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鱼佩璇

(西安财经大学 陕西·西安)

[提要] 数字乡村建设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有力抓手,农民作为乡村的主体,其信息素养的提升对于数字乡村的推动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素。以冰山模型为分析视角,从“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个性品质、动机态度”四个层面研究农民信息素养的层次结构,阐释农民信息素养分别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对数字经济、数字治理、数字文化、数字生态四个具体方面的建设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进一步明确农民信息素养与数字乡村建设之间的关系,强调农民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性,提升以信息知识素养、信息技能素养、个性特质素养、信息道德素养为表征的农民综合信息素养,可以有效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驱动乡村提高数字乡村的发展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其中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举措。习近平在考察延安时进一步强调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断推动着乡村的变革创新,数字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抓手,《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将数字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以及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表明现代的信息技术在智慧绿色乡村的建设中进一步发挥了作用,数字化的技术为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农民是乡村的主体,是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行动者,仍然有较多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还存在着数字鸿沟,无法切实的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地区间基础信息设备的差异正在不断地缩小,已经逐步转化为主体之间信息素养的差异。深入剖析农民信息素养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影响是不断落实数字乡村这一政策落地,提高农民受益程度的内在要求。

二、农民信息素养的冰山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 年提出有关个人能力素质的“冰山模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冰山以上”和“冰山以下”,前者为表层特征,比较容易培养和习得,包括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后者为深层特征,相对不容易被培育发展,但是对于人的行为和表现起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包括了个性特质、动机态度。针对于农民信息素养所需要的各项指标,以冰山模型为依据,重点选取“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个性特质、动机态度”四个维度来构建农民信息素养框架。

根据农民信息要素习得的难易程度将其进一步拓展,其中“基础知识”为信息知识素养,包括了信息获取及信息交换素养,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能够敏锐的捕捉到相关信息,能够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共享,这是在农民接触数字信息时最易学习掌握的方面;“专业技能”为信息技能素养,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农业生产活动中,需要通过学习培训相关的技能才能够掌握,包括了现代信息技能和计算机技术的学习,较基础知识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个性特质”为信息个性特质素养,包括了对信息技术学习的意愿和接受程度以及自主创新意识,能够利用自身所习得的知识技能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进一步推动乡村发展;“动机态度”为信息动机态度素养,为农民在生产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有关于信息安全、信息规范等方面的意识,属于道德、价值观范畴,最难习得,但是对于个体的持续发展影响最大。

(一)信息知识素养。信息知识素养是指农民在接触到新的信息化设备及信息工具,可以进行操作使用并具备信息的识别和传递能力。是最浅层的素养,主要是针对两个部分,一是获取信息的能力。农民能够根据自身需求熟练使用相关软件,获取数字知识和信息,独立搜集信息数据,并且可以从检索出来的信息中提取识别出可以解决当前问题的正确信息。二是具备信息交流共享的能力。具有信息传递意愿,并且可以将自己获得的数字信息通过正确的途径传播给他人。在信息数字的大环境中,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诉求,还可以根据他人的需求和想法进行交流分享,从而达到方便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提升便捷度和幸福度的目的。

(二)信息技能素养。信息技能素养是指应用操作技能,需要在学习之后,应用到具体实践中。主要倾向于农业生产方面的技能,一是在具体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技术,例如精准播种、智慧灌溉、植保无人机等技术和设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种植农业中去,以及通过参与现代农业数字化链条,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发展。通过互联网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地将其转化为现代农业经营的基础,推动生产经营能力提升。二是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延长,将农村的产业不局限于生产,而是通过所获取的信息和经营管理能力,选择适合的发展平台,推销农产品,发展电子商务,从而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带动农村的产业和经济向前发展。

(三)个性特质素养。个性特质素养是指农民个体在数字乡村的建设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个性品质、学习意愿以及创新能力,层次较深因此习得难度较大。首先是个性品质,具体表现为农民的性格特点,正直、善良是农民需要具备的基础品质;责任心、求知欲以及分享欲可以在农民学习掌握新技能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学习意愿是推动数字乡村持续发展的动力,可以推动农民持续接受新鲜的技术和信息,保持对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推动农民主动地参与知识培训讲座和技能学习中去,促进其持续发展;创新能力是指在农民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技能之后,可以对自己所获取的信息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构建满足自身需求的新内容。因此,农民需要具有创新意识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不断推动农村的文化经济繁荣发展。

(四)信息道德素养。信息道德素养是指有关于信息安全、信息规范等方面的意识,属于价值观、道德观的范畴,习得难度最大。信息安全的意识是指农民能够保护其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可以识别到网络风险和网络骗局,具备保护隐私安全的能力。在进行线上支付等金融交易时可以识别判断交易的安全程度,可以自觉保护个人财产。信息规范主要是指在乡村数字生活中自觉遵守相关规则制度,遵循网络世界的礼仪,在个体之间交流和交易中,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要对已经做出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农民在乡村数字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规范,文明上网、文明参与,接受正确的价值引导,对于违反规定的内容坚决抵制、及时举报。

三、农民信息素养对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影响

农民的信息素养与数字乡村建设二者之间是双向驱动的关系,一方面数字乡村的发展带动了数字技术输入乡村,促进了农民信息素养的觉醒、拓宽农民信息素养提升的渠道、为农民整体素质提升提供了有力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农民作为乡村建设主体,其素养提升、信息意识觉醒,又能够反过来参与到数字乡村的建设中去,推动乡村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因此,农民的信息知识素养、信息技能素养、个性特质素养、信息道德素养等四个方面的素养,对乡村的数字经济、数字治理、数字文化、数字生态四个方面的建设分别产生影响驱动作用,并从整体上带动农村的数字化能力提升。

(一)拓宽经济发展渠道,助力乡村建设。振兴乡村的直接体现就是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对于乡村建设而言,不仅可以促进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还可以带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农村的建设在经济方面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农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电子商务、产业融合等方式。

第一,农业的数字化转型。在基础知识层面,农民的知识素养可以帮助农民通过搜索获取新型种植知识和信息,并且通过交流共享农作物的种植经验,从而掌握科学种植、精准种植的相关内容。在专业技能层面,农民的信息技能素养可以在通过专业培训获取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方面的技能。对于农民的个性特质素质,随着现代的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农民能够依托现实优势、改进传统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在动机态度层面,需要在面对各种数据和信息的时候,选择正规的信息数据平台,注意分辨信息的正确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尽可能地规避现代农业生产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危机。

第二,发展电子商务。在表层外显方面,农民的信息获取、信息共享等基础性的素养可以促进农民学习了解并选择正确的电商平台进行购物、销售等活动,可以在农村形成良好的氛围,推动更多的农民主体选择延长产业链。产业链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生产活动,还包括产品的经营与服务。在深层内隐方面,农民的创新意愿、学习意识以及伦理道德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拓宽销售渠道,利用所拥有的视频影像资源进行多元化、创意化的表达和输出,并且更能在电商交易中保护资金和信息安全、诚实守信、促进农民主体持续增收。

第三,推动产业融合。农村经济发展不仅体现在农业上,而是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在浅层次上,农民可以在数字信息平台上了解到当前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和动态,检索到相关的前沿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寻求相关服务,改善所处环境。在深层次上,可以驱动农民采取创新手段,通过推动旅游业、工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以及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宣传地方特色,推动招商引资,以及旅游业态的新发展,并且可以促使农民主体在从事这些产业活动中具有防范意识,能够承担、规避风险。

(二)优化乡村治理路径,推动数字治理。乡村的数字治理包括建立数字政务、智慧党建、村务管理等,农民的信息素养对于乡村数字治理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将信息技术嵌入党群教育、互联网政务应用、线上村务公开,以此来促进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提高服务效率。

第一,信息技术嵌入党群教育。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层面,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党政教育,将党政学习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村民党员可以利用学习强国等App、公众号来进行学习和交流,从而提升党务学习交流的数字化水平。在个性品质层面,村民党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主动接受教育,驱动基层党建进一步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转变。在动机态度层面,信息素养可以促使农民拥有较强的权益保护意识,在保护自身信息和权益不受到侵害的同时,积极地参与到党政信息的维护中,保持党建平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二,推动互联网政务应用。在浅层面,农民的信息素养可以帮助农民利用电子政务平台获取、交流政务信息,并且可以利用自助式政务服务办理相关业务,农民的素养影响了其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对新闻的筛查过滤能力,学习这些信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够反哺于数字乡村建设,给农民主体带来较好的办事体验,提升整体的政务办事效率。在深层面的信息素养可以推动农民有序地参与到政务服务中,也可以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对政务服务功能进行监督,不断地促进乡村数字政务进行完善和改进。

第三,线上村务公开。在表层外显层面,农民的基础性素养可以帮助农民利用线上平台更好地了解村内事务,参与村务讨论,以及对村中事务有不懂和不满意的地方可以利用信息手段来及时表达反馈,将线上政务平台所发布的惠民政策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在深层内隐层面,其素养可以促进农民不断拓宽村务公开渠道、创新民主监督渠道,知晓其权责范围,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可以有效预防、自主甄别,在日常事务中能够有效地发表自身诉求和意见,不断地推动基层治理过程公开透明化。

(三)实现乡村文化创新,驱动文化传播。乡村文化存在着建设主体单一,农民对乡村传统文化缺乏归属感、认同感的问题,而农民的信息素养提升可以有效驱动乡村文化发展,主要表现为乡村文化数字传播、乡村文化数字保护、乡村文化数字创新等,以此驱动乡村数字文化建设。

第一,乡村数字文化传播。农民的信息素养可以拓宽文化交流传播的渠道,扩大传播范围。实现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驱动乡村优良文化传承,在基础知识层面,农民主体可以通过学习探索交流平台获取优秀乡村文化经验案例,不断丰富自身文化内涵。在专业技能层面,农民的信息素养可以帮助农民依据优秀的乡村文化经验,将其应用于本村建设之中,丰富文化创作形式。在个体品质层面,丰富交流渠道,通过直播、短视频广告、参与助农项目等新形势,将本土文化向外界宣传传播。在动机态度层面,其素养可以促使农民对文化进行分辨和解读,识别非法和不良文化,并规避这些不良文化的侵入,净化和规范乡村文化健康发展。

第二,乡村文化数字保护。在浅层外显层面,农民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可以帮助农民在数字化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分辨及保护优秀文化,尊重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注重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在深层内隐层面,农民的信息素养可以帮助农民建立文化的保护意识,自觉保护当地的文化痕迹,利用创新手段来将本土文化转为数字化形式,以此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存在的时间更久,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能够识别并自觉抵制不良文化,并且宣传积极向上的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三,乡村文化数字创新。在基础知识层面,农民的信息素养可以帮助农民识别搜索到有助于乡村文化创新的知识及工具,有助于农民以数字形式对乡村文化进行记录和创新。在专业技能层面,其素养可以助力农民将乡村的传统文化、民俗民风、地方特色以数字形式进行展示和传播,带动更多的村民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提高整体文化素养。在个体品质和动机态度层面,农民的信息素养可以助力农民利用信息技术传输富有文化底蕴的新思想,对传统的乡村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并且在文化创新中,注意防止文化传播过程中异化的现象,倡导和输出健康文明的文化,不断推动乡村文化向好发展。

(四)觉醒生态建设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数字乡村的生态建设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来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对农村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农民的信息素养对于数字乡村生态的影响主要在数字化绿色生产以及营造绿色生活环境等方面,以此来提高农村生态保护的数字化水平,促进农村绿色可持续发展。

第一,数字化绿色生产。在基础知识层面,农民的信息素养可以驱动农民及时的获取与绿色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可以通过对农业信息的交流共享,了解到促进绿色生产的相关知识。在专业技能层面,其素养可以驱动农民参与到农业绿色生产中,使用更加精细化的工具和生产方式,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从而使科学技术真正地融入到绿色生产中。在个性品质层面,其素养可以驱动农民不断发现更符合绿色生产地数字化管理模式,实现全产业链地数字化、智能化。在动机态度层面,其素养可以提高农民主体的绿色意识,提高对生产经营风险的敏感性,以保证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兼顾到绿色健康发展。

第二,营造绿色生活环境。在表层外显层面,农民的信息素养可以推动农民借助各类数字化平台及时的发现乡村人居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可以对当前乡村的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空气质量检测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判断,并对其进行网络监督和举报,并且可以通过数字工具来主动改善村容村貌,共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升。在深层内隐层面,农民的信息素养可以驱动农民创新宣传方式,使用数字化平台和新媒体媒介来宣传乡村干净整洁、美丽宜居的新面貌,可以推动村民们持续参与到改善人居环境的活动中去,提高其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并且可以保证在这些过程中农民主体保护好个人隐私,更好地推动乡村生态人居环境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