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凯

摘 要: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段与学段之间的不连贯性,这种不连贯性会使学生在跨越这个鸿沟时存在着很多的困难,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过程逐渐从饱含激情转变为内心的无趣,这种心理的变化体现在学生从初中数学学习中转向高中数学学习中的这一过程中,所以说做好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完美衔接,是作为高中数学老师对于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关键。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地论述,从产生原因到解决办法等各个环节进行具体说明。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中数学;衔接教学;解决办法

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兴趣是驱使他们学习的最大动力,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做好课堂上的引导,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从初中到高中的这一过程中,往往在数学的接纳程度来说,正是需要这种学习兴趣的融入进来,因为学生在初中对数学的学习中,往往会被固定的解题思路、解题步骤等等一系列的学习模式束缚住,单一直接的思考方式对于高中的数学学习中是不能接受更多的新思路的,因为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的是创新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的敏感能力。所以说,教师对于这一过程的衔接教学,应该作为高中新学期开始的主要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能更好地融入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来。

一、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主要区别

1.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在教学模式上的区别

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往往只是会学到简单的数学知识。因为对于初中生来说,较难的、较富有逻辑性的知识会使他们接受。因为数学思维意识没有在他们的头脑里面形成,在课堂上,作为数学老师,只是会讲述一些浅薄的、表面上的数学知识,使他们在头脑里面对于数学有一个大致的轮廓,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保证学生在面对中考的时候,能够应对自如。这就说明了对于初中生来说,在头脑里面掌握数学学习的轮廓,为高中数学的深层次学习做准备,是他们在初中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但是当进入到高中数学的学习中的时候,由于学生长时间保持在一种简单直接的学习思维中,往往不能很快地理解高中数学中存在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他们对这些思维方式的存在,在内心中出现困惑和无助,同时在高中数学中,往往就会存在着更加有难度的数学知识。例如,圆锥曲线、排列组合等一些新的没有接触过的知识方面,陌生感会使学生对于这些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就会对数学有放弃的心理,使得数学成绩急速下降。所以说,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在教学模式上的最主要区别就是对于数学思维的不同、思考角度的不同以及数学难度的不同。就拿《函数的应用》这节课程来说,在初中,教师会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教授,不会让每一个学生落下任何重要的知识点。就拿解二元函数方程式来说,教师就会通过在黑板上进行反复多次的演算,以让每个学生都能看懂学懂,使得学生能够理解得更加透彻,但是当换到高中的学习中来时,教师在黑板上演算函数的解析过程的次数就变得少了,学生这对于怎样解函数的步骤就会产生疑惑和不解,同时由于高中课程中的知识点较为繁杂,所以让老师进行手把手的教授就显得不切合实际了,这就是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在教学模式上的区别。

2.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在教师讲课的课堂进程上的区别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由于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较少,就会使教师在课堂上放慢讲课的进度,可以每次讲完一节课,在下一节课的课程安排上加入适当的习题课,来使学生对于课上的知识进行一个深入的扎实过程,学生可以针对于同一个知识点,做出大量类似的习题来巩固,同时教师还有时间对于习题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统一解答,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稳定性,而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往往由于在课上需要讲解的知识点过多,就会使每一节课都会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并且在每一节课上的讲述内容上都会出现新的知识点,同时由于要讲的知识点过多,往往就不会安排习题课和老师统一解答问题的课,这就会使学生对于接踵而来的新知识点有点措手不及,同时由于在课下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相关习题的练习,使得学生逐渐积累了一定量的未来得及做完的习题,旧的知识和新的知识的越压越多,让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无从下手,学习热情被一点一点地消磨下去,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就拿《立体图形》这门课来说,老师在初中进行教授的时候往往会采用两课时或者说三课时来进行讲解,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听懂课程,然而当把这门课放到高中数学教学中来的时候,往往老师可能只会通过半节课或者是一节课的讲解,就开始讲下一个知识点了,这就跟高中数学知识点过多有关。

3.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在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区别

学生在初中进行数学学习时,往往只需要在课堂上完成老师留下的课后习题,同时在习题课上认真听不懂的习题,就可以保证在考试的时候,拿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分数。但是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这种办法是不可能被采纳的,学生在完成课上所安排的内容时,要在课后进行自主的学习,通过学生自己找习题做的方式,来巩固在课上听到的知识点,同时,在繁杂的习题中,要做到能够找到适合学生自己的习题,并且通过这些习题稳定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让学生在期末的时候能够拿到令自己满意的分数,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4.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在学生思考上的区别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往往只要认真细心就能够很好地完成对数学的学习,但是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在思考过程中,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同时还要对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一系列能力有一个稳定提升,才能适应新的学习,保证对数学学习的热爱。

二、针对上述几点区别具体的解决办法

1.在教学模式上的改进

学生在刚进入高中的时候,往往还不能适应高中数学的讲课模式,对于这一问题,数学教师应该把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接受高中的学习,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关键任务,因为对于初中生来说,数学思维往往只是单一的,当他们升入高中的时候,就不能很好地去面对高中数学复杂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知识点,所以说,初中老师应该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适当地添加相对应的高中知识点,让学生能够对高中数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使得他们不会到了高中面对陌生的课程内心会产生恐慌。例如,在讲《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时候,就要在对立体图形的讲解上进行一个深层次的讲解,使学生大致了解一下立体直角坐标系以及各点的位置,让他们在脑袋里面有一个立体的思维模式,保证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高,同时简要地讲解一下向量的基本含义,使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抽象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提高,保证对学生在高中的数学学习中,能够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

2.在课堂进程上的改进

作为初中的数学老师,在制订教课内容的时候,对课文中出现的任何知识点都不要放过,保证学生都能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同时要对重点的知识点进行反复的讲解设计,保证学生学一点会一点,不会存在任何的遗漏,保证学生在高中的数学学习中,老师讲到与之相关联的知识点时,能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不会出现茫然的片段。作为初中老师,制订教课计划是教学的关键,因为完善的教课计划能够保证课堂稳定的进行,同时还能保证教学内容全面教授于学生,所以说对于初中老师在进行课堂进程上的改进时,让知识点全面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放缓课堂教学进度。

3.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改进

在老师合理地让学生做到初中与高中的稳定过渡时,学生在自己的学习方法上面也要进行改变,在双管齐下的作用下,来完成整个的过渡过程。对此,老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上面提出几点建议。例如:(1)学生在课堂上,要有做笔记的习惯,无论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什幺,都要往笔记本上进行记录,这幺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做数学习题时,当遇到自己不会的习题,就可以参考老师课上板书上所写到的相似类型的例题,通过进行模仿学习,来完成自己的问题的解答。(2)学生要保持一颗好学好问的心,在课下要多向老师进行提问,要时常问“为什幺”,使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少。就拿《一元函数》来说,学生要时常向老师提出“为什幺根据公式的运算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这个公式是怎幺推导出来的?”“对于这个问题是否还可以用别的公式进行运算?”等等一系列问题,保证内心的疑惑能够及时地得到解答。(3)让学生在课前保证预习的习惯,让他们在课上能够对老师所要讲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当老师在课上讲述的时候,能够跟得上,并且还能对重点不懂的地方进行认真听讲。学生在保证完成老师所要求的同时,还应该进行课后的自主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自主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因为这些能力的培养,单单仅凭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求学生自身进行努力。

三、对于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衔接教学的好处

在对学生的培养上,保持学生知识的连贯性十分重要,因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且还可以在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各项能力都达到自己的最高峰,这一过程就需要衔接教学,因为衔接教学在学段与学段的过渡中,能够让更多的学生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都融入新的学习氛围中去,保障一些学生不会因为对学习的突然转变,就失去了对继续学习的兴趣,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学有所成,能够在考试中获得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分数。衔接教学还可以改变学生对学习的看法与态度,对于数学教学,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

在现今教育中,把握好讲课的度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对于学生来说,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这个度的平衡,同时在初中数学教学到高中数学教学转变的过程中,这个度更要把握好。因为对于这种关键性质的过渡教学来说,往往决定了学生热爱学习的积极性的提高或减弱,对于这个度的把握就要取决于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情况和对课程设计的安排。所以说,对于现今的衔接教学来说,是一项目前教育所要面对的重大任务,把握好教学方案的制订,就是为学生未来的学习铺路,基于此观点,把衔接式教学放在初中学习的开始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学习方向,是值得被人们所重视的。

参考文献:

何明.磨刀不误砍柴工:关于苏教版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体会[J].高中数学:教与学,2012(04).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