕业生对于自我的肯定是十分高的,要保持这一心态。

(三)家长方面的因素。选择工作岗位时,对于父母提出的一些建议,完全听从的占比不大;考虑在内但也有自己的想法占据六成,说明毕业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有着自己的想法;不听从,坚持自己的想法、说服父母支持自己想法的占比极小,说明毕业生对于自己的职位还是有明确的规划。从调查中可以得出,毕业生对于自己的职位规划是明确的。但也有部分家长想让孩子继承他们的事业,强迫孩子放弃自己喜欢的职业选择,或者逼迫孩子选择他们认为很好的就业岗位,这也对毕业生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用人单位方面的因素。在双循环新格局下,是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可能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选择。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地区三项的仅有5%。我们从调查结果可知:第一,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有超过一半的注重工作的稳定性,不注重和不太注重稳定性的基本没有。说明用人单位需要对于自己单位工作的稳定性加以评估。第二,考虑工作单位时,事业单位受欢迎程度最大,其次是国有企业、国家机关,说明毕业生对于工作岗位稳定性和收入的注重较强。

三、双循环新格局下“4+2”促进就业的建议

(一)对学生个人的建议。第一,应注重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了适应双循环新格局下的社会岗位需求,毕业生们通过学习英语、计算机以及巩固专业知识进行个人技能的提升。学习英语对于自己在国际需求上也会有一定的就业机会,学习其他的技能也会给自己增加就业的就会。学习期间,学生不但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并得以提高,还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综合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注重个人的综合发展。在国内外需求下更好地发展。第二,对待工作积极向上。追求较好的工作环境和就业条件,不仅仅局限于维持自身基本生活。自身基本生活的维持固然重要,但我们需要有进取的决心,眼界要放宽,视野要放大,要有追求更好生活的“心”。

(二)对学校的建议。第一,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双循环新格局下,为了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驱动力,高校应积极构建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平台。校园招聘在学生就业方面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学校需要不断地改善和提高校园招聘的质量,优化企业招聘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第二,学校可以适当增加学生在校就读时的实习机会,丰富他们的工作经验,有利于让学生自己知道在什么样的工作上有优势,以便找到更合适的工作。第三,组织求职经验交流会和企业招聘宣讲会,给即将面临毕业的学生提供一些求职方法和思路。还可以给毕业生提供个人简历制作指导、就业面试技巧介绍以及培训社交礼仪。第四,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实时推送就业信息和线上线下结合的招聘会,及时将就业信息、就业政策、网络双选会、空中招聘会的相关资讯精准推送给毕业生,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三)对家庭的建议。很多家长对孩子毕业以后的工作十分上心,经常询问子女想要去哪里工作,有的会利用自己的便利给孩子找工作,减少他们的就业压力。但是,有的人并不喜欢父母给自己找的工作。家长应该给子女多一点选择的空间,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可以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但不要较多干涉子女的就业选择。另外,当子女所选的工作与父母希望的不一样时,不要强制子女选择父母所希望的,而是要耐心地讲解其中的利害关系,让子女自己做出选择。给他们自身选择的机会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四)对政府的建议。第一,建立大学生就业保障的普法和维权途径。由于高校毕业生往往缺乏工作经验和维权意识,因此在实习时往往会受到不公平对待。为了有效地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国家应该积极建立大学生维权途径,从而保证大学生可以有效地保障自身权益。另外,国家应该积极建立大学生就业保障的普法途径,让大学生拥有法律保障的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第二,要关注和谐劳动关系的维系。为国内大循环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就需要政府和工会发挥更大作用,加强劳资之间的沟通协商,推动形成更加标准和完善的协商机制。第三,落实创业优惠政策、保障实习机会、鼓励灵活的线下线上就业方式、出台企业扶持政策。政府促进就业的举措有着关键作用,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招聘积极性,缓解企业压力,还能增强毕业生就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