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剑烽

偏瘫为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后遗症,表现为舌肌下部、面部肌肉和患侧肢体活动障碍,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活动功能,具有致病因素多样、治愈难度高、治疗周期长及致残率高等特点[1]。较长时间的功能康复训练和肢体活动障碍会引起患者心理应激反应,降低治疗依从性,不利于预后[2]。偏瘫初期是患者恢复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最佳治疗期,如何优化康复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是临床医师的重点研究方向。本研究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对43例偏瘫患者进行干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4 月至2020 年4 月浙江省绍兴市中心医院医共体总院收治的偏瘫患者85 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2 例,其中男26 例,女16 例;年龄52~78岁,平均(62.6±7.8)岁;左侧偏瘫24例,右侧偏瘫18 例;病程6.5 ~28.5 d,平均(9.1±1.5)d;偏瘫原因:脑出血11例,脑梗死28 例,其他3 例。观察组43例,其中男25 例,女18 例;年龄51 ~79岁,平均(62.8±7.4)岁;左侧偏瘫23 例,右侧偏瘫20 例;病程6.5 ~27.5 d,平均(9.2±1.6)d;偏瘫原因:脑出血10 例,脑梗死29 例,其他4 例。两组上述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

纳入标准:(1)经临床症状、MRI、头颅CT 和脑血管造影确诊为偏瘫;(2)经治疗进入稳定期,可配合康复训练,能够自主表达意愿;(3)年龄18 ~80 岁,且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免疫系统疾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及器官衰竭者;(2)存在精神意识障碍、癫痫或物质依赖者;(3)合并严重椎体外不良反应、肢体残疾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如每2 小时变换1 次体位,由下肢至上肢按摩患侧肌肉,协助患者对其患侧各关节进行屈、伸、牵、拉等被动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综合性康复措施。(1)全身振动训练:①准备。让患者立于全身振动平台上,双足微分与肩同宽,将手放在设备的横梁上,然后把振动频率调至5 Hz,振幅4mm。②训练。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增加振动频率到10Hz,振幅4 mm,在治疗师保护下让患者双膝微曲20°左右后缓慢移动骨盆。③放松。把振动频率逐步调低到5Hz,振幅4mm,让患者缓缓站直身体,然后行腹式呼吸放松。全身振动训练14 min/次,1 次/d,6 d/周,共治疗2 周。(2)核心稳定性训练:①躯干控制训练。指导患者行腹式呼吸训练、仰卧位的单桥或双桥运动训练以及躯干旋转训练。在治疗师保护下,借助巴氏球开展躯干的伸展、侧屈、屈曲及旋转控制训练。②骨盆控制训练。让患者呈仰卧位后,左右旋转骨盆;坐位时行,骨盆的前、后、左、右倾斜训练;站立时,行骨盆向左右移动或倾斜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40 min/次,1 次/d,连续训练15 d。(3)镜像疗法:患者坐在椅子上,将150 cm×50 cm的镜子置于地上,使患者的健侧朝向镜子的反射面,患侧置于镜子背面,然后让患者仔细观察健侧肢体的运动镜像,并将其想象成患侧肢体在运动,然后让患者用患肢重复练习相同的动作,治疗师可根据患者完成情况在旁协助。上、下肢和手训练15 min/次,45 min/次,5 次/周,共治疗3 周。

1.3 观察指标(1)干预前后神经功能指标和神经缺损情况。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后,取上层清液,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 蛋白。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NDS)和美国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缺损情况,满分30 分,分数越高,神经缺损越严重。(2)干预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恢复情况。采用Fugl-Meyer(FM)评分系统评估患者上、下肢体运动功能:上肢33 个维度,满分66 分;下肢17 个维度,满分34 分,分数越高,肢体运动功能越好。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表(MMSE)评估患者理解能力、注意力、定向力、语言复述能力以及即刻和短程回忆,满分30 分,分数越高,认知能力越好。(3)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 指数(BI)进行评定,满分100 分,分数越高,生活能力越强;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包括环境因素、社会关系和生理和心理方面4 个维度,每个维度满分100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指标和神经缺损情况 两组干预前NSE和S100B蛋白水平及CNDS 和NIHSS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干预后血清NSE 和S100B 蛋白水平以及CNDS 和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指标和神经缺损情况

2.2 两组干预前后FM 和MMSE 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FM 和MMSE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上肢、下肢FM评分和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FM 和MMSE 评分比较 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干预前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干预后BI评分、社会关系、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变化情况 分

3 讨论

因脑血液循环功能障碍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缺损引起的致残率日趋上升,偏瘫为主要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肌张力病理反射、腱反射亢进、以及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3]。

NSE和S100B蛋白为神经细胞分泌的特异因子,当血脑屏障受损时,其在外周血中的含量升高。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干预后血清NSE、S100B 蛋白水平、NIHSS 评分和CN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上、下肢FM 评分和MMSE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这提示通过综合性康复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指标及神经缺损状况。综合性康复治疗通过穴位按摩来松解关节粘连,促进患侧血液循环,缓解肌肉萎缩,刺激神经功能恢复[4]。而通过振动的方式刺激患者的神经肌肉,有效调节肌肉痉挛状态;振动波会收缩患者反射性肌肉,有效提高大肌群肌肉收缩的运动单位募集效率及肌肉收缩的速率,从而提升肌肉力量,改善患者运动能力[5]。通过核心稳定性训练,加强患者对肩甲、躯干、四肢的控制能力,进一步激发内在肌群的稳定,从而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6]。镜像疗法是利用视觉错觉来激活神经传导通路,对中枢感觉、运动区皮质电活动产生影响,直接刺激受损脑区或功能脑区,从而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重塑,加快受损功能的恢复[7]。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干预后BI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通过综合性康复治疗,患者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恢复,生活能力得到恢复,加快了患者融入正常生活的进程,提高了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