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卫星

给这节课冠名为“欣赏与分享”,是因为我一直都认为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必然理念。而这节课中我们确实一起通过诵读的方式欣赏并分享了《荷塘月色》的美,领略了诵读的魅力。

这节课缘于全市要在高一开展一次阅读公开课,文题选定是《荷塘月色》,这篇美文,本身很多人就有不同的理解,有很多精彩的设计方案。我们想要出新,想要出彩,可谓难上加难。在教研员的指导及备课组的几次商榷下,我们决定“同题异构”,一节文本研习,一节诵读,我将活动方案命名为“沉稳与灵动”。

我主要负责诵读课,而对文本的理解是诵读的基础,全篇的情感基调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我们就从领悟作者的情感入手,于是在课前首先让学生了解朱自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资料,了解家庭及国家给作者带来的无奈,让学生知道今晚的荷塘月色是作者的“另一个世界”。这样从品味景物淡雅和淡淡情感入手,让学生诵读中欣赏,诵读中分享。我让学生自己先读,然后通过赏析再读,这就是一个欣赏的过程,能让学生结合景物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更好地把握诵读的轻重急缓,抑扬顿挫。

有这样一个活动过程:

师:经典美文常读常新,在不同人的眼中,会呈现不同的美好,很期待学生精彩的展示,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美,读完之后结合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谈谈你这幺读的理由。

生1:我很喜欢“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我给大家展示一下。

师:你说说你这幺读的理由。

生1:因为这一句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荷花妩媚动人,有的含苞待放,洁白明亮、清新淡雅,荷花就像是美丽的仙子。作者很喜爱这样的景物,所以语调要上扬一些。

生2:我也认为语调应该上扬一些,而且我觉得跟作者的情感也有关。作者来到荷塘时是带着颇不宁静的心情,而面对荷花仙子,作者的那不宁静渐渐变得宁静,有了淡淡的喜悦。不过我觉得我对这句话还有一些处理,在读“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时候,“羞涩”二字要拖长一些。

师:对,让我们觉得有一种“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的感觉。你给我们展示一下。

(生2的诵读换来了一片掌声。)

……

生N:“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幺也没有。”这句话我想展现一下(生N本来就是我们班诵读的高手,所以一开始就表现得很好)。

师:说说他想要带给我们什幺感受。

生N:我想体现一种对比,前面很热闹,后面很哀愁,所以我前面读的声音较高,节奏较快,而后面的声音比较低沉,“我”后面稍加停顿,表现自己的无奈。

师:你能不能再给我们展示一下。

师:自然之景是热闹的,但是作者却在热闹之外。我也想给同学们读一读。

这部分展示,就是在欣赏与分享,让学生自主欣赏文本的美,并通过对美的理解运用诵读的方式与大家一起分享。同时也给我一些启示,第一,学生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在上课前还是比较忐忑学生对景物的把握和对作者的情感是否准确,然而美文的力量是无穷的,美的作品人人都爱。当我们发现了其中的美,就能准确通过诵读传达,一起分享。第二,分享的前提离不开欣赏。景物的特点和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能让学生更入情入味地诵读。第三,读的方式可以多变。自读、展示读、组内读等,多种方式让他们一起分享所读到的美。

接下来是创造性朗读,这个环节是没有预设的,上课前我也不清楚学生会怎样通过合作的方式展现。然而我真的太低估了他们。2012年是我校的70年校庆,我班的一部分学生参加了校庆合唱表演,他们竟然将唱歌的方式融入到诵读当中。他们采用了轮读、复读、像回声伴奏一样的朗读方式。“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幺也没有”。仅仅这一句,就创新不断。第一组将此句读完后用复读的方式将“我什幺也没有”再次用低沉的、越来越低的声音读了一遍,产生一种叹息感,让我们深入感受作者内心的淡淡的忧愁。仍然是这句话,另一组展现时,让其中一位同学模仿蛙鸣,而这样的声音其实在淡淡的忧愁的作者耳中是带有一丝嘈杂的,可谓是锦上添花,让朱自清的宁静又回到了不宁静。

精彩仍在继续,而我也思绪万端,我真的没有想到对于这一句话,学生竟然如此地富有创造性,结合作者的情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处理,更好地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这样的分享真的不能错过。

原来朗读真的会有如此大的魅力。通过朗诵,我们分享了语言的美,直探作者内心。原来语文的诵读课如此多姿多彩,原来欣赏与分享之后的美能如此直达人心,原来语文课能如此灵动。在这堂课上,我感受到了什幺叫做诵读的魅力,什幺叫做合作的力量,什幺叫做美的延续。我们一起欣赏也分享了《荷塘月色》的意境美,一起欣赏也分享了诵读的美,更一起欣赏也分享了学生的情感美。这样的美,一直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