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7)

1 皮亚杰前运算阶段理论相关概述

1.1 皮亚杰前运算阶段理论

让·皮亚杰是瑞士着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具有连续性、规律性。经过大量的实验探索后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并将其分为了四个阶段,同时证实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是有联系的、是不可逆的向前发展的,这四个阶段分别是:(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6岁);(3)具体运算阶段(6-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其中,2-6岁(前运算阶段)刚好是儿童钢琴启蒙的最佳年龄段,因此研究这个阶段的儿童钢琴启蒙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1.2 皮亚杰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发展特点

“运算”指“逻辑能力”,“前运算阶段”指的就是“逻辑能力构成之前的阶段”,研究前运算阶段儿童的钢琴启蒙教学首先要了解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都具备哪些认知特点。与感知运动阶段不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智力方面已经有了巨大的提升,善于模仿,并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这时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2.1 一维性

“守恒”是皮亚杰的一个术语,意思是当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成另一种形态时,能认识到其内部的物质容量是不变的。皮亚杰曾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将容量相同但形状不同的两个玻璃杯放在前运算阶段儿童的面前,一个是又高又细的杯子,一个是又矮又宽的杯子,并且在两个杯子中注满了水,询问儿童认为哪个杯里的水最多,得出的结论就是儿童认为又高又细的杯子里装的水最多。这个实验证明了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守恒概念、缺乏守恒结构,因此不具有客体守恒性,他不会对一个问题考虑的非常周全,只能从一个维度认识事物并通过直接观察得出结论。

1.2.2 刻板性

“刻板性”又被称为“思维的不可逆性”,顾名思义就是思维是不能返回的,是刻板的。曾有学者举过自己育儿时的亲身经历,在接孩子放学的路上遇到了公安局的朋友,可以搭个顺风车,但孩子却认为自己不是坏人所以不能乘坐警车,因此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对自己认识的事物有固定的印象,认为某样物品只能固定的用来做某种事。

1.2.3 自我性

在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面前放三个不同的小山模型,然后从前、后、左、右四个不同的方位拍摄三个小山的照片并拿给儿童看,让他选择他对面方位的小山视角应该是哪张照片,得出的结论就是儿童选择了自己所在视角的照片,并没有选择出他对面视角的照片,这就是皮亚杰着名的“三山实验”。我们从“三山实验”中可以认识到,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具有自我性,通常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不能从别人的角度思考,也不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

1.3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

前运算阶段理论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其中的一个阶段理论,而针对于完整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还独创了四个有关于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核心概念,分别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以上四个核心概念仍然对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心理有巨大关联,为钢琴教师针对前运算阶段儿童的钢琴启蒙教学设计、选材有很大帮助与启示。

1.3.1 图式

“图式”是儿童认知结构的核心,是主体为了接受、理解某一特定的情境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抽象的认知结构。“图式”的作用在于它能把客体的信息通过头脑的反应、分类、创造等步骤,使主体能够接受和适应客观事物。每一个主体都具备“本能图式”,如“吮吸”等反应,伴随着主体的不断成长,并且接收的事物越来越多,这时主体会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产生更多的图式去适应当前的环境。“本能性图式虽然是一种低级的图示,但却是形成高级图式,达到科学思维不能逾越的阶段和基础。”

1.3.2 同化

“同化”指的是主体将外部事物同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结合起来的,使主体能够适应外部事物的方式。皮亚杰曾说过:“与先行结构整合,这种整合可以使先行结构保持不变,或者虽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并不破坏先行状态的连续性,也就是说,不摧毁先行结构,只是使它们自身适应新的境况”。

1.3.3 顺应

“顺应”指的是能够灵活的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去适应外部某一指定刺激的过程,它与“同化”一样,作用都是在于使主体能够适应外部事物,但区别就是“同化”是外部事物通过主体已有的认知去主动适应主体,而“顺应”则是在主体在缺乏图式,不能用图式来理解外部事物时,就让自己转变,主动的去迎合与适应外部事物。

1.3.4 平衡

“同化是智力适应的原因,顺应是智力发展的原因。皮亚杰将同化与顺应之间的一种均衡状态,称为平衡。”上述的“同化”与“顺应”都是主体在成长发展中缺一不可的,如果主体只能“同化”的话,就只能停留在当时的认知程度上,不能进步;但如果只能“顺应”的话,那幺主体内部的“图式”就不能得到丰富,也是万万不可的。因此,当主体遇到与熟悉的图式后便可进行同化,遇到不能同化的事物,便能及时顺应,这时就能达到“平衡”的状态。

2 基于皮亚杰前运算阶段相关理论的儿童钢琴启蒙教学课例设计

2.1 保证一个标准的、固定的手型——以模仿、触摸、自我感悟三要素为主

在钢琴启蒙阶段的学习中,需要一个相对标准的、固定的手型,这样有助于初学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断提高自己的触键能力,以及手指的灵巧与协调,同时拥有一个标准的手型带来的也是力度的通畅,不至于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其他的一些问题。

目前笔者还没有发现专门供练习手型的作品,不过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通过让学生模仿教师,以及触摸自己的手,感受手型的变化等等可以为形成一个标准的手型带来一定帮助。

很多钢琴初级教程的第一部分都会有弹奏手型的图片为例,在教师进行这部分的讲解时,我们可以为学生做示范,同时结合教程上的手型图片,让学生模仿做出弹奏手型。当问题发生时,教师在学生手型的基础上稍作调节,如改正塌陷的掌关节、过高的手腕,以及塌陷的指关节等,并询问他与之前的手型相比哪里发生了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顺应概念后的手型,自己亲身感受变化。同时利用前运算阶段儿童刻板性的认知特点,在正常学习的过程中就打好基础,让其牢牢记住正确的手型状态,要比后天改造一个不标准的手型容易得多,同时也是尊重了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正常认知特点。

2.2 形成相对完整的音乐意识——以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中《排钟》、《火车》为例

对于钢琴启蒙阶段的儿童来说,形成相对完整的音乐意识是十分重要的,这里的音乐意识指的是“音高”、“强弱变化”以及“节奏”等要素。在这部分内容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前运算阶段儿童已经具备的图式进行教学,在此,我们以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中的作品《排钟》、《火车》为例。

在教师为儿童进行示范之前,我们可以询问儿童是否去过火车站等场所,激发儿童认知里一具备的图式,再询问“那你是否留意过大钟报时的旋律呢?”,当然,如果儿童给出类似“我好像听过”的这种反应就更好不过了,在此之后教师进行此作品的示范。同时作品《排钟》里有四分音符和二分附点音符等,对于启蒙阶段儿童来说并不难,但作品中的四分音符与二分附点音符不断交替出现能够很好的训练儿童的节奏感。在作品弹奏熟练后,教师也可以询问儿童,如果将作品分成两部分,你会怎幺分?当儿童回答不出时,我们可以给出提示:前八小节是大钟唱的歌,所以要注意旋律的歌唱性;后面四小节是大钟在提醒人们时间到了,所以一定要大声的、严肃的提醒。这时就可以告诉学生,最后四小节我们在模仿大钟敲击的样子时要注意双手的整齐与统一。(如图1所示)

图1:来源于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1

作品《火车》很容易结合儿童已有的图式进行教学,在教师示范之前可以让儿童想象火车从发动到慢慢开始奔跑的状态。同时,《火车》中只有do和re两个音,但是音符时值却在变化,时值越来越短,从全音符到二分音符,再到四分音符的设置能够方便便训练儿童的节奏感,同时创设学习情境,让儿童发现学习钢琴的趣味性。(如图2所示)

图2:来源于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1

2.3 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以《拜厄钢琴基础教程》大音符版、古典音乐启蒙系列《伏尔塔瓦河》为例

钢琴不仅仅与理论相关,同时还涉及到技能的训练,是属于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一门课程,而不可否认的现实就是磨炼技巧确实少不了枯燥的过程,儿童很难凭借着最初的兴趣与热情坚持到最后,但又不能完全忽视兴趣能为儿童学习带来动力的功能,因此教师要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选择能够符合其认知特点的、让兴趣与练习相结合的好作品,在此,我们以《拜厄钢琴基础教程大音符手绘版》和古典音乐启蒙系列教材的《伏尔塔瓦河》为例。《拜厄钢琴基础教程》专注于儿童钢琴技能的训练,如“双手弹奏的平均与整齐”、“断奏的练习”、“连线的练习”等,同时大音符手绘版本为教学内容增添了趣味性,用图画的形式普及音乐小知识,更加符合前运算阶段儿童的心理认知。(如图3所示)

图3:来源于《拜厄钢琴基础教程》(大音符手绘版)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讲解技巧后可以根据教材后面的作品进行练习,及时巩固,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深刻的印象。

在启蒙阶段儿童具备以一定的弹奏能力时,我们可以引入经典作品,如《伏尔塔瓦河》的启蒙版本,这个版本是经过简化的,更加适合启蒙阶段儿童的弹奏能力。钢琴小品《伏尔塔瓦河》里面包括森林狩猎、乡村婚礼等小片段。教师可以在学习每个小片段以前讲故事,除了激发前运算阶段儿童的学习兴趣之外,更是能让它在头脑里形成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的完整过程。在小品《伏尔塔瓦河》中的《月光下的精灵之舞》这一乐曲中,我们可以先让儿童想象精灵仙子的样子、想象波光粼粼的水面,然后弹奏左手部分,过程中不要忘记指导强弱变化。在练习右手之前教师指导学生读乐曲名称“月光下的精灵之舞”,然后询问学生,我们的左手部分已经为跳舞的场景做好了描述,现在右手要开始讲什幺场景了呢?用此来引出右手的主旋律——精灵跳舞的场景。双手合奏时教师可以说“现在你可以用双手来讲精灵跳舞的故事吗?”,让儿童在弹奏的过程中想象画面,增添趣味的同时也达到了提升技能的目的,也顺应了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规律。(如图4所示)

图4:来源于古典音乐启蒙系列钢琴弹奏小品《伏尔塔瓦河》

3 基于皮亚杰前运算阶段理论对儿童钢琴启蒙教学提出的建议

3.1 注重教师教学基本素养

通过第一章节的介绍我们可以得知,前运算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感性思维为主,特别重视自己的感受。有学者曾针对前运算阶段儿童做过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很多儿童会根据老师的外貌以及上课的语气、状态等因素来决定自己是否正式学习钢琴。因此我们从这位学者的实验中可以得出结论,前运算阶段儿童不具备太过完善的理性思维,而是以感性思维为主,非常在意老师留给自己的印象,因为前运算阶段儿童同时还具有“一维性”认知发展特点,只能从一个维度认识事物,不能够想到因为学习钢琴可以为自己带来的种种益处而选择学习钢琴,相反是因为觉得老师很漂亮、友好,和老师在一起的时光令他们感到开心和享受而选择学习钢琴。所以,作为钢琴老师,尤其是在面对这一阶段儿童的启蒙教学时,除了必备的、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外貌、语气等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这些素养恰恰是最重要的,针对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这些素养带给他们的是对整个钢琴学习的最初的印象,是他们考量自己是否进行正式学习的重要标准。

3.2 创设钢琴学习情境

皮亚杰特别重视在游戏中学习,他认为儿童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形成图式,并且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接收新图式来丰富自我知识结构。钢琴本身就是富有情感的艺术,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刻板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钢琴作品进行情境创设来转变儿童对某事物的固有看法。比如钢琴作品《上学歌》,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熟悉作品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象用各种不同的速度去模拟上学的情绪,可以慢速弹奏(表示心情舒缓的去上学),也可以快速弹奏(表示开心愉快,充满希望的去上学)。通过对钢琴作品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能够用多种方式弹奏,发现钢琴学习的乐趣与钢琴艺术的多变性。

3.3 注重教学中的合作交流

因为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还具有自我性,所以钢琴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让儿童通过与同学或教师间的合作学习顾虑他人的想法与感受。首先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在儿童的钢琴作业中加入四手联弹部分,因为教学对象是启蒙阶段的儿童,所以不一定是选择成品的四手联弹作品,而是在作业中加入四手联弹性质的作业。比如我们指定儿童弹奏其中的一段简易单音旋律,然后教师可以即兴为儿童的旋律伴奏,要求儿童注意聆听老师弹奏的部分,要让儿童关注老师的节奏点,哪里是需要和老师一起弹奏。这部分除了让儿童可以关注老师的行为之外,对儿童的听觉也是有一定的好处。除了联系弹奏四手联弹合作性质的作业之外,我们还可以偶尔采取集体课的形式进行上课。在钢琴教学中,大部分是以一对一上课为主,这种形式的好处就是能最大化的让教师及时的关注到儿童对于音乐要素的掌握情况。因此对于集体课这种形式,我们要认识到,对于音乐要素部分的教学内容不能在集体课上讲解,所以我们可以让儿童通过集体课的形式去练习手指机能,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关注每个儿童的触键方式。同时,对于基本功的练习,大多数前运算阶段儿童都觉得比较枯燥,而集体课形式恰好能够增长儿童上课的积极性,面对众多的小朋友,大家一起练琴就显得更为有趣,长期如此,也可以锻炼前运算阶段儿童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