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玉 冉芹丽

1.凯里学院人文学院 (贵州省凯里市 556099) 2.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

古代诗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选入教材中的古代诗歌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重要任务。但是目前的古代诗歌教学存在教学形式单一,模式化,缺乏审美趣味等问题[1],这样的教学无疑不能发挥古代诗歌应有的教育价值。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古代诗歌内容的阐述可大致分为以下四点:第一,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第二,探寻诗意,感受古人的哀乐悲欢;第三,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比较不同体裁的诗歌在节奏韵律、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第四,撰写鉴赏文章,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水平。[2]

毫无疑问,目前的古代诗歌教学并未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辨体”本是属于古代文论范畴的理念,近些年来,不少学者从方法论角度出发探究其对教育的启示,提出具体的古代诗歌辨体教学方法,将“辨体教学法”运用于古代诗歌教学,能够解决目前古代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价值和意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而言,就是诵读点拨,明辨体制、炼字析句,辨识体貌、比较阅读,体察风格、运用写作,提高鉴赏。以下以《望岳》为例探究古代诗歌辨体教学的具体运用,将方法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1 教学内容

《望岳》选自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二首诗。《望岳》写于诗人“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青少年时期。此时诗人生活优越,四处漫游,还有一段与李白、高适一起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的经历,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写了《望岳》这首杜诗现存年代最早的诗,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积极向上,不怕困难的蓬勃朝气。

在教学目标方面,根据上述“辨体教学法”设置为第一,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辨识诗歌体裁;第二,运用炼字析句的方法,明辨诗歌的语体(语言、修辞、表现手法)与体貌(情感内容与审美精神);第三,与《春望》进行对比阅读,辨析诗人不同时期诗歌风格的不同;至于第四个运用写作,提高鉴赏的方法则布置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教学重点在于教会学生运用炼字析句的方法,明辨诗歌的语体(语言、修辞、表现手法)与体貌(情感内容与审美精神),教学难点在于与《春望》进行对比阅读,辨析诗人不同时期诗歌风格的不同。具体教学过程及策略分述如下。

2 课程导入

通过提问裘马轻狂、旅食京华、白头拾遗、三吏三别、有客子美、天地沙鸥,这些词条是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对一位诗人一生的概括,同学们是否知道是哪个阶段,请和大家一起分享,之后倾听学生说出的答案和理由,并明确每个词条指的是杜甫哪个时期的人生经历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对于诗人杜甫的基本常识,初中生并不陌生,提问学生直接就能回答,根据简单的词条,知人论世,能够让学生大致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后续诗歌的语体、体貌。杜甫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同学们学习过许多他的诗歌,以纪录片的关键词条作为导入,简单明了,易于学生记忆,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杜甫人生经历了解,做到知人论世,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为后面学习诗人前后期诗歌风格的不同作铺垫。

裘马清狂指诗人青少年时期,进京赶考不第后,四处漫游,期间还遇到李白、高适的这段日子。旅食京华指诗人暂居长安,生活贫困,到处奔走向达官贵人献上自己的文章。白头拾遗指“安吏之乱”爆发后诗人投奔肃宗被授予的官职,三吏三别是诗人投奔途中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疾苦的记录。有客子美指诗人在朋友严武的帮助下,寄居成都,建了一座草堂,也就是现在的杜甫草堂,过了一段诗人一生中比较安稳自在的日子。天地沙鸥指严武去世后,诗人像沙鸥一样四处漂泊,最后死在了一只小船中,享年五十九岁。

3 教学策略

3.1 初读感知、明辨体裁

古代诗歌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是学习古代诗歌的最好方法,教材中只要有古代诗歌都会提到诵读法,借助诵读,能够探寻古代诗歌的诗意,品味其中的美感,在此基础上,根据体裁知识,明确诗歌的体裁,能够让学生对古代诗歌的体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够区分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传统古代诗歌课堂教学并不教学生区分古代诗歌的体裁,认为对应试答题无用,但部编版教材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都多次提到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等概念,学生对这些概念大多是陌生的,并不能很好地辨别古代诗歌的体裁,所以教学古代诗歌之前,有必要给学生讲清楚有关诗歌体裁的知识,明晰知识点。

教师播放名家朗诵《望岳》的音频,让学生模仿朗诵诗歌,展示诗歌体裁方面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体裁。学生听音频,划分诗歌节奏,听清楚语音、语速、语调,根据展示的体裁知识,思考分析这首诗的体裁,之后再次诵读诗歌,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后讲解古代诗歌体裁的知识,古代诗歌根据是否讲究格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凡不受近体诗格律限制的都是古体诗,近体诗在对仗、压韵、平仄上有许多讲究,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大多分为五言和七言。律诗一般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根据体裁知识,学生很容易就能分析出《望岳》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形式上,岱宗对齐鲁,造化对阴阳,钟神秀对割昏晓,荡胸对决眦,生曾云对入归鸟……讲究对仗,压韵方面,了、晓、鸟、小都是押韵的,此外,平仄上也有严格的讲究,但平仄涉及的知识点复杂难懂,初中生理解能力有限,可以点到为止,不做深入地讲解。

3.2 炼字析句,辨识体貌

通过对诗歌字句的分析,辨识诗歌的语体和体貌,语体包括语言、修辞、表现手法,体貌包括情感内容和审美精神,这两部分的内容也是诗歌试题中常考的内容,运用炼字析句的方法进行仔细分析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炼字是古人作诗的一种方法,在学诗时同样适用,《望岳》中的青、钟、割、决眦等字词都是值得细细品味推敲的,诗歌的语体和体貌是考试中的常考内容,语体是外在形式,体貌是内在精神旨归的精神旨归,体貌由语体展现出来,运用这种方法能够从内至外地分析诗歌的语言、修辞、表现手法、情感内容以及审美精神。结合诗歌中的岱宗、齐鲁、青未了、钟神秀、割昏晓、荡胸、决眦等字词,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望岳》的语体(语言、修辞、表现手法)和体貌(情感内容与审美精神)。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字句分析语体和体貌,依次提问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成果,倾听并反馈学生的回答,明确诗歌中的语体、体貌内容。

首联以设问开端,询问泰山到底怎幺样呢?自答空间上横跨齐鲁,时间上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郁郁葱葱,写出了诗人初望泰山时的高兴喜悦,惊叹仰慕之情。颔联写大自然把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泰山,泰山将明亮和昏暗两个天地都隔开,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颈联写泰山上层云涌现,在诗人心中荡漾,诗人目不转睛地欣赏着飞鸟还林,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和令人震撼的力量,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尾联写诗人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渺小的众山,体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与气概,也展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整首诗以“望”字统摄全篇,但通篇无一个“望”字,从空间到时间,从远望到近望、细望,再到登上泰山的愿望,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怕艰难,敢于攀登,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青年诗人杜甫的形象。

3.3 比较阅读,体察风格

《春望》是安史之乱后,诗人看到国家战乱不止,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后创作的诗歌,也代表了诗人独特的沉郁顿挫的风格,诗人早期的《望岳》与中年所作的《春望》风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了解同一诗人在不同人生阶段诗歌风格的不同,也能够让学生认识一个更立体的诗人杜甫。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在诗歌风格上的不同,对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整合反馈,明确两首诗的不同,学生则要带着问题诵读诗歌,独立思考探究两首诗的不同。

这两首诗的不同之处,首先,诗歌内容不同,《望岳》描写了泰山横跨齐鲁大地,山峦常青,神奇秀丽,割断阴阳,以及其中的层云,归鸟;《春望》描写了春天里山河破碎,烽火连天,草木萧条的凄惨景象;其次,写作背景不同,《望岳》写于诗人“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青年时期,当时诗人生活优越,四处漫游。《春望》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被俘后逃脱,颠沛流离,投奔肃宗的途中;再次,思想感情不同,《望岳》通过对泰山的神奇秀丽以及其中的层云,归鸟的描写,展现了一个蓬勃向上,不怕艰难,敢于攀登的青年诗人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泰山以及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春望》描写了战争中国家破败萧条,人民流离失散的景象,花见了落泪,鸟见了心惊,诗人见了,白了头发,展现了一个忧国忧民,深沉哀怨的中年诗人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满目疮痍,衰败破碎,百姓流离失散的沉痛苦闷,无奈辛酸之情。最后在于诗歌风格不同,《望岳》的风格积极昂扬,境界开阔,雄伟壮丽,《春望》展现了诗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凄清哀怨,沉郁”指诗的内容,即思想感情的深沉蕴藉,有强烈的时代感,“顿挫”指形式,即章法曲尽变化,语言音韵抑扬有致。所以这两首诗恰好代表了杜甫两个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

3.4 运用写作,提高鉴赏

具体的运用写作、提高鉴赏的策略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来展现,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学生课后的练习息息相关,教师讲解了相关知识点,需要学生自主练习写作,才能锻炼并提高自身的写作与鉴赏能力。这一环节教师的任务就是布置课后作业,学生的任务则是认真完成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可从以下两个任务中选择,一是学习完这两首诗后,你更喜欢青年诗人杜甫还是中年诗人杜甫?请就这个思考并说明你的理由,要求不少于600 字。二是请就今天所学内容结合你之前的知识,写一首有关诗人杜甫的诗歌,可以是古代诗,也可以是现代诗。两个课后作业二选一,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诗歌教学的目的除了学习具体的知识外,还承担着传承文化,提高学生文化认同感以及思维鉴赏能力等任务。首先,学习是一个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学习是非常低效的,学生学习起来也会非常疲倦,让学生思考并说明喜欢青年杜甫还是中年诗人杜甫,是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能够启发学生自身的思考,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其次,结合课堂上具体所学的内容写一首有关诗歌或诗人杜甫的诗,加深对诗歌内容以及诗人的了解,内化知识点的同时,能够让学生了解诗歌文化,提高鉴赏能力。最后,诗歌能够感发人的意志,以一种最凝练的方式表情达意,在古代,诗歌是人们交往沟通的工具,古代诗歌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但在现代社会,古代诗歌似乎离我们很远,让学生尝试写作古代诗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认识,但又因为古代诗歌年代久远,初中生创作可能存在难度,因此,也可以选择写现代诗。

4 结语

综上所述,古代诗歌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入教材的古代诗歌是最经典的传统文化载体。小初高语文教材选入了许多“诗圣”的诗歌,所以学生对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并不陌生,通过纪录片的词条导入,简单且易于记忆,只需要记住相关几个词条就能够了解诗人的一生,做到知人论世。以《望岳》为例,在分析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了解诗人和诗人的创作背景,进一步将诵读点拨,明辨体制、炼字析句,辨识体貌、比较阅读,体察风格、运用写作,提高鉴赏的“辨体教学法”一步一步地运用于古代诗歌的课堂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这样的分析运用将理论方法切实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展现出方法和理论的实践价值。如此细致的运用分析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知识点的学习了解,还能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并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也能够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