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爱兵

农业是国民经济第一产业,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农业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重要战略产业。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生产依赖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等主要资源日趋减少,使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了严峻挑战。保护好现有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全面科学的摸清天津市农业资源状况,进一步掌握农业主要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发潜力,分析农业主要资源变化特点和规律,促进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结合相关文献,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中,选取若干指标建立农业主要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天津市农业主要资源利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并建立因子分析模型对影响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等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相关部门了解和掌握农业资源利用状况,制定农业及农村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天津市主要农业资源状况

(一)土地资源禀赋及利用状况分析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位于北纬38°34′~40°15′,东经116°43′~118°4′之间,北起蓟县黄崖关,南至滨海新区翟庄子沧浪渠,南北长189公里,东起滨海新区洒金坨以东陡河西干渠,西至静海县子牙河王进庄以西滩德干渠,东西宽117公里,市域面积119.17万公顷,地势以平原和洼地为主,其中农业用地71.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0%,耕地44.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7%,占农业用地的62%。

耕地是农业生产投入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据统计,2014年末天津市常用耕地面积为38.88万公顷,占耕地资源的88%。其中水田1.35万公顷,占比为3.5%;旱地37.53万公顷,占比为96.5%,旱地中水浇地30.08 万公顷,占比为80%。从耕地的使用情况看:天津市粮占耕地24.47万公顷,占常用耕地的62.9%;菜占耕地4.30万公顷,占11.1%;其他作物占地10.11万公顷,占26.0%。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天津市耕地面积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2003-2013年间,全市耕地面积由41.85万公顷减少到38.88万公顷,11年间减少了2.97万公顷,年平均减幅为0.7%。然而,伴随着耕地资源逐年减少,天津市常住人口数量在逐年增长,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1516.81万人,比2003年增加了505.51 万人,年平均增幅达3.8%。耕地面积减少,人口数量增加,人地矛盾逐步突现。

为缓解日益紧张的人地矛盾,自2005年下半年起,天津市开始推动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农民以宅基地换取小城镇的住宅,原有宅基地统一组织整理复耕,以此来实现“退宅复耕”,达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目的。尽管如此,天津市耕地面积仍然在逐年减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3公顷/人,为全国人均值的1/3(全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为0.09公顷/人),天津市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依然存在。

(二)水资源禀赋及利用状况分析

天津市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城市,水资源总量受降雨量影响明显,雨量丰沛的2008年天津市水资源总量达到18.3亿平方米,而降雨量较少的2010年水资源总量仅为9.2亿立方米。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来看,即使在水资源总量较多的2008年仅为16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值的十五分之一,是世界人均值的六十分之一,远低于联合国公认的水资源警戒线1000立方米/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天津市农业用水主要由本地降水、本地地表水、地下水及非常规水几部分组成。从降水情况看,天津市近年平均降水量为497毫米,降水量并不充足,且分布不均,2003年降水量最多,为647.5毫米,2002年降水量最少,为383.1毫米,相差近一倍。全市60%以上降水分布在6-8月份,冬春秋季节降水较少,持续干旱气候频发,水资源供需矛盾更为突出。

2014年天津市农业用水量为11.40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7.3%。针对水资源短缺形势,天津市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压缩耗水量大的农作物,天津小站稻虽然是国内外着名品牌,但由于耗水量大,种植面积已由100万亩压缩到25万亩左右。种粮、种菜都以耐旱性作为首选,并积极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和种植方式,采用穴灌、滴灌、喷灌、微灌等灌溉方式,结合地膜、大棚、温室等种植条件的改善,截至2014年末全市节水灌溉面积已达19.13万公顷,农业节水灌溉率达到62.1%。

(三)生物资源状况分析

2014年,天津市共有自然保护区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9.11万公顷。为改善生态环境,近年来天津市加大力度开展植树造林,2003-2013年间平均每年造林0.77万公顷,到2014年末,全市实有林地面积达到22.60万公顷,比2003年增加了近4万公顷,年平均增幅为2%。农村林木覆盖率达到23.2%,比2003年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2014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4.06万公顷,比2003年增加0.23万公顷,年平均增幅达到近1%。

(四)劳动力资源状况分析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天津市乡村从业人员迅速向二、三产业转移。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天津市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为69.7万人,比2003年减少了11.5万人,年均减幅为1.4%。尽管天津市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逐年减少,但是随着农产品良种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天津市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2013年,天津市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28935元/人,比2003年提高了17887元/人,年均增加1626元/人,年平均增速为9.1%,劳动力资源效率显着提高。

农业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的概念和物理意义明确,测定方法标准,计算方法规则,要能够充分准确地反映农业资源的利用及发展状况。

2.系统全面性和相对独立性原则。指标的设计和选择要力求全面,能够充分反映农业资源的主要特征、发展状况及目标要求,同时也要尽可能避免指标间信息重复。

3.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指标设置应力求简单精炼,涉及数据应真实可靠并易于量化,指标及权重的设置要体现天津市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可比性和针对性原则。指标数据选取和计算应尽可能的采用现行的国家和天津市统计口径,保证评价指标与结果具有类比性质。同时指标选取应针对特定目标和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矛盾。

(二)指标体系构建

在充分研究国内学者对农业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天津市农业资源特点,并征求有关专家意见,本文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劳动力资源4个方面选取了若干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了由1个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和17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国际上普遍使用的层次分析法对每一层级指标进行赋权,如表1所示。

(三)评价方法

首先,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根据指标的设置情况,采用极值法将各指标转化为无量纲的相对数,处理方法及计算公式如下:

正向性指标:yi=xi/xmax

逆向性指标:yi=xmin/xi

其中:yi为第i 项指标的标准化(无量纲化)数值;xi为i指标实际值;xmax为第i项指标中的最大值;xmin为第i项指标中的最小值。

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用加权求和的方法建立指数评价模型,如下:

Fi=∑WijPij

P=F1+F2+…+Fi

其中,Fi为农业资源中第i类资源利用水平的最终分值;Wij代表第i类资源中第j项指标的权重值;Pij代表第i类资源中第j项指标的分值;P代表农业资源利用综合水平分值。

天津市农业资源利用水平状况分析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结合现有统计资料,本文对2007-2013年(由于2014年部分指标数据还没有对外公布,会造成数据缺失,因为选择截至年份到2013年)天津市农业主要资源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测。同时,分别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利用水平进行评测,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显示,自2007年以来,天津市农业主要资源利用总指数由2007年的0.636上升到2013年的0.845,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利用指数也呈上升走势,说明天津市农业主要资源利用水平整体稳步提高。

从2013年各资源的利用指数看,劳动力利用效率最高,指数为0.968,比总指数高0.123。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转移,农业从业人员比重由2007年的41.9%下降到2013年的36.3%,下降了5.6个百分点。农业劳动生产率由2007年的1.43万元/人提高到2013年的2.65万元/人,提高了近一倍。然而,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未见明显提高,2013年,农村劳动力高中(中专)以上比重为19.2%,比2007年还低1.6个百分点。

水资源利用率居次,指数为0.817,比总指数低0.028。2013年天津市万元GDP耗水量为17立方米,而万元农业增加值耗水量为645立方米,是万元GDP耗水量的近40倍,农业耗水量大是影响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不过,随着节水技术的推进,天津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有所提高,2013年万元GDP耗水量和万元农业增加值耗水量分别比2007年下降了61%和48%,单位耕地耗水量也由2007年的227立方米/亩下降到2013年的207立方米/亩,下降了9%。水资源利用指数也由2007年的0.611上升到2013年的0.817,上升了0.206。

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利用率相对最低,指数均为0.813,比总指数低0.032。尽管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于劳动力资源和水资源,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最快,指数比2007年上升0.303。土地面积产出率从2007年的4407万元/平方公里提高到2013年的12059万元/平方公里,提高了近3倍,农业用地产出率也由2007年的158万元/平方公里提高到2013年的267万元/平方公里,提高了近2倍。同时,随着设施农业建设步伐的推进,设施占地比重由2007年的2.1%提高到2013年的4.7%,提高了2.6个百分点。未利用土地比重也由2007年11.1%减少到2013年的7.2%,下降了3.9个百分点。然而,2012年由于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和30年一遇的病虫害,耕地成灾率上升到20.4%,受此影响,2012年天津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由此可见,自然灾害对天津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仍有较大影响。

表1 天津市农业主要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表2 天津市农业主要资源利用水平评价结果表

生物资源中农村林木覆盖率由2007年的17.9%提高到2013年的22.8%,提高了4.9个百分点。当年造林面积由2007年的7.62 万亩增加到2013年的11.08万亩。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淡水养殖水面被占用,水产养殖面积占农业用地的比重由2007年的6.0%下降到2013年的5.8%,下降了0.2个百分点。

影响天津市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因素分析

参考国内相关研究,本文利用2007-2013年的统计资料,选取每千人拥有农业技术人员数(X1)、城镇化率(X2)、农村信息化率(X3)、非农产业比重(X4)、化肥施用量(X5)、耕地规模化种植比重(X6)、农林水事务支出(X7)、全年平均气温(X8)、“三废”排放量(X9)、工农业用水价格(X10)、GDP 增长率(X11)、工业化率(X12)、土地受灾面积(X13)、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X14)作为影响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因子,通过建立因子分析模型,找出影响天津市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所在。

首先,利用SPSS软件对原始数据做因子分析,得出总方差分解表(表3)和因子载荷矩阵(表4)。

表3、4显示,上述14个指标可按高载荷归纳为3个因子,第一个因子在每千人拥有农业技术人员数、城镇化率、农村信息化率、耕地规模化种植比重、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5个指标上具有较大载荷,可以将这一因子命名为社会因素因子;第二个因子在非农产业比重、化肥施用量、农林水事务支出、工业用水价格、GDP增长率、工业化率6个指标上具有较大载荷,可以将这一因子命名为经济因素因子;第三个因子在全年平均气温、“三废”排放量、农作物受灾面积3个指标上具有较大载荷,将这一因子命名为气候和环境因素因子。

第二步,我们将这3个因子(分别记为F1、F2、F3)作为自变量,将农业主要资源利用水平作为因变量(Y),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Y=2.801+0.082F1+0.040F2+0.011F3

回归结果显示,方程R2为0.907,拟合程度较高,F值为4.627,通过了F检验,方程各系数通过了t检验。拟合模型显示,天津市农业主要资源利用水平受社会、经济和气候环境三方面因素影响。其中,以每千人拥有农业技术人员数、城镇化率、农村信息化率、耕地规模化种植比重和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代表的社会因素对农业主要资源利用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大,其弹性系数为0.082,即社会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使农业主要资源利用水平提高0.082个百分点;以非农产业比重、化肥施用量、农林水事务支出、工业用水价格、GDP增长率和工业化率为代表的经济因素对农业主要资源利用水平存在较大影响,其弹性系数为0.040,即经济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使农业主要资源利用水平提高0.040个百分点;以全年平均气温、“三废”排放量和农作物受灾面积为代表的气候和环境因素对农业主要资源利用水平也存在一定影响,其弹性系数为0.011,即气候和环境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使农业主要资源利用水平提高0.011个百分点。

表3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表4 Component Matrix

对提高天津市农业主要资源利用效率的建议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

一是要加强生态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林木覆盖率,充分发挥生态的自然修护能力,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要严守耕地红线,保障耕地占补的数量和质量平衡,大力推进“良种、良田、良法”,积极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提升土地流转规范化、规模化水平,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三是继续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完善田间配套,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和节水设施,切实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四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指导,对农田灌溉、化肥及农药施用进行技术指导和监测,避免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农作物和水资源的污染;五是加强对生态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自觉保护水土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二)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一是要继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和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加大力度培育和推广一批优质粮、菜、畜牧、水产等高附加值农产品,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农产品综合效益;二是加强市场设施建设,扩大从事农产品流通服务的队伍,加快发展订单农业、农业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水平;三是调整农产品加工布局,把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和饲料工业以及类似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城市向农村转移,靠近原料产地,降低成本,提高资源

的综合利用率;四是加快推进农业企业化,发展以农业产业为主的企业,实现农业企业化,使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提高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

(三)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一是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管理,增加农业技术专业人员数量,提高农业技术专业人员的素质;二是鼓励农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大型科研项目,促进技术创新和推广,研制开发或引进利用适应天津农业环境、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新品种、新项目;三是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化,发展以计算机联网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打破时空界限,使农民真正确立起放眼全国市场、世界市场生产经营的意识,并以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自觉地开发应用新农技、新农机、新农艺,提高生产率,以全国贸易和国际贸易的要求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四是加快农业生产和管理信息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气象、水文、病虫害等变化无常情况,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五是加强农业教育信息化,丰富电视及网上农业信息,加快农业知识的传播和农业科技的普及,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一是以示范小城镇建设为龙头,扎实推进示范小城镇试点工作,搞好土地复垦,使更多农民迁入新居,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和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二是推进常住人口市民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三是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提高农民就业和创业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是转变农民消费观念,实现由传统的消费观向现代消费观的转变,优化农民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

参考资料

1.尹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1,15(2):6-9.

2.陈志刚,邹伟,曲福田.江苏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27(2):119-124.

3.王海英,董锁成.国外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政策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4):15-18.

4.王光宇,韩千红,倪楠.安徽省耕地资源定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2):9-12.

5.张凤荣,王印传,齐伟.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50-53.

6.彭建,王仰麟,宋治清.国内外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3,25(2):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