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 陆东妃

“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许多语文老师致力实践的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意义深远。苏联着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学生的智力与良好的阅读能力紧密相关。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实现与书中人物对话,产生共情、发生思想碰撞。类型不同的读物可以满足孩子不同的精神需求。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阅读史反映出他的精神成长面貌。阅读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强大、丰富的精神世界,获得积极向上的成长力量。因此依托课本,适当地拓展阅读书本,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实践活动也更具有意义。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快乐读书吧”推荐学生阅读作家作品中成长的故事,让孩子们从他人笔下领悟成长意义,汲取成长养分。“快乐读书吧”中推荐的是高尔基的《童年》。《童年》是以作者经历为原型的自传体文学,与同为纪传体纪实性文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成长的主题。《童年》中的阿廖沙,被放在一个特定时期的大环境中,他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苦难:三岁丧父、寄人篱下、目睹亲爱的人遭毒打、舅舅们为争夺家产打得头破血流……阿廖沙经历了各种苦难,在大染缸中成长,出淤泥而不染。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海伦·凯勒,她要挑战的是自身生理上的残缺——一岁半时因急病导致失明、失聪和失语,要克服的是这种残缺所带来的生理上和生活上的困难。从励志的角度看,显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更胜一筹,学生也较容易受到激励。两种典型的成长经历,有笑有泪,经历一个成长,学生更全方位去认识成长的意义,去面对成长。

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后,如何进行阅读、交流、分享,让学生的这个阅读能力在这本书的阅读中得到生长,同时让学生的精神人格也得到成长呢?在这节课上应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综合运用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整本书阅读就是一种智力活动,帮助学生更长远地发展这项智力,就得用具体的方法指导学生顺利地完成整本书阅读,提升阅读素养,获得人格的成长。

1.阅读预热,激发兴趣。

为阅读预热,打造一个适合儿童阅读的环境,激发阅读兴趣。环境看似很大,但我们可以从很小的地方入手,比如班级或者走廊设立一块“涂鸦板”,只要以推荐图书为目的,任何东西都可以“上板”。班级共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那幺这一段时间,这块涂鸦板则只能是这本书的专属。经过一段时间的浏览收集资料,学生展示的有:

①摘录的图书简介。

②不同的版本。

③他人的阅读心得。

④他人对这本书的评价、对海伦·凯勒的评价。

⑤学生自己画的海伦·凯勒头像。

……

这块“涂鸦板”像一根引火线,引燃孩子心中的阅读之星;也似一个加油站,督促激励着孩子持续阅读;还像气象站门口的LED显示屏,播报了学生的阅读情况。

阅读预热方式尽量丰富,多样化。相关书籍的海报、手抄报、图片展、精彩影视片段,这些关于书本碎片化信息的展示,“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语还休”让孩子产生一窥究竟的好奇心,顺利开启整本书的阅读。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前,孩子们欣赏两个影视片段,一个是安妮·莎莉文老师未到海伦家时海伦用餐的情景,因为海伦失聪失明,家人对她较宠溺,她几乎不讲什幺餐桌礼仪,多数时候是随性而行。即便如此,她常常是一副易爆易怒的模样,脸上的神情混沌、未开化。另一个片段是海伦·凯勒在安妮·莎莉文地引导之下,终于明白手上水的英文字母和哗哗从手心流过物质的关系。荧屏上,刹那间春暖花开,理性之花在海伦·凯勒脸上绽放。那一刻,是她的新生。一位伟大的女性由此诞生。视觉上的直观冲击,极易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会第一时间去翻书,寻找与影视片段对应的文字,也会引起他们的思考:海伦·凯勒成长中的转变缘何而起?

当然,每本书都有突出的特性,结合书本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预热活动,能收到良好效果。

2.绘制导图,感知内容。

海伦·凯勒在回忆她的一生中,有很明晰的时间线索。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把整本书中关键的人、事以及人和事带来的影响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如海伦·凯勒提到的“让我永远铭记的重要的日子”:1887年3月3日,这里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开启了海伦·凯勒蒙昧的心智,带领她踏上光明之旅。小小的一张思维导图,就凝练地概括了海伦·凯勒的成长轨迹,为感知她的精神作铺垫。

3.想象体验,唤起共情。

上帝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会打开一扇窗。海伦·凯勒失聪失明,但她有超强的想象力和感知力,她的感受多为她的老师以及亲近之人传达给她。所以她活跃的思维活动就是她世界里的光、声音。但她的形象太典型,如果没有让学生进行相应的体验活动。以学生的经历,无法感受到她那种喷涌而出的强烈情感,很难唤起共情。设立家中蒙眼生活一天或数天;教室里蒙眼塞耳五分钟。这样的体验之后,学生表述出来的黑暗世界,以及自己在黑暗世界里的恐慌极丰富。再想象这样的生活是漫长的一生,体验、想象中学生已然走入主人公的生活,体验感受中已饱含对海伦·凯勒的敬意。

4.诵读语录,品味语言。

这本书中,有许多海伦·凯勒的经典语录,值得一读再读。将学生摘抄的语句汇成一首诗,配乐诵读,就开启了一场听觉盛宴。

黑暗将使人更加珍惜光明,

寂静将使人更加喜爱声音。

在我生活的漫长黑夜里,

我读过的书以及别人读给我听的书,

已经变成一座伟大光明的灯塔,

向我揭示出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最深泉源。

世上最美丽的东西,

看不见也摸不着,

要靠心灵去感受。

我要努力把别人眼中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

把别人耳中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

把别人唇上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

我的身体虽然不自由,

但我的心是自由的。

就让我的心超脱我的躯体走向人群,

沉浸在喜悦中,

追求美好的人生吧!

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这些句子,无需去做任何的解说,单读一读,积极乐观的情绪就昂然升起。整本书阅读中,诵读会被忽视。诵读,对于学习期的孩子来说,十分重要。诵读,口,耳,眼,心必须参与其中,言为心声,书中的经典句子,就是书的“心声”。学生诵之,熟稔于心,不知不觉中也感悟到书的主旨。诵读,将喜欢的句子片段化为声音,读给自己听,读给别人听,都应该是进行整本书阅读中最原汁原汁的有效策略。

5.创设情境,思辨对比。

目前为止你经历了哪些困难?海伦·凯勒成长路上又经历了哪些磨难?我们的成长经历和海伦·凯勒对比。多数人的困境与海伦·凯勒的对比,九牛一毛。学生在对比中对困难有了新的认知,或多或少也从中汲取到克服困难的力量。而海伦·凯勒勇迎厄运,对知识的渴求、重塑生命的勇气也会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

海伦·凯勒的“三天光明”和我们的三天日常生活对比。梳理海伦·凯勒有光明的三天活动安排:第1天,白天看望麦西夫人,约朋友来家,看小狗,散步,看落日。晚上,回忆这一天。第2天,白天参观博物馆(自然和历史),晚上看戏。第3天,白天游览纽约,看人间烟火,晚上看戏剧回忆。海伦·凯勒的三天看有生命无生命的朋友,了解人与自然的历史,关注日常人的生活和世界。她在三天光明的描述中,处处提及“有视力”的人,显然她梦寐以求,渴盼见到的,都是“有视力”的人少留意,忽视的。渴盼中有对世人规劝:珍惜视力,珍爱美好。我们的三天和她的三天对比,或许我们得出的不仅是活动内容的不同,更会促使学生将眼光投射到日常生活中去,捕捉生活中的小美好、小幸福。

安妮·莎莉文来到海伦·凯勒身边和未来到之前对比。海伦·凯勒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人就是安妮·莎莉文老师,她讲究教育艺术,循循善诱,成功地将海伦·凯勒引进知识的殿堂。安妮·莎莉文老师把海伦·凯勒从混沌引向开化。可见,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学生重读相关文段,比较阅读中,可能会思考到教师对于一个人成长的作用,或许会总结一个人成功的因素……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对比阅读,让学生的思考力得以提高。

以情境为把手,在对比中思辨,在思辨中丰富语言、灵活思维,深刻领悟主题。

6.扉页题字,反刍精神。

海伦·凯勒的精神是顽强的,积极的,乐观的。她的一生是不断寻找光明和不断传播光明的历程。整个阅读输入学生脑海的是与此相关的,吸收,整合,内化为学生的自己感悟,才是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扉页题字(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扉页写上此时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并署上你的名字),是在反刍海伦·凯勒的精神,更是学生从海伦·凯勒身上汲取到力量的个性化体现。

阅读策略的运用过程中每一项策略都不是孤立的,它是穿插综合的,只不过有些活动中,哪个方法占主要地位而已。比如借助涂鸦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项活动,学生肯定要去浏览收集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相关的信息,再结合自己的兴趣或者以往的阅读经验,往涂鸦板上展示自己的智慧成果。如此可见,这一系列的策略指导下的阅读活动,使学生的收集分析能力、概括能力、鉴赏能力、思辨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都不同程度的得到锻炼。长此以往,有策略地阅读,就生长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多元拓展阅读视野,追求学生的精神成长

运用策略帮助学生顺利地读完一本书,不但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学生徜徉在整本书阅读中,还可以受到精神的激励、文化的熏陶,收获精神的成长。

1.亲子阅读,多方交流。

读别人的经历,思考自己的人生。阅读的交流应该是很广的:学校、社会、家庭。每一个地方都应该有足够的触发孩子阅读交流的语言环境。家长参与到整本书阅读中,以成人的视角来审阅书籍,和孩子交流,让家因阅读成为一个精神的栖息地,也将书本引到更广的生活中。比如,有个学生的妈妈和女儿分享的阅读感受时,提到班级的孩子在检测视力中,整体反馈视力不理想的现状,告诫学生要爱护眼睛、珍惜视力、呵护光明。多方整合阅读资源,多元交流,提升的不仅仅是孩子的阅读能力,更是让孩子在更广阔的交流平台中,丰富认知,增强沟通交流能力,收获愉悦的体验。

2.成长归因,心怀感恩。

人是社会中的人,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海伦·凯勒的成长也是如此。成长归因,心怀感恩:海伦·凯勒从一个失聪失明的盲聋女子成长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假如你是她,你会去感谢谁?感谢安妮·莎莉文老师对她生命的重塑;感谢她自己的坚持学习;感谢父母赐予她生命……一番归因,寻求感谢对象,对学生来说仿佛沐浴了一场精神的洗礼:他们很容易由海伦·凯勒联想到自身的成长,会重新用感恩之心思量周围的一切。

3.了解异域,丰富视野。

了解多样文化,形成多元文化视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童年的经历能影响人的一生。而丰厚多元的人生经历更能给人生以明晰的指导,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是“旅游”彼时的美国:可以随着海伦的笔触了解到美国人是如何给新生儿取名字的事儿,采用敬重的祖先名字或外祖母出嫁前的名字;跟着海伦·凯勒和塔斯康比亚镇上的小学生们过平安夜、准备圣诞礼物;一起游览剑桥女子学校;了解不同国度的公益事业、荣誉称号……这些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具备欣赏人类多样声音的耳朵,更让他们拥有感受人类多姿文化的美丽心灵。

4.推荐阅读,拓宽视野。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读哲理使人思想深刻。”简而言之,阅读能够使人获得知识,塑造一个人的性格。人格精神成长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伦·凯勒的精神,永世警醒着后人,海伦·凯勒式的精神在许多人身上演绎着,带领学生去感受,让海伦·凯勒这样的精神树立起一个榜样的作用,引领学生去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所以我从一个海伦·凯勒延伸到生活中的无数个海伦·凯勒:王晓福、千手观音饰演者、雷庆瑶……语文阅读提倡群文阅读,范本教学,读一本,要跟进一个系列,举一要反三,根据自传文体和身残志坚两个大方向,我推荐学生阅读: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另外两本《在人间》《我的大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张海迪《轮椅上的梦》;张云成《假如我能行走三天》。

综上所述,通过这样的整本书阅读交流分享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聚焦成长主题,全方位感知多样成长。感知他人的经历,助力自身的成长。同时,运用阅读策略带领学生走进作品,让学生将这本书读厚。在思考辨析里,把书读薄。走出这本书,带着被打开的多元视野,收获精神上的成长。这样的阅读活动既彰显阅读整本书的功能,也体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这样的整本书阅读,如同一粒种子,生根发芽,抽枝长叶,学生的阅读之林必将日益繁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