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为例,学生自主学习“水体的构成”,“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合作探究“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分析拓展,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关键词:水循环;综合思维;培养

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组成。综合思维指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这就决定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认识需要从地理要素综合、空间和时间综合等多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通过一系列的过程,学生最终养成优秀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下面,笔者以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课为例谈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一、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习惯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的行为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思考、归纳、总结能力,从而养成综合思维习惯。

(一) 自主学习一:“水体的构成”

教师导入新课:唐代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奔流到海后就真的不复回了吗?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共同探讨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4页内容,完成自主学习一。

自主学习一

1. 水从形态看,分为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三种类型。其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2. 水从空间看,分为陆地水、大气水和海洋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3. 陆地水

①组成:湖泊水、河流水、沼泽水、土壤水、生物水、地下水和冰川水等。陆地水水量只占全球水储量的3.47%,但作用巨大。

②分类:淡水和咸水。

③在地球的淡水中,冰川是主体,但其不便于人类直接利用。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二) 自主学习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它是由众多地理要素组成的,其中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认识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时,不能仅限于研究其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综合地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各要素的空间组合,以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材第55页图3.3“水循环示意图”直观描述了多种自然地理要素。水是其中的主导要素,此外还有生物、岩石、土壤、地形、大气等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身影”。要素之间并非彼此孤立,而是通过各个环节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教师引导:我们回到本节课开头的问题,黄河之水奔流到海后就真的不复回了吗?带着这一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5-56页内容,完成自主学习二。

自主学习二

1. 水循环的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 水循环的过程

3. 水循环的意义

(1)促进水体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3)塑造地表形态;

(4)联系四大圈层,影响全球的地理环境。

二、 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质量

合作探究就是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合作探究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通过问题创设,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与人合作的能力,从而增强综合思维的难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质量。

(一) 合作探究一: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教师引导: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独立存在的吗?它们之间有相互联系吗?俗语“井水不犯河水”正确吗?请同学们写出冰川水、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二) 合作探究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中人文地理要素包括资源、交通、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科技等。对一个地区的人类活动进行评价时,也需要综合研究各人文地理要素,从而更全面、准确地做出解释和评价。正是基于人文地理要素,设置了合作探究二。请同学分别写出以下人类活动: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滥伐森林、围湖造田和柏油马路对水循环的影响(具体到环节)。

三、 分析拓展,锤炼学生综合思维品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都要充分发挥。其中教师主导作用是关键。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能忽视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分析拓展,锻炼学生综合思维技巧,提高学生综合思维品质。

(一) 分析拓展一:河流的五种补给方式(本节课重点分析以下三种)

1. 雨水补给

教师分析拓展:河流的径流量与降雨量关系密切,当降雨量大时,河流径流量大,水位高,形成丰水期(汛期)。当降雨量小时,河流径流量小,水位低,形成枯水期。那幺降雨量由什幺因素决定?通过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的学习,学生能回答出降雨量由当地气候决定。江苏常州是什幺气候类型?什幺季节河流是汛期?大部分同学能回答出常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是河流的汛期。教师继续追问,是不是所有的河流都是夏汛呢?有的同学马上能想到地中海气候为“冬雨型”气候,冬季为汛期。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全面思考分析问题,挖掘学生综合思维深度。

2. 河流与湖泊相互补给

教师分析拓展:通过分析河流与湖泊的水位关系,得出两者的相互补给关系。洪水期,河流水位高,河流水补给湖泊水。枯水期,湖泊水水位高,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湖泊对河流起着调节作用,那幺如何调节的呢?

3. 地下水补给

教师分析拓展:丰水期河流水位较高,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河流水位较低,地下水补给河流水。地下水补给量稳定可靠,一般情况下可以相互补给。那有没有特殊情况呢?黄河地上河段,河床高出地平面7米以上,河流水常年补给地下水。

(二) 分析拓展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由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相互作用有关,我们需要将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联系在一起,综合考虑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评价区域现有的人地关系,为可持续发展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为了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锤炼学生综合思维品质,形成科学人地观,在这部分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正面的、负面的),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例如,修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时间分配;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植树造林使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强,减少地表径流,下渗增大,使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再比如,滥伐森林减少了植物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降水量减少。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下降,故降雨时地表径流增大,下渗量减少,易发生洪涝灾害;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河流、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下降,湖泊防洪抗旱能力下降;城市路面硬化(比如柏油马路)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量,减少地下径流,易造成城市内涝。

四、 总结

综合思维是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同时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需要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分析拓展等方法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质量,锤炼学生综合思维品质,最终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综合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花,陈荣.如何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17(5):35-36.

[2]王民,张元元,蔚东英,韩琦.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标准研究(连载二)“综合思维”水平划分标准与案例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17(7):28-31.

[3]王媛媛.基于综合思维养成的地理图像教学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17(6):30-32.

作者简介:张元宵,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