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琼孙晴

(南通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张琼孙晴

(南通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对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研究生心理准备不充分,不少研究生在学习、生活、年龄、家庭、择业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产生了积累性的心理冲突,由此引发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对研究生学业、个人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探索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解决方法和途径,提出高校应更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生 心理健康 解决方法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水平的学历教育,它具有知识传播及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等多种功能,对促进科技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面临的学习、生活、年龄、家庭、择业等压力也不断增加,不少研究生因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研究表明,研究生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业压力

目前学业压力是研究生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生学制三年,学校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与科研两不误,要求学生将所有课程于一年之内修完。繁重的学习计划和课程安排,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倦怠,易出现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为了确保扩招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各高校都不断提高对在读研究生应发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要求,要求研究生在学习阶段至少在学术期刊发表一篇文章。这对于经过一年专业课程学习后只有一年多到两年时间做科学研究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为保证能够顺利毕业,研究生不得不以紧张的心态投入到日常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学习任务的繁重,生活的单调,压力发泄途径的减少等极易影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

(二)就业压力

一方面,研究生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的最高层次的教育,在人才市场上研究生长时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1999年起,硕士研究生开始扩招,研究生队伍不断壮大,但社会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并没有相应地增加。相反,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企业裁员程度较大,因此,研究生作为零工作经验的群体,就业机会受到严重威胁,研究生在人才市场上开始处于饱和状态。此外,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有着更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但是也有着更高的职业需求。人才市场的高饱和及研究生自身的高要求使研究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博士、博士后、留洋博士等更高层次人才大量涌现,研究生很容易失去竞争力,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心理健康受到了较大影响。

(三)导师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研究生的学习和科学研究大多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导师带教风格的差异,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不同。由于很多学校对导师的要求不明确,部分导师认为导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指导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并取得学位,而关心学生思想、情绪、生活等问题则是辅导员及学校相关行政部门的责任。加之导师自身学习工作的需要,或出国深造、或行政事务忙、教学科研任务重、社会活动多等原因,以至于没有足够的精力对所带教学生进行学术以外的指导和交流。此外,大多数导师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对缺乏,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能及时做出正确引导。有研究表明,导师指导行为是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外部因素[2]。

(四)个人心理健康

大多数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帆风顺,也能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过关斩将,深受家长及老师的喜爱、同学的羡慕。这种成长的经历很容易使他们产生一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心理定势。因此,当他们身边环境发生改变或在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难题时,就很容易产生失落和挫败感,进而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同时,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与本科阶段相比有很大的改变,学习时间自主调节,人员相对较分散,因而群体意识较差。少数性格内向的研究生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社交圈变小、生活单调、心情郁闷,容易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式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关研究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应该得到各高校及我国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要改变只重学业,不重心理的教育理念,要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重视和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新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纳入研究生培养的整个体系和过程[3]。

(二)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

应从研究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普查就开始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伴随整个研究生阶段。高校应成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充分发挥学校研究生心理咨询的宣传、疏导、预防和保健性治疗的作用,及时进行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应为每个研究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做好分类整理和管理工作。分年级、有针对性地、定期地对研究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健康监测,组织心理健康排查,努力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导师与研究生辅导员联手关心研究生心理健康

研究生学习期间与导师接触的时间多于辅导员,因此,导师应该是研究生在校就读期间最亲近的人,也是对研究生学习、工作影响力最大的人。导师不仅要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与训练,更要注重对研究生的精神培养。有研究表明,当研究生受到导师高度的理解和关注时,学习会更好更主动,其行为表现也会更加积极[4-5]。因此,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增强研究生导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如定期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讲座等,扩大导师对研究生关心与指导的范围,及时掌握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就业、人际关系、家庭变故和周边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生活事件和状况,对有心理健康障碍的研究生进行适时适度有效的指导。

研究生辅导员应积极了解和关心研究生,定期与研究生进行深度访谈,了解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并做出初步判断。对有心理异常的研究生进行信息备案和追踪。还可在研究生班级中选聘一名心理委员,在研究生委员会中设立心理辅导部门,为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信息备案和追踪提供有利条件。

(四)加强研究生的自我教育

外部因素是引起心理危机的直接原因,但是每个研究生的个体认知水平、情绪体验、心理承受能力等往往决定着心理健康的水平和出现问题的可能性[6]。加强研究生的自我教育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对外界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和对自身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所以自我教育是研究生实现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身心发展较成熟,且知识水平较高,价值观相对稳定,学校应该充分尊重研究生的特殊性,避免心理教育课程以“说教”的形式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利用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强研究生的自我教育。此外,导师可安排研究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五)开展职业指导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金融危机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硕士研究生在人才市场已渐趋饱和状态,加上研究生自身的高要求及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目前就业形势的不乐观,给研究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高校应为研究生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开展职业指导,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此外,学校还可通过就业辅导课来塑造研究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研究生不怕挫折、敢于挑战的心态和“主动出击、勇于竞争”的精神。应指导研究生如何全面、准确和及时地从报纸、电视台、网络等渠道获取就业信息,提供最新就业政策、面试技巧和个人求职简历撰写的方法,从而增强研究生的就业自信,缓解就业心理压力。

(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研究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拓宽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发泄途径,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环境。高校为了丰富研究生的文化、生活,可制定如下方案:(1)举办节日、纪念日系列主题活动。在每年的中秋节、圣诞节、元旦节、抗日战争纪念日等,举办一些宣传或纪念活动,利用主题活动、主题展览、学术报告等形式,积极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2)举办研究生运动会,鼓励研究生参加,增加相互之间的交流。通过学校和研究生之间的互动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有效管理,既适应了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

总之,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其自身及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一方面,要尽量创造有利于研究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和谐环境。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随时监测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状态。研究生辅导员要多与研究生进行思想和心灵的沟通,做到互相理解,互相交流,缓解他们的压力。导师除了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外,更应该多加关注学生在生活和心理上的困惑,必要时应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导师更应该在为人处世、学术道德上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研究生应增强自身情绪调控的能力,在遭遇挫折、打击或不公正对待时,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宣泄不良情绪,释放压力,从容应对自身的心理压力。学校、老师与学生之间要加强合作,共同积极探索研究生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规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

[1]黄梅,费淑波,陈野,马玲.关于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3).

[2]刘勉,赵静波,李林.导师指导行为与研究生应对及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4(8).

[3]王云秀.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12).

[4]方伟,杨杏芬,王声涌.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4):433-435.

[5]池泉,张冯.在读研究生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相关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28(3):59-60,69.

[6]刘建政,闫海娟.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与对策探讨[J].求实,2010(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