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诗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1-050-03

【本文着录格式】雷双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以《诗经》两首为例[J].课外语文,2022,21(01):50-52.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时,应结合所选篇目而确保其融合的针对性。就《诗经》两首而言,目前在教学《诗经》篇目时,教师往往容易注重技巧性解读,而忽视了文本价值,以及陈旧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不足,从而影响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尤其是对中庸之道的传统文化的理解不足。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切实注重以下工作的开展。

一、大力培育学生的言语艺术

(一)以夯实诵读成效为载体,致力于学生语感的培育

在《诗经》中含有很多重章叠句的形式,从而形成回环往复结构。比如: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氓》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采薇采薇,薇亦阳止”。

——《采薇》

在上述例句中,采用的是重章叠句的形式,就音节而言,引导学生反复吟唱,感受其音节和谐与旋律协调的特点。由于节奏鲜明,能彰显诗歌所具有的音乐美,在诵读时朗朗上口。在诵读语句的同时能感受语言凝练美,将学生对《诗经》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并在不断朗读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在诵读能力上得到提升,有助于学生识字发音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教授《诗经》两首时,需要适当增加学生的诵读比例,引导学生从重章叠句的句式中感受《诗经》的音乐美,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二)以构思合理有效为载体,致力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诗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着作,从远古时期传承下来的诗篇,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好似一幅幅生动画卷,将2000多年前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不同阶段人们的生活现状与社会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在教授《诗经》二首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合理的想象,并采用现代语言描述文本中描绘的画面,在促进学生想象力培育的同时,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增强《诗经》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年代感。

比如在学习《采薇》时,引导学生通过撰写小剧本的方式,将整篇课文的整体感知写出来。例如如何给“薇”一个特写,展示其冒出地面→发出嫩芽→茎叶变老的生长变化过程,再配上主人公从年轻力壮到年老体衰的变化过程,二者在互相照应的同时,还能体现时间流逝飞快,鞭策学生学会珍惜光阴。这样的一个过程,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理解来进行,且结合学生的表述对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有一个基本认识,并提供科学的指导。在指导时应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而合理现象,在丰富教学形式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并结合学生的表达而及时地进行评价。因为学生表达的过程,实际就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解的过程,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切实雕琢学生的人格性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时,既要培育学生的言语意识,又要雕琢学生的人格性情,让学生融入《诗经》中达到启迪智慧的目的,让学生在《诗经》学习中达到明志的目的,让学生在品味《诗经》的过程中感悟其中的真谛,促进学生人格性情的雕琢。

(一)融“诗”启迪

为帮助学生在看到文本的同时能领悟其内涵,需要在教学《诗经》之前,就要领略其核心思想,《诗经》的核心思想就是思无邪,秉承不偏不倚的中和态度,也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有节制又合理地控制自我情绪。比如在《氓》一文中,女子属于内心满怀怨恨还是一种自我意识觉醒?在《采薇》一文中,士兵属于消极面对王役之事还是爱国情怀的积极展现?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提出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辨,同时需要教师重视,学生在感受和学习《诗经》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明白《诗经》的价值,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广泛阅读名家是如何解读《诗经》的,并非将自身禁锢在教师参考资料所给定的范围内,还要把《诗经》内蕴含的深刻意蕴体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才能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下,唤醒他们对传统文化美的感受,以达到启迪学生智慧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帮助学生融入《诗经》中,需要结合《诗经》的核心思想来引导学生掌握《诗经》的阅读方法,并在阅读中通过文本来窥探做人智慧,从而使得学生思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学生在面对日常生活和学习难题时,就能静下心来做出最佳选择。

(二)以“诗”明志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入诗启智的同时,还要以诗明志。学生在《诗经》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加强情感的融入,并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化的情感和完整的心理结构,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诗经》中凝聚了先民大量的生存智慧,学生在学习《诗经》时,要净化情感,明确远大志向,致力于更好人生境界的追求。比如在学习《采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从中品读士兵回归情绪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小我的思想情绪提升到大我的国家责任感,从而鼓励和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三)品“诗”悟真

《诗经》的编撰主要有两种学说较为流行,一种是“采诗”说,一种是“献诗”说。但不管是哪种学说,其最终表达的核心是以周王朝民众生活作为取材点,旨在通过观风俗而知得失和自考证。学生在品读《诗经》的过程中,可以从中结合周王朝征伐不断的背景,结合当时民众艰辛困苦的生活,与当今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尤其是在思想情感上形成对比,学生在内心中品味和体会古人喜怒哀乐的同时,与自身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共同追求幸福的纯真理念和初心始终没有发生变化,在感悟人生真谛的同时,从而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切实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教材无非是例子”是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至理名言,也是教师教学的最大启发。如何教和教什幺是教师必须反思的问题,尤其是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从传统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来转换。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材中虽然只收录了《诗经》的两首诗歌,即《氓》和《采薇》,但是只有切实领悟“教材无非是例子”的内涵,以两首诗歌的学习作为切入点,将学生带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徜徉,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为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需要教师切实注重以下工作的开展。

(一)以教学设计为载体,找准《诗经》二首的落脚点

在设计教案时,应以多次朗读为核心。第一遍诵读应做到读准字音,在第二遍诵读时应做到明白大意,在第三遍诵读时做到把握情感,在第四遍诵读时做到有情感地感受人物形象,第五遍诵读时能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每次诵读都由浅到深地进行,且都是采取速读的方式,从而使得学生与文本能建立更加亲密的联系。

教材中只有两篇《诗经》的篇目,教授《诗经》二首并不能确保学生对《诗经》有着更深体会,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对学生好奇心的激发,引出学生自主阅读时难以注意的问题,并拓展《诗经》的其他篇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自成体系。由于阅读的过程实际就是吸收的过程,而吸收后就需要释放,写作的过程就是释放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加强对其学习和应用,引导学生将诗歌中所传递的思想情感体现在笔端,在内化于心的同时外化于行,让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能更好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诗经》二首的教学设计中,应切实注重学生对《诗经》的理解,从中鉴赏《诗经》二首中的思想情感,尤其是对《诗经》中的思无邪思想与其中蕴含的中庸之道,让学生在朗读中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含义,从中体会人生智慧,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最终促进学生的文本鉴赏能力的提升,达到找准落脚点的目的。因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才能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

(二)以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强化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最终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而文本理解能力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将核心素养提升和强化文本理解作为教学设计落脚点的同时,还要从核心素养的每个维度,结合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的提升需要,在《诗经》二首教学中将设计目标落实。

一是就“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而言,因为其对学生文本理解能力的提升十分重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时,就《诗经》二首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别采取录音范读和男女分读以及全班齐读的方式感受《诗经》二首的音韵美与节奏美,同时对《诗经》二首中的文言修辞、表达手法的使用有一个基本认知,并在具体的语言作品与特定情境融合来理解和分析,使得学生对《诗经》二首的文本理解更加透彻,比如在《氓》中,从女子的话语来感受思想变化,从《采薇》中感受士兵的心情。

二是就“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而言,这是对学生文本理解能力升华的重要维度。学生通过阅读《诗经》二首,能从中看到两个不同的小故事。首先引导学生采取直观翻译的方式,感受诗歌二首的基本内容;其次是引导学生结合诗歌中所涉及意象来探寻人物内心,尝试理解人物性格,丰富学生对现实生活与文字形象的感知;最后是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想象和创造,强化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训练和提升,徜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之中,使得学生的理解更深。

三是就“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而言,这对学生文本理解能力的体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维度。在进行《诗经》二首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全文朗读和意象分析,既能从中体会《诗经》二首的格式美,又能通过重章叠句与回环往复来品味音韵和谐,尤其是通过意象意蕴来感受诗人的情感,进入作者内心感受人格魅力,并将其转化成人格美来鉴赏,达到内化于心的目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个性阅读来审美和鉴赏,使得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提升,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四是就“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而言,这对学生文本理解能力的内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进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高中语文中对《诗经》的入选篇目只有两篇,学生对《诗经》的实际理解以应试所需的文化常识考试为主,导致学生对《诗经》这一经典着作的理解往往容易缺乏自我思想,需要教师意识到回归所选篇目文本自身的重要性,尤其是要与《诗经》的核心思想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选文的理解。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诗经》的其他篇目来强化学生对其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在理解经典价值的基础上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的视角,选取高中语文《诗经》二首的内容作为教学研究点,从语言艺术、人格性情和文本理解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使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2020(17).

[2]陈记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以《诗经》两首教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2020(13).

[3]张晓坤.文以载道  文以化人——试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资讯,2019(35).

作者简介:雷双凤,女,1986年生,甘肃靖远人,硕士,中一,研究方向为《诗经》的写作手法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