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吉东

“都市农业”的概念,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都市农业(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yside)英文本意是指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它是指靠近都市,在城乡边界模糊地区发展起来的,可为都市居民提供优良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高集约化、多功能的农业。都市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它融合了现代都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生活性功能,生态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等。集中体现了大农业的思想,可以说都市农业拓宽了农业这一概念的内涵。

天津是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和环渤海地区的核心,早在1998年就提出沿海都市型农业发展方向,是全国最早发展都市型农业的地区之一。天津农业全市GDP的份额不足3%,却为全市50%农村人口提供就业增收和社会保障功能,为天津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不可替代的农产品供给、生态屏障、能源替代、文化传承等功能,还承担着作为区域中心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辐射带动功能。

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发展现状

天津农业区域布局已初步形成了“一圈两带”的新型布局,即环城四郊组成了环城经济圈,重点发展设施园艺、精品农业、工厂化渔业、农产品物流和观光农业;滨海三区形成了以水产养殖、葡萄和冬枣种植为主的滨海经济带;远郊五区县成为综合经济带,是粮食、蔬菜和畜禽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一)生产型农业稳步发展

天津在蔬菜育种、粮食作物育种、果树花卉种苗生产、畜禽良种繁育、海淡水水产种苗生产等领域均具有相当的科研实力和开发基础,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良种繁育体系,如建成全国最大的杂交黄瓜种子生产基地,己覆盖全国杂交黄瓜栽培面积的80%左右;采用三系法成功选育的粳稻新品种,成为我国年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粳稻品种等等。

(二)产业化农业纵深发展

天津发展沿海都市农业,始终坚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水平,通过积极推广“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批发市场+经纪人+农户”等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促进了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形式由过去的松散型逐步向紧密型发展。

(三)休闲性农业迅速发展

天津蓟县山区、静海的团泊洼水库、滨海的芦苇荡、杨柳青的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开发与当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观光、休闲等功能开发有机结合,通过自然景观旅游带动农业功能的拓展,促进了都市型农业发展。天津市农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农业区县大力发展休闲绿色观光农业,在全市范围内正逐步建设一系列农业观光园区、农业参与体验基地与农业休闲度假庭院。

(四)科技型农业长足发展

全市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取得良好的示范辐射效果,全市有数十家企业及其品牌,共计200余种种植业产品和畜牧水产品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近年来天津市又在滨海新区兴建滨海耐盐碱植物科技园区、滨海东丽农业科技园区等六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兴农蓬勃发展。据天津市农村经济与区划研究所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一直保持稳步上升趋势,使天津雄踞沿海农业发达省市的前列。

天津沿海都市农业发展制约因素

(一)土地资源相对不足,区域污染严重

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农用耕地大幅度减少,目前天津市人均耕地仅有0.68亩,耕地生态环境较差,农业结构调整受到土地资源的严重制约。而大批污染企业和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成为农村新的污染源,直接加重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使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

(二)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人员素质较低

天津市的农业生产尚未形成合作化基础上的行业化、行业化基础上的国际化农业组织模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作不规范、服务功能较弱。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天津市每万名农业人口有农业科技人员23 人,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弱化了人力资源对天津市沿海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智力支撑能力。

(三)农业功能尚不完善,科技投入不足

目前天津市农业产业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观光旅游农业规模小,产值不足农业总产值的l%,且服务产品雷同,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循环农业等资源节约型集约发展模式尚未普遍推广,已建成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服务辐射和示范带动效应不明显;农业科技供给的总量和结构与产业升级的需求不相适应,农业科技投入占全市科技总投入的比重不足10%,技术研发、推广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天津都市型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一)构建支柱性产业,加快产业延伸

根据现实基础、区位优势、市场需求、技术水平等条件,应把海洋渔业、水果种植业、休闲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同时积极促进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将观光过程、观光活动本身纳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再生产过程,构建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业产业集群。

(二)优化投资软环境,加强信息流通

一方面要按照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编制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制定具有可行性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国外财团、跨国公司等参与沿海都市农业的开发与建设。另一方面加快建立一批规模大、特色强、辐射范围大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以及功能完善、反应敏捷的农产品进出口预警系统,及时提供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信息。

(三)深化农业制度改革,促进经营升级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有偿转让机制,促进承包土地合理有序的流转,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参与经营与分配。积极发展和健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鼓励发展农业经纪人等新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经营形式的升级。

(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产学研结合,鼓励和引导农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组织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发挥政府农业科技项目引导作用,建立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有效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

(五)加强产品质量建设,优化生态体系

进一步健全三级监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制度,启动农产品“身份证”制度,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确保快速反应和有效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公共事件。从都市现代农业多功能协调发展角度,设立现代农业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按照区域“以产定补”,农民“以失定补”的原则,使农业生态建设实现良性循环,体现现代农业的生态贡献价值。

(六)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推进职业认证

以天津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及其体系为龙头,统筹整合社会各方面教育资源,使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延伸到到村到户,坚持多样化办学,有计划地推进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土地等生产资料向持有专业证书和生产能力的农民手中集中,促进农业健康有序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