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花

摘    要: 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中指出苏州园林的美在于处处入画,具体表现为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在语文教学艺术中可体现为灵活化的教学设计、艺术化的情境创设、趣味化的课堂语言、深度化的文本解读。

关键词: 《苏州园林》    园林艺术    语文教学艺术

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深有体会,《苏州园林》就是他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言,带着对江南园林的憧憬,我在22岁时循着叶先生的足迹,也踏入了姑苏古城,再读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凭着一名语文教师的职业敏感,我从《苏州园林》中感受到了教学艺术之美,文中指出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即“处处入画”。语文课也应如诗如画,随处驻足,即可欣赏到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奥妙精美。文章还指出“完美的图画”具体表现为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那幺如何把这样的园林之美渗透在语文教学艺术之中呢?

一、亭台轩榭的布局——灵活化的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语文课堂就如美术画,应该追求自然之趣,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不能用固定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应该是灵活化的,既能展示教师的独特风格,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语文教学设计大概是目标确立、新课导入、整体感知、问题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和作业设计等基本环节,但不应拘泥于这种程式,善于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学生受到文学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以“新课导入”为例,可从文本内容出发,或描绘情境感染学生,或幽默设趣吸引学生,或激发思考调动学生,或闲话家常走近学生,异彩纷呈、丰富灵活的导入设计能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不仅要在教学环节设计中发挥灵活性,还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设计中。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把一些较为浅显的课文教学交给学生,让他们搜集资料,设计教学活动,制作教学课件,走上讲台上一回课,学生热情高涨,课堂上交流活跃,互动有效,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教学过程也是灵活多变的,有些意外环节无法预设,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随机应变、灵活应对。

二、假山池沼的配合——艺术化的情境创设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创设课堂情境,使学生沉浸其中,有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这样能让学生注意力持久,学习积极性会被极大调动起来。与园林假山池沼的布置一样,语文情境创设是一项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不在于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增加新奇感,而需要教师“生平多阅历,心中有丘壑”,用情感滋润学生心灵,再因地制宜,即根据文章意境设定情境氛围和方式方法,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我在教梁实秋的《鸟》时,先用《森林狂想曲》的流水雀鸟之声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再读文中几幅鸟的图景,学生便自然进入情境,对文章的旨趣就心领神会了。再如教学《荷花淀》时,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表演,使学生进入情境,把握人物心理,感受到人性美。

三、花草树木的映衬——趣味化的课堂语言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花树的高低错落正对应着课堂语言的魅力,中学生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度过,枯燥单调的教学语言会让学生昏昏欲睡,因此教师要增强教学语言的趣味性,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熏染学生,使其产生乐学的情绪。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宜的语调、节奏,做到疏密有致、快慢自如、抑扬顿挫、音调和谐,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听起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课堂语言的趣味性还要求教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制造轻松,化解沉闷,“把课上的情趣横溢”紧密联系课文内容;要将活泼的口语与优美的书面语结合起来,文采飞扬又深入浅出,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又不感到晦涩。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只有发挥好教学语言的魅力,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才能在语言与文学的园林中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

四、近景远景的层次——深度化的文本解读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深、高、雅、趣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水平,具有较高文本解读能力的教师会游刃有余地启发学生,将学生带入智慧的殿堂。园林景致的层次是由花墙和廊子形成的,那幺教师如何抓住教材中的“花墙”和“廊子”呢?一是揣摩品味细节,静心琢磨文本中的细微之处,用独特的眼光审视解读,从而找到解读文本的突破口。如解读《祝福》时,如果注意到祥林嫂每月工钱五百文,一盘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还“价廉物美”,一条门槛要十二个鹰洋,就能体会出地主阶级和封建神权对底层人物的压迫这一主题了。二是与文本真正对话,勇于抛开教参资料,用崭新的读者视角触摸文本,用心灵和文本对话,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之进行思维碰撞。如解读何其芳的《预言》时,可以凭借想象的翅膀到达那古老蓊郁的森林,感受“神”的无语来去,文本中朦胧梦幻的诗境、细腻的心理变化就浮现在我们眼前了。解读文本的能力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花样再多的教学方法也只是隔靴搔痒,无法完成文本与学生间心灵桥梁的搭建。

苏州的园林文化滋养了一代文化大师叶圣陶先生,“咫尺之内造乾坤”,园林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筑的布局、花树的映衬、景致的层次乃至于角落里不经意的点缀,无一不暗合着语文课堂教学这门艺术,教师若能受此启发,灵活设计教学环节、使用趣味化语言、创设艺术性情境、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就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