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琳?孙蕊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实施,各个学科都围绕课程特点进行了教学探索和尝试。其中,分层教学实际上是基于教师对学情的理解,通过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学生的发展需求,科学地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确保所有学生在各自领域获得一定的发展。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能够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逐渐实现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开展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应用策略

【作者简介】吴琳,孙蕊,淄博市张店区第五中学。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而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方法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思维能力无法进一步提升,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进而导致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科学运用分层教学法,能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值得推广应用。

一、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意义

1.符合因材施教原则。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主要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使所有学生实现共同进步。初中生在生理、心理和认知方面都有所不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而分层教学法在挖掘学生潜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解决两极分化现象,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分层教学法在实施针对性指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的作用,使学生真正从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分层教学重视学生参与和教学反馈,通过引入合作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使各个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不断受到教师启发的同时,可以形成创新意识,还可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未来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

3.增强学生学习信心。通过应用分层教学法,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评价学生,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建立信心。对于学习存在困难、自卑感较强的学生,教师应经常给予表扬和肯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学习自信心;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教师可以使用鼓励评价方法,不仅要发现学生的缺点,而且要指出学习方向,防止学生偏离正确的轨道;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竞争性评价方法,使优等生坚持高标准的学习要求,并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以免好高骛远。利用分层评价方法,可以使各层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学习自信心,从而实现所有学生共同进步。

二、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科学划分学生层次。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应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充分发挥引导和组织的作用。分层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教学内容,差异只在于掌握的速度不同。在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英语成绩、基础水平、兴趣爱好等,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同时,分层教学法能够使所有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对此,教师应从课堂提问、阶段性测试、家长反馈等多方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状况,构建科学合理的分层指标,为分层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

例如,在学期伊始,教师就可以计划实施分层教学。首先,对学生一个阶段内的考试成绩、学习态度、英语基础、兴趣爱好进行记录,然后对学生进行分层。通常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学生英语成绩优秀,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自主学习能力强,对英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B层学生英语成绩中等,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能够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但主动性需要加强,英语思维有待提高,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监督和指导;C层学生英语成绩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学习兴趣,经常无法按时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需要教师重点关注和鼓励,从兴趣激发方面着手,逐渐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2.课前预习实施分层。课前预习是一种自主学习行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供保障。由于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应因材施教,针对各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前预习任务,使学生能够对课程内容有所了解,并记录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着重研究,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在以往的课前预习任务中,教师往往采用统一的任务内容,有时难度过大严重打击了学困生的积极性,无法起到课前预习的成效。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置差异性预习任务。

例如,在讲解五四制鲁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教师可以设置分层预习任务。对于A层学生而言,首先猜猜这篇文章说了什幺(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How many meters i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What i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China?/How mountains formed?);其次,仔细阅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汇。最后,自主总结重点语法,分析句型结构和应用方式。对于B层学生而言,首先做到流利阅读,了解课文大意;其次,学习bamboo, endangered, research, awake, illness, remaining,government, protection, walk into, fall over等词汇;最后,通过网络、书籍查找中国以及世界地理知识,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于C层学生而言,首先学习bamboo, endangered, research, awake, illness, remaining, government, protection, walk into, fall over等词汇,掌握读法和含义;其次,听录音跟读课文,掌握句子的语调,画出不理解的部分。最后,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了解课文大意。

3.教学目标实施分层。分层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的必要准备,只有在教学目标明确的情况下,才能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在以往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设定统一的目标,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很容易导致优等生得不到突破,学困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分层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C层学生,教师应以兴趣引导为主要教学模式,主要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对于B层学生,主要深化英语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于A层学生,应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例如,在讲解五四制鲁教版初中英语六年级下册“Don't eat in class.”一课时,本课是关于校规校纪的主题,是祈使句和情态动词can运用的深化和延伸,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各层次学生取得进步。

初中生对英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参与意识。同时,学生已经在以往的学习中了解了祈使句的使用,更加渴望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学校的规章制度,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情感基础。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分层设置教学目标,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对此,教师应要求C层学生学习并掌握rule, arrive, hallway, dirty, kitchen, more, go out,be strict with, follow the rules等词汇,理解must, have to/can/can't的用法,能够运用“What are the rules? Don't eat in class! Don't listen to music in the classroom or the hallways”等进行一般交流;对于B层学生,应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围绕“规章制度”运用英语进行讨论;对于A层学生,能够尽可能准确地理解英语翻译学校的规章制度,并发表自己的认识,提出改进措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英语教学目标,能有效提高所有学生的英语水平,使课堂教学中不会出现能力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情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大大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在课程改革发展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分层教学法的重要意义,通过科学划分学生层次、预习任务分层、教学目标分层等手段,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实现所有学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蔡莎莎.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2021(5):133.

[2]王佳颖.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21(4):198-199,201.

[3]苏飞.分层教学理念下的初中英语全过程教学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2):55-56.

[4]胡文戊.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分层教学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1 (14):107-108.

[5]陈静.分层教学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研究[J].考试周刊,2021(1):95-96.

[6]莫良滨.分层教学法视角下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4):96.

[7]林候英.分层教学策略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3):120-121.

[8]黎群.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策略的运用[J].科学咨询,2021(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