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翟沐阳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甘肃·兰州)

[提要]城市群建设是区域规划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而中原城市群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却由于种种原因在近现代发展中逐渐落后。本文基于协同视角对中原城市群建立的合作机制、经济现状、协同发展现状、城镇化水平、农业发展现状等方面做出分析,并提出中原城市群未来发展目标导向与路径选择,对中原城市群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中原城市群简介。201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批准郑州成为第9个国家中心城市,强调在未来应着重发展。还提出区域内洛阳、开封等区域中心发展要紧随其后,《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经由国务院批准实施,这也意味着中原城市群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在我国的城市群中,中原城市群是人口体量最大、各类要素融合程度最高和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群,占据了极具交通优势的区位,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中原城市群可以说是最年轻的城市群,虽然号称涵盖了5个省、30个地级市,实际上核心区主要在河南省内,其外围区域只有安徽亳州与山西晋城被纳入其中,简单来说,中原城市群就是以郑州为中心、主要由河南省境内各地级市所组成的城市群。

从灯光图上来看,作为中原城市群的经济中心,郑州市与周边各地区联系密切,和省内的开封、洛阳等区域有连为一体的趋势,然而与省外的山西晋城和安徽亳州联系并不紧密。以郑州市为中心,其周边还有多个核心,由此可见,中原城市群的实际辐射能力目前还是仅仅局限于一省之地。(图1)

近年来,郑州发展势头强劲,先是获批国家级交通枢纽,紧接着与武汉双双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郑州在中国中部地区领先地位已经确立,肩负着推动中原城市集聚发展的艰巨任务。

(二)中原城市群发展问题的提出。鉴于成立时间较短,中原城市群蕴含的巨大潜力尚未被完全挖掘,发展还不够充分。作为主要核心都在一省之内的城市群,中原城市群行政主体较少,不存在过多的跨省合作,这就给城市之间协同发展降低了难度。但是,由于省内各城市之间相互割裂的状态,经济、产业、社会等方面要素结构复杂且联系不够紧密,省内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因此如何协调各城市之间的关系,加快中原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图1中原城市群夜间灯光卫星图

二、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现状

中原城市群区域较为广阔,总面积共计28.7万平方公里,在七大城市群中位居第二,仅次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总GDP产值位于第四位。地域面积与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城市群人均GDP却位于七大城市群的倒数第一。这说明在一定的地理与人口优势之下,城市间协同发展仍存在一定问题。(图2~图5)

(一)合作基础已经初步确立。在各个城市主体的共同努力下,中原城市群合作基础已经初步确立。

第一,区域内部已经具备初步的发展实力。根据2018年数据统计,郑州市总GDP达到了10,143.32亿元,人均GDP为10.265万元,在河南省中位列第一,是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同时区域人口不断壮大,已经发展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近年来,郑州市不断积累协同发展的经验,在《河南省建设中原城市群实施方案》的政策背景下,城市群的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与开端。

第二,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与周边城市存在良好的合作关系。郑开同城一体化的建立,对中原城市群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积极良好的促进。郑州和开封两城之间距离仅有70公里,共同位于中原城市群中心区位,在这一基础上,开封发展方向主要向西推进,郑汴一体格局已经基本定型。目前,两城市之间交通、产业、生态、金融、电信五大要素之间的同城化已经实现,资源共享也初有成效,正在向更深层次的融合方向发展,力求在目前辐射能力最强、人口聚集程度最高的基础上建成中原地区的超大都市区,在未来成为中原乃至国家的一道独特靓丽的国家腹地风景线。同时,郑汴洛三位一体日益突出,郑州、开封、洛阳建立了密切的全域内旅游协作的良好关系,在未来,旅游业将成为优先发展的行业,以实现资源在示范区的有机融合,并呼吁旅游相关产业和所有社会缔约方联合参与,共同探索旅游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以便全面促进城市群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三,中原城市群内以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商丘、南阳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城之间有相近相亲的文化氛围。纵观中原城市群历史,其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变,最远可追溯到石器时期,早在那时中原城市群便已初见雏形。经历了数千年发展后,在唐宋时期,东都洛阳,北宋汴梁开封、西京洛阳城发展达到顶峰,文化昌盛,经济繁荣,是中原城市群在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作为地域相近、先后建都的城市,开封、洛阳与周边其他地区建筑风格相同,饮食文化与生活习惯相似,城市之间文化差异小,有着相近的方言,这就促进了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流动。最重要的是,中原人民有着共同的历史,尤其是唐宋鼎盛期的文化,是现在中原人民共同推动中原城市群产生、建设、发展的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相近的文化氛围之下,中原各地人民亲如一家,在精神上鼓舞了中原人民为家乡的建设做出贡献。

第四,中原境内呈现出对区域一体化日益增强的需求,同时也是达到发展目标的必要趋势。随着中原各地区利益日益重叠,公共事务日益增多,已经超出了单个城市所能处理事务的能力范畴,大量的公共问题迫使地区间产生越来越多的合作。近年来,中原城市群各地区正在积极寻求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同时探索何种路径能够促进各城市间更强有力的合作,加强城市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图2城市群人口占全国比例统计图

图3城市群地域面积占全国比例统计图

图4城市群人均GDP统计图

图5城市群地域面积统计图

(二)合作机制基本形成。政府的合作不仅仅是各级政府之间的纵向合作,还有横向合作。当前区域内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政府已达成合作和协商,并加强了双方在互补领域的合作,以及涉及共同利益领域的谈判和交流,实现互帮互助。横向的合作对各地政府意义重大,可以使各地区之间交流协商更加密切,实现各类资源的整理与合并,达成资源配置的优化,让地区之间更好更快地发展。

政府机制指在一定目的性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制度,形成一个政府内部与外部主体间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模式。中原城市群9个城市的市政府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它们虽然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但同时它们深知靠单个城市的力量很难实现发展壮大的目标,因此在共同的追求下,各地方政府形成了在中央政策指导下达成共识,运用统一的制度资源、组织载体以及行为准则指导合作,完成预期发展目标的合作机制。合作中虽然会出现保护自身的地方保护主义、产业难以统一、结构复杂多变等难以协调的局面,但这一局面可以通过借鉴府际管理模式得以解决,同时随着制度日益完善,区域合作程度随之不断深入,彼此依赖性不断增强,又反过来不断地促进制度的完整性与合理性。

(三)合作领域逐渐拓展。中原城市群的合作不局限于往常模式中的经济领域,而是涉及到更多层面,文化交流、医疗、教育、区域交通、旅游商业、生态建设等都有涉猎。从省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出发,河南省委员会提出要建立中原发展的联动机制,消除城市间障碍,促进建筑市场的整合,实现产业结构元素的整合和市场布局的一体化。此号召在省内获得了一定的响应,如郑州、开封同城化综合发展思想;焦作提出与郑州的人力资源、资本、工业产品进行对接,功能上实现城市互补,等等。但是与中原城市集聚地发展相比,各城市在理解与运作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原城市群目前的形态仍然是一个离散的分布,要真正形成一个有一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城市群,不仅需要省政府为城市发展创造条件,更需要各级人员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中原城市群带来的利益,具备“在考虑自身发展的同时更考虑城市之间的合作”的意识。

(四)合作框架多维构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需要在九个城市大跨度合作中消除关键性差异,寻求共同立场,以泛区域的利益为目标,加强制度创新,通过合约或整合有形的超区域管理政府组织和微观主体的方式,形成中原城市群集聚的内源性机制。合作框架体系的内容主要有六项:(1)建立九座城市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调机构;(2)改善九个城市的合作机制;(3)进一步强调郑州核心城市地位;(4)建造九城的快速交通运输系统;(5)实现信息资源共享;(6)促进统一市场的建设。此外,有必要不断促进金融和通信服务的整合,促进资源合理流动,促进产业一体化,在城市与城市的合作中把中原城市群打造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主要困境

(一)外部条件不利。区域一体化是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国家的政策支持是对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支撑。可以说,经济效益领先的城市群都有国家的统一规划和政策支持做背景。虽然中原城市群的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但是多年来,相较于中部其他地区,河南省的发展在政策层面的重视较为欠缺。《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虽已公布,其中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整体框架,但具体实施细则有待深化,各城市间权责界定模糊,合作容易流于表面而无法深入交流达成协议,而协调城市之间的矛盾所需要的成本又极高,导致城市间协同困难重重。并且,国家对郑州市的重点发展容易对周边地区造成虹吸效应,很可能导致一家独大,其他地区资源流失、发展更加乏力的局面。

(二)内在动力不足

1、历史原因。河南靠近黄河,水土肥沃,这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今天的农业大省。在古代以农立国的观念下,河南的地理位置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众多王朝都城在此建立,各方势力在中原交汇,这也使得历史上河南成为战争最频繁的地区。每一次战争之后生产力被破坏,经济覆灭。

2、地理位置原因。河南的辉煌,是大陆时代的产物。新航线的开通让人类告别大陆时代,进入海洋时代。沿海地区海上交通发达,有着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能够吸引新兴产业落户。从世界角度看,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带基本上都位于沿海地区,包括美国的东西海岸,南美的东西海岸,中国的东、东南海岸。河南地处中国内陆,不适应海洋文明的发展。

3、产业结构原因。进入21世纪后,两次工业革命已经成为历史,信息革命进入尾声,属于人工智能的时代来临,而河南仍以农业立省,产业结构没有及时更新转型,无法与时俱进,进而被其他省份甩在后面。

4、教育资源匮乏,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缺乏。河南作为人口大省,高考报名人数也是全国人数之最,在2020年再创新高,达到了115.8万人,稳居全国第一,而本科录取率仅有35.39%,位于全国倒数第二,且省内仅有两所“双一流”高校,教育资源极度匮乏,致使河南省受高等教育人口太少,人才缺乏,而考出去的河南考生多数并不考虑返回河南发展,年轻人口流失,严重制约了省内经济发展,直接导致经济、科技、创新等各个领域缺少人才与技术支撑,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薄弱,发展动力不足。

5、城镇化水平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效应较弱。2020年数据统计显示,河南省城镇化率55.43%,位于全国第25位。河南省人口基数大,受教育程度低,城市发展水平低,且省内产业类型大多相似,各地优势不突出,城市间缺乏互补。郑州与武汉同为国家中心城市,而郑州的总GDP仅仅是武汉的70%,经济能力较弱,带动能力有限。整个区域呈现核心-边缘的局面,边缘地区活力正在逐渐丧失。从地理分布上看,经济综合能力呈现出“中间强、南北弱”的局面。全省仅有郑州、济源、鹤壁、焦作四座城市的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60%。(表1、表2)

表1 2015~2017年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数量一览表

表2 2017年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和辐射区基本情况一览表

6、城市间协同动力不足。不同的城市应有不同优势的主导产业,才能良好促进城市间协同发展,即城市间要分工明确,但目前中原城市群的各城市之间在产业上没有明确的互补性分工,不具备协调发展的基础。

四、协同视角下中原城市群发展路径选择

(一)利用自身优势,重塑农业强省形象。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河南省应抓住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全省域内划定耕地红线,压实各市县政府保护耕地责任,开展一场没有硝烟的耕地保卫战,牢牢守住10,223.21万亩耕地保护红线。202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依次审批颁布《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意见》,推进全省数字化新动能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进程,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和农村生产管理融合的发展模式,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建设中原城市群现代化农业。(表3)

表3 2019年河南省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情况一览表(单位:公顷)

(二)加强与周边城市群交流与合作。中原城市群应发挥地处中部的区位优势,对接京津冀城市群,加强互动,形成跨区域合作关系,增强京津冀对南部的辐射作用。此外,应不断吸取国内外有关城市群发展的先进经验,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探索适合跨区域城市群合作的发展模式。城市群之间的合作与城市群内部城市间合作有相似之处,这是更大的区域内更庞大体系间的合作,协调难度也更大。

(三)明确城市分工,加快产业协同。健全产业协作机制,以求同存异观念,寻找合作城市之间利益共同点,以此为切入点,探寻不同地区的不同优势予以重点发展,在明确不同城市的城市性质与职能分工后,逐渐深化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达成城市间互补型合作。根据河南省2014~2019年GDP生产总值数据以及各产业增加值统计可以得出结论,近5年来河南省内农业生产形势平稳,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的速度较快,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平稳,基础设施投资较快增长;消费市场运行平稳,农村消费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持续扩大,工业品价格涨势平稳。未来,全省应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经济转型,持续优化经济结构,为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增强城市竞争力,加强创新协同,提供发展动力。创新的主体是人才,河南省人口流失严重是中原城市群缺乏创新动力的根本原因。因此,要重视人才培育与人才引进相关政策。目前,高校毕业生可在河南省直接落户,并且政府还出台了相应的购房与租房补贴政策。同时,构建中原城市群创新体系和产业协作体系,给人才能够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

(五)在中心城市带动下,发展小城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郑州的基础上,还应对节点城市予以政策与经济上的扶持,实现做优做强节点城市的目标。2015~2019年,政府批准总用地面积每年基本稳定在2.6万~3.2万公顷之间,应利用可建设用地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居民生活与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转型。同时,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大力推行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建设,近年来提出的“康养小镇”也是未来中原城市群小乡镇发展的一个良好思路。

(六)完善政策法规,健全制度机制,并且严格实行监督机制。取消不利于区域合作的地方性法规,统一城市群内各城市的行业标准,全面制定各领域合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相关机制制度化和协调方式规范化,用法律体系确定重点合作领域,提高对合作主体的约束力。要重视维护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权威,对违法行为进行必要的处罚。

(七)实现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全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达成黄河干流(河南段)国土空间概念规划阶段性成果,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体系,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空间规划研究提供基础支撑。严守生态红线,严格按照三区三线划定的主体功能区进行土地开发与资源利用。建立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构建生态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全域生态动态化信息共享,实现中原城市群生态联防联治。

(八)引导社会参与,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开放思路,鼓励公众与各界资本力量积极参与区域公共事务,培育各界行业相关组织并予以监管,实现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有机结合,促进区域市场良性竞争和中原城市群建设有序进行。政府出面引导搭台,可通过博览会、论坛等形式,让各个区域的代表组织自愿参会,促进各区域龙头企业、功能主体等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构建具备良好风尚的合作机制与环境。同时,还应该重视公民的精神教育,让普通公民有意识地成为中原城市群建设的一份子。

综上,作为中原腹地、交通要塞,中原城市群有着极其关键的战略地位。虽然它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产业结构转型动力不足等原因,导致经济发展滞后、城镇化率低下、综合实力在城市群中排名居于末尾区的局面。在这样的局面下,只靠单个城市的发达或是各城市单打独斗是不现实的,可以说,城市协同发展是中原城市群发展破冰的必然选择。

通过分析目前已经建立的合作机制以及现状问题,进一步得出结论,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必须全域协同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明确城市分工,加快产业协同,加强创新协同,在中心城市带动下,发展小城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法规,健全制度机制,严格实行监督机制,实现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引导社会参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协同视角下,对中原城市群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不仅丰富了城市群建设的实践经验,更有助于推动《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施,并且提供了在未来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的依据。现在笔者能力限度内的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仍需在数据与理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