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邢润杰 唐礼勇 林婷艳 林美杰

(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 浙江·杭州)

[提要] 作为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主力军,公共自行车是低碳出行的重要手段及生态友好型城市构建的重要推动者,是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城市管理专业视角,将研究公共自行车相关文献以“国外- 国内”为横向线索,以“现实意义研究- 具体问题研究- 对策研究”为纵向线索,并于每项分支下辖多个子单元的方式进行文献述评。基于此,总结当前研究情况,并系统分析,为未来相关研究提出建议。

近年来,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加快,随之而来的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生态环境破坏等伴生“城市病”成为了城市管理与发展需要解决的难题。公共自行车作为公共交通工具的一种,以其绿色、低碳、环保的特色,成为“生态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

公共自行车系统是指在城市或地区当中的不同区域和地点设置的自行车共享服务系统,依据一定的收费方法收取费用,来提供自行车骑行,满足居民短途出行需求。国内外对于公共自行车的相关研究数量众多,总体来看,与欧美国家相比,国内公共自行车理论研究相对较少,但随着近年来“两山”理念及绿色生态理念的贯彻,其实践应用发展迅速。

一、文献梳理方法及结果

本文力求对公共自行车进行较为系统的文献研究述评,大量地翻阅中国知网、SpecialSci 等文献资料查阅网站,以规范且具有辨识度的题目名进行检索,并将所得到的相关文献进行筛选与归类,最终通过一定理论分析,疏通国内外公共自行车研究大致脉络,获得对于公共自行车研究状况的系统认知。

(一)文献来源及概况。本文以SpecialSci 作为国外文献的检索平台,以“public bicycle”和“bike-sharing”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并将检索范围界定为“学术类论文”“会议论文”,截至2022年2月1日收录的文献中,共有相关文献517 篇。针对国内文献,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以“公共自行车”为篇名和主要主题进行检索,将检索范围界定为“研究论文”,截至2021年12月22日收录的文献中,共有857 篇,其中各类期刊论文632篇,硕士论文183 篇,博士论文6 篇,会议论文36 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3 篇。对于国外文献研究,其高峰期在2018~2020年期间;对于国内文献,或许是检索平台的缘故,所获文献较多,且在2013~2019年较为密集。

(二)文献梳理方法。本文对于公共自行车的文献梳理,采用“横向”与“纵向”线索共同搭建研究框架的办法。国内和国外是本文对于公共自行车研究的横向线索,国内与国外两个主体呈互相独立又相互交织联系、有所借鉴又有所融合的关系。而将国内和国外文献所研究的内容划分为总体情况概述、具体问题研究、对策研究则是本文拟定“纵向”线索的思路。总体情况概述主要内容为研究公共自行车的产生原因、发展历程、对于各方要素诸如城市环境、交通体系等所起到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即公共自行公车“为何能够产生且存在”;具体问题研究主要针对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营管理研究,包括公共自行车的站点设置、调度方法、与其他交通工具的协调发展、与共享单车的交织与冲突等,即“如何看待公共自行车实际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对策研究是指针对公共自行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细化研究,包括站点布局、租赁模式探索、与共享单车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二、公共自行车研究内容评析

依据上文所列梳理框架,将所查阅到的文献以国内、国外进行概况总结,再归纳进对应的横向线索之中进行评析。

(一)国外相关研究评述

1、现实意义研究。学界日前所研究的普遍意义上的“公共自行车”,其概念最早起源于欧洲。根据国外学者对于公共自行车发展史的研究可以知晓,自1965年在荷兰开始出现第一代公共自行车系统开始,公共自行车已走过60年的发展历程。1995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推出第二代公共自行车系统。20 世纪90年代末,得益于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管理和运营走入公共自行车的管理系统之中,第三代公共自行车系统随之诞生。之后,公共自行车相继在其他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如今已发展到通过手机App 寻找单车并开锁使用的第四代系统。国外学者Shaheen S、Guzman S、Zhang H 针对公共自行车快速发展的原因总结道,公共自行车具有灵活的调动性、零排放、强健体魄、缓解交通拥堵、节约能源、节省个人支出并支持多种交通方式的换乘等优势。同时,Pucher J、Buehler R E.也指出,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构建使城市显着呈现出其在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问题、交通拥堵、石油依赖和生态宜居等方面的贡献。由此可见,国外学者对于公共自行车的自身优势和其能够发挥出的社会作用具有较为深刻的研究。

2、具体问题研究。公共自行车的出现具有众多积极的现实意义,但其优势特长能否被很好地发挥,且能否顺利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内生的或是外生的难题,关系到公共自行车的长远发展。接续上文所说,由于公共自行车有着诸多优点,能够推测,未来将有相当一部分的低承载率小汽车使用者转至公共自行车出行。但Midgley P 指出,现有许多文献存在夸大公共自行车系统利益的可能性,因此公共自行车的优势需要通过更加科学的运营管理方法展现出来。其优势不会自己散发,需要对公共自行车具体问题进行研究。

在交通方式转移上,爱尔兰都柏林、英国伦敦和美国华盛顿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表明,从小汽车转移至公共自行车出行的比例很低,可见公共自行车是否能有效将小汽车的使用转化到自身还有待考量,种种调查研究也表明其替代私人小汽车出行方式的情况并没有预想的那么顺利。

因此,针对出行目的的研究便被提上日程,通过研究人们的出行目的,能够厘清很多关于公共自行车发展问题的线索。国外学者调查显示,通勤(上下班、上下学)是北美4 个最大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使用者最普遍的出行目的;部分研究发现,使用公共自行车出行的动机是避免私人自行车被盗;同时,大量研究发现,交通方式的可达性和速度也是影响公共自行车出行的重要因素。针对出行目的的研究还有很多,都旨在以人的需求来反馈自行车供给端,通过需求的反馈,帮助公共自行车管理主体更好地提供运营服务,从而促进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

3、对策研究。针对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诸多问题,国外学者积极探索,并针对矛盾的不同方面一一制定解决对策,帮助公共自行车更好地解决其现实存在的管理困境与问题,从而推动公共自行车向好发展,其对策涵盖了公共自行车管理站点建设、调度运行等方方面面。

在公共自行车情况调研方面,Brian caulfield、Margaret O Mahony、William Brazil 对爱尔兰小城科克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探讨该市公众自行车使用情况及使用环境。在如何更好确定公共自行车选址方面,Christine Fricker、Nicolas Gast 构建出一个公共自行车随机均匀停放模型,通过该模型在真实情景的使用,研究认为当每个有桩停车的初次投放量是该点最大容量的50%多一点时,该停车点的效果达到最佳。在公共自行车系统调度优化方面,Benchimol M、Benchimol P、Chappert B 等提出应用改进的旅行商模型,以调度路程最短为目标,将租赁点现有公共自行车数量平衡至期望值;Caggiani L、Ottomanelli M 提出应用模块化决策支持系统方法,以调度成本最小为目标,得到最优调度流量、分配方式和时间间隔等。

(二)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1、总体情况概述。鉴于近年来国内公共自行车的快速发展、政策理念的大力引导,以及共享单车的出现,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局面形成,国内学者主要在如何改进公共自行车的运营效率、利用率与运营模式,以及如何促进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的协同发展等“对策研究”上下足了功夫,展现出了侧重实践应用研究的倾向。且国内研究文献普遍呈现出“综合性较强”的特点,即无法单纯按照本文所拟定的“纵向线索”来为国内研究文献归类。我们能够发现,很多学者在研究时,大多将公共自行车的前世今生、优缺点等包含在“现实意义研究”中的内容谈一遍,并且对于具体问题和对策,他们往往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显示通过调查等方式发现了公共自行车存在的显着问题,紧接着便又通过模型构建、数据分析等,提出了有助于公共自行车发展的对策建议。

2、研究评述。在综合性研究方面,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周扬、张冰琦、李强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历程、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研究进展、公共自行车系统研究与实践展望三大块系统评述了公共自行车场站选址规划、需求预测与规模确定、调度规划和效益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公共自行车未来的良性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方案与对策,其研究框架较为完整、全面。

在公共自行车居民使用满意度问题上,苏州大学旅游系钱佳、王德根、牛玉以苏州公共自行车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性因子分析为研究方法,构建方程假设模型,探究城市居民使用公共自行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发现灵活便捷、设计布局、舒适环保和安全是关键因素,经济成本和运营服务是重要因素。并且,他们提出了完善城市公共自行车建设和发展的相关对策,以期提高公共自行车利用率,真正实现节能环保绿色出行的目标。其论文主要聚焦公共自行车,以满意度为线索,对公共自行车运营的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基于城市交通规划视角,国内学者主要分析公共自行车在城市中的运营情况。黄彬以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对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实际效果做出分析与评价。石晓凤等利用杭州市相关部门与公司数据,对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投入规模和系统规划布点进行数据分析。牛伟伟等以上海闵行区公共自行车及其使用者为调查对象,探讨公共自行车在城市外围地区接驳城市轨道交通中发挥的作用。

在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的关系和协同发展探索上,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郭鹏、林祥枝等主要从共享单车给公共自行车带来的冲击,提出了“协同治理”的理论路径,指出企业与社会主体应获得与政府平等的地位,与政府共同承担起公共服务的责任,通过明确政府责任、市场动力与公众参与,推动共享单车长久合理地发展。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王明欢、李鹏针对我国城市公共自行车运营中政府与市场合作的现状,采用案例比较的方法,从民营化的外部形式与各形式的内部运行机制两个维度对其供给模式进行比较,以分析如何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国内对于公共自行车运营中政府与市场合作的研究有了较大进步。许璇璇从文献上入手,通过大量搜罗国内外有关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的研究文献,试图探寻两者之间的关联,并为未来研究提出拓展研究层面、协同研究的建议与展望。上文周扬和钱佳等人给我们提供了解决公共自行车利用率低问题的正向思路,郭鹏等人的研究虽将大部分篇幅放在了共享单车上,但其也为我们研究临安区公共自行车利用率低的问题提供了一个逆向思路。

综上,国内文献研究总体对于实践应用方面,即“对策建议”研究较为深入,从近几年公共自行车在国内的发展也能够看出,相关研究对其推动作用日益凸显。

三、公共自行车管理研究现状

对本文所做的国内外研究评述进行分析,总结出当前公共自行车管理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一)对于社会作用研究更新缓慢。作为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力量,公共自行车的发展能够为城市发展、政策落实、居民出行所做出的贡献是其能够存在的重要前提,因此,对于公共自行车的社会作用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首先关注的。国内外对公共自行车发展历史的研究不算少,国外学者对20世纪公共自行车自产生以来发展至第三代的历史研究已经较为详细,但对于近20年来的研究更新较慢,这或许是因为人们大多对于近期的公共自行车专注于具体问题与对策研究,而并不把近20年来的公共自行车发展当成历史。另外,有关公共自行车的特点及作用研究虽全面,但也缺乏更新。公共自行车发展至今并没有脱离“公共自行车”本身,即没有衍生出新的功能或是特别之处,因此公共自行车的特点或许并没有改变,其对于社会的作用例如环境保护等也没有改变,所以在这方面上更新较缓。

(二)对于具体问题、对策研究覆盖面广。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者,对于公共自行车的具体问题研究进展皆较快。对于国外研究而言,其注重的方面较多地集中在公共自行车的需求上,其中有很多文章都在试图分析人们对于公共自行车的需求;而对于国内文献而言,更看重管理者如何加强公共自行车供给的科学性,例如站点布局、调度运营方面,同时还注重研究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的关系问题。总体而言,对于公共自行车的文献研究已经十分全面,并向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四、未来研究建议

(一)注重短期回顾。当前对于公共自行车的研究,公共自行车的“现实意义”已经趋于固化,人们在解决当下问题的同时,也不妨停下脚步,系统回顾下近期公共自行车的历程,或许会对当下问题的解决有所借鉴。时代总是在不断进步,我们不能保证目前在我们看来“一眼看到底”的公共自行车,在未来会不会变成我们完全陌生的一个物品,所以我们应当多回顾回顾近期我们所做的努力,把对公共自行车历史的研究更新到较近之处,这样在面对未来的变数之时我们能够做好充足的衔接,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便利。

(二)加强对非自行车使用者的研究。对于公共自行车研究涉及到使用者的文献很多,有研究使用者使用动机、偏好的,来探寻是什么让人们愿意使用公共自行车,也有研究使用者满意度的,试图找出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居民的使用体验,从而帮助公共自行车更好地服务居民。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有正面就有反面,绝大多数学者注重研究怎样让人们更多地使用公共自行车,却没有研究过原本不使用公共自行车的人为什么不愿意使用公共自行车。因此,需要加强对非公共使用群体的研究,特别是对以私家车、小汽车为主要出行方式的人群的研究,探究其对于公共自行车的态度,或许能够促进公共自行车使用人群的增多,也能发现其他交通工具的一些奥秘,从而反过来促进公共自行车研究的发展。 (通讯作者:唐礼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