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来勋

(渤海大学经济学院 辽宁·锦州)

[提要] 中小企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约束是阻碍其持续运营和扩大再生产的现实难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供应链金融的产生、发展以及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提供新的融资思路,对指导现实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增长保持较高态势。中小企业的迅速增长不仅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增加国家财政税收、推动市场技术创新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而中小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信用规模、资金结构等固有局限,加之信息不对称衍生的委托-代理成本,在进行筹融资时,难免面临融资碰壁的尴尬现实。综合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来看,我国贷款模式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中小银行的贷款数量在我国贷款总量中占据较小比例,中小银行发展规模不充分的现实也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使得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近年来,以核心企业为关注对象的新型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困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解决此融资约束痛点的重要渠道。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相当优势。在我国的实体经济组成中,中小企业占据着相当大的绝对优势。我国中小企业的组成成分当中,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占相当大的比例。对此可以这样做出解释: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分析,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实践中形成了以人口红利为特色的社会形态,劳动力资源一直是相对富足状态,相对而言,资本资源是相对紧缺的要素,综合要素禀赋致使我国的中小企业活力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密集型行业里。

(二)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近年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的实体经济造成严重性打击。疫情下的市场大环境,社会供求关系以及市场价格机制处于较为严重的失衡状态,这使得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中小企业现金循环周期逐渐拉长,严重影响中小企业的营运资金利用率,致使企业现金流动性严重降低。为了使企业资金能够在运营中正常运转,大部分企业不得不选择以融资的方式来维持企业的日常资金需求。当前企业的融资思路主要还是以内源性融资作为首选,而资源禀赋理论决定着我国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这类企业存在的共同特点表现为企业的利润率不高,其本身的利润剩余不足,单凭借内源性的融资去经营难以实现现实需要和扩大再生产的经营愿景。因此,在内源性资金不充分的情况下,外源性融资就会成为企业借款的重要思路。(图1,数据来源于Wind)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具有多样性。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是我国企业发展的真实社会矛盾,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实体经济中也表现出较强的融资约束,成为国际性的一大难题。在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因为自身资产规模及盈利能力等因素,不符合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准入条件,无法通过进入证券市场获得债务及权益融资,加之中小企业在面向金融机构借款时,由于企业和银行的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不达标,大多数金融机构不能确保克服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的问题,造成银行信贷在成为几乎最为重要的渠道的同时,实际上能从商业银行获得的贷款在营运资金中所占的比例却非常低。

这种现象也可以做出如下解释: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用资质以及财报等制度,相比较于其他大企业来说合规性问题显而易见,现有的资产规模和可供抵押和担保的合规物难已成为企业抗风险能力的话语权。商业银行在释放积极的贷款信号时,面对中小企业客户群体的不确定性风险,不能做出肯定性的贷款项目答复,造成了想贷而不敢贷,银企关系的信用隔阂难以根除。

二、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及产生背景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关于供应链金融的具体阐释,许多学者都对其定义出不同的理论。根据相关学者的经验,可做出如下解释:供应链金融是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将需求资金注入到企业群生产经营的链条当中,以资质信用表现较好的核心大企业为依托,保证贷款资金的可偿还性。换句话说,供应链不仅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供应链企业对经营资金迫切需要的难题,还能将银行贷款与核心企业的信用进行捆绑,保证贷款的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二)我国供应链金融产生的背景。供应链金融的提出,最初是2001 年由深圳发展银行(平安银行)的融资业务模式探索形成。在早期,深圳发展银行以票据为主要经营业务,票据的创新使用在深圳发展银行的传统业务中保持较高水准。2001 年,货押业务成为票据使用的一大亮点。货押业务突破传统抵押担保手段,以票据为媒介将上下游企业联结在资金链条中,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初步探索。之后,“1+N”的融资模式成为深圳发展银行票据业务使用的创新性实践思路,深圳发展银行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开展授信业务,为自偿性贸易融资奠定基础框架。经过多年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总结,深圳发展银行创新性地使用20 多种供应链金融产品,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提供了新的实践途径。

三、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及案例分析

(一)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三种模式。现阶段,供应链金融发展有三类融资模式属于当今的热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未来货权融资(又称为保兑仓融资)、融通仓即存货融资。这三种融资路径可做如下阐述: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供应链上的供应商为下游企业提供贸易货物,在此真实交易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贸易的购销合同产生应收账款项目,供应商以此应收账款为依据,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出贷款的申请,金融机构再与供应链所关联的核心企业确认此真实交易准确无误后,将贷款资金发放给资金短缺的供应商,而作为付款方的供应链下游企业会对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做出此贷款项目的还款承诺,并以此为信用担保,为供应链上的资金需求企业获得信用贷款。

2、未来货权融资(又称为保兑仓融资)。供应链上的商品货物交易企业存在真实的货物买卖交易,购买货物的融资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寻求贷款资金申请,将贷款资金用于支付其上游供货方的交易货物形成的应付款项。这时,供货方一般会将货物所有权交付由第三方金融机构管理,而供货方一般也会对未达成交易的货物做出回购承诺,将未支付款项的货物进行回购处理,在买方支付货款资金的同时,货物也会按照实际买卖金额的数量分批次向买方发出,以此来产生融通资金的商品交易,缓解采购货物权的资金压力。

3、融通仓即存货融资。供应链企业将所持有的货物质押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融通仓)来寻求质押货物贷款,第三方物流公司(融通仓)在综合评估寻求融资企业的资信状况以及质押的产品货物的实际价值后,将企业的评估信息结果传递给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审核评估证明并据此为融资企业提供贷款交易服务。借助质押货物的模式,融资企业不仅能获得贷款资金,极大缓解维持供应链运营平衡的资金不足困难,还能获取第三方物流管理公司所提供的物流管理服务,盘活供应链企业经营状况。

(二)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应用的成功案例。众企安链组建于2020 年3 月,其独立运营主体所属企业为上海聚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众安融入金融科技领域,全新孵化建立的生态合作伙伴,目的是帮助企业提供产融资源整合、金融科技输出、金融业务咨询、联合运营支持等金融服务,助力核心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供应链金融运作效率。

众企安链定位于企业级服务,借助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科技方法和供应链场景化融为一体,帮助资金企业精准识别业务风险,开创出“金融+场景+技术”的全新供应链金融服务项目基础架构,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缓解融资约束难题。众企安链成立以来,已服务农业、连锁零售快消、能源大宗、建筑、物流、医药以及金融七大行业的龙头企业。此外,众企安链能够根据目标客户的场景和行业,将银行的资源与合作伙伴成功对接。

多年来,农业供应链长期存在着贷款难、贷款贵、在途资金周期长三大难题,极大地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众企安链通过核心技术能力和专业团队的金融、产业能力,成为了行业内新增合作伙伴最多的企业。在隆平现存于种业产业链和农业供应链的模式,众企安链创新性地开创出隆平产融服务平台的“隆平链”,能够为该产业链的链条企业量身制作应收账款保理融资、订单和存货融资等极具实用性的信息和投融资服务业务。众企安链助力美宜佳建立针对小额分散类营收资产,引入风控决策引擎工具和数据,实现在线风控核查及业务全流程自动化处理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为解决农产品供应链三大痛点、助力农业供应链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目前,其业务范围已扩展至电子、建筑、银行、医疗、仓储、物流、服务等领域,在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服务平台上占据领先地位。

四、供应链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缺乏规范的制度建设。我国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相较国外来说起步晚,供应链金融监管的制度法律还不完善,政府的刚性政策与现实的实际情况存在着不相适应的脱节现象,一旦发生供应链金融风险事件,涉及到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这项供应链金融业务就会被紧急叫停,明显存在着“一刀切”的管理规范问题。在供应链参与的各类中小企业中可以看出,多元的参与主体没有形成统一的操作规范和系统体系,供应链金融在具体的业务办理实践中,监管审核业务流程的宽松程度容易造成投机的现象,而合同条款的不严密性在问题出现时导致链条各方逃避、转嫁相关责任,容易出现供应链运营风险问题。

(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业务服务水平需进一步强化。我国供应链金融产品竞争设计处于发展的上升期,传统贷款资金的提供者(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关注融资企业的资产状况以及应收账款的可依赖性,形成以商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为特征的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现阶段,以P2P、小贷公司等参与主体形成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发展缓慢,银行为降低贷款风险做出的背景调查、审核监督以及对贷款抵押品做出的评估工作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供应链金融资金供给方在关注核心企业的产业地位和行业经营能力的同时,对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提供需要依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经营状态进行定制化的专业方案,将金融产品的刚性和柔性相结合,对场景化方案的灵活度深入推进改革。

(三)供应链参与各方需加强对风险的控制。供应链金融运行中参与主体广泛,运行环节众多。虽然供应链金融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自偿性等表现出低风险的特征,高透明度和安全有效的信息平台却是保证供应链金融风险可控的重要技术手段。供应链金融贷款的抵押物作为还款来源的重要标的,在货物的流动性和安全运营中需要银企双方以及第三方监管机构加强操作流程审核,防止出现一货多押、空投担保的风险事件。我国的供应链金融处于发展的上升期阶段,在融资审批、信息核对以及出账授信的规范性、信息风险防控等方面意识较弱,因此贷款流程信息的全面监管程度成为制约供应链金融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风险依据。

五、供应链金融发展方向和展望

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等科技领域的创新,将技术创新手段与金融经济领域密切衔接,实现供应链金融生态圈新的创新高峰点。我国供应链金融当前呈现出科技化、生态化、目标化等发展趋势,在供应链行业演进中进一步细分行业领域,行业门类的专业化必然会使得供应链金融服务更加动态化、精准化,未来在产融结合、信息风险防控等方面有望进一步推进。

(一)供应链金融运行过程更具生态化。构架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生态链条,是供应链金融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供应链各方参与企业在进行融资担保贷款服务的同时,通过约束自身风险行为,共同构建情景化的均衡金融生态圈。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进行供应链金融贷款审批项目时,要做到贷款项目审批事前的尽职调查;在贷款项目过程中,对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真实信息严格把控,加强贷款事中管理;在供应链金融贷款发放后,做到贷款事后的跟踪反馈,确保供应链金融的安全运营,将供应链金融风险降到最低。供应链企业集群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强信息的透明度并积极推动供应链整体生态化转型,将为供应链金融构建绿色生态链。

(二)客户群将以核心企业为目标导向。供应链金融能够实现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发掘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链客户群。在整个供应链交易过程中,核心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参与的供应链生产业务背后有一条甚至多条完整的贸易链。在供应链的整体协作分工当中,核心企业能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信用资质担保,满足供应链企业的资金需求。在未来的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培育并发掘核心企业无疑是金融机构的一大目标性任务。

(三)科技手段赋能供应链金融向前推进。当今世界,以第三科技革命为代表的新生技术手段,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方式。科技的注入能够加快金融领域的创新,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提供多功能、多样化的技术工具,为金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目前已有多家金融公司通过与大数据公司的密切合作,依托丰富的真实数据以及算法处理技术,将数据的计量值划分为区间标准,通过联结上下游企业的数据进行动态匹配,将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控制在最低范围,为供应链企业定制企业版的“体检报告”。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领域,为助力未来金融转型新格局提供有利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