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邹志华(特级教师)

笔者与《教学考试》高考语文杂志结识已有数年了,从偶尔阅读杂志上的文章,到多次参与“优师计划”;从几篇拙作在杂志上发表,到自费订阅全年期刊,可谓是“相识—相知—相亲—相爱—相伴—相长”。

刚进入新年,笔者就收到了《教学考试》高考语文1期杂志。这几年笔者多次参与《教学考试》杂志社发起的“优师计划”,在杂志社的指导下进行了模拟试题的命制、审题等工作,对高考模拟试题命制的兴趣被大大地激发。笔者打开杂志目录便迫不及待地查找了试题命制方面的文章进行阅读,在拜读了吴神兵老师的文章《整体考虑,琢磨关节,引导思考——一道材料作文题的命制体会》(以下简称《整》)之后,获益匪浅,也产生了不少思考。

一、命题意图

《整》中提到“作文命题的立意不仅要符合教育目标,也应符合时代要求,不能回避生活,更不能回避主旋律。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贴近时代,发现并思考生活和时代的美好。”笔者认为,这正是体现了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命制的“立德树人”“时代特征”两大要求。

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先生指出,作文试题格外强调重视其教育功能,实现试题的育人使命,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作文试题凸显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的姜纲先生也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就是要通过考试内容的改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体系设计、标准建设、命题实践、成绩报告的高考全流程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为例:2019年全国卷Ⅰ要求学生围绕“热爱劳动”这一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引导学生热爱劳动;2019年全国卷Ⅱ要求学生围绕“救国”“建国”“强国”等关键时间节点写应用文,培养家国情怀;2019年全国卷Ⅲ则是毕业前师生的最后一课,倡导学生尊师重教,引导学生品格修行。

高考作文试题立足于时代特征,着力于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团结奋进、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精神有机地融入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说道:“这些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是新时代奋斗者挥洒汗水拼出来的……这个时候,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以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还在辛勤工作,我们要感谢这些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的确,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国人民热爱劳动的精神密不可分。在未来,强国复兴更需要发扬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2019年全国卷Ⅰ作文是以“劳动”为话题的材料作文,旨在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国家的发展,引领学生做新时代努力前行的新青年。

《整》中展示的“原题呈现”立足于引导考查学生对“文化自信”的深入认识,这个命题意图与2018年全国卷Ⅰ的作文试题是一致的。但二者不同的是,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试题“世纪宝宝中国梦”,精选了7个年份,既集中展示中国新世纪的标志事件和新时代的重大规划,又精准对接这一代学生成长史的重要时刻。作文试题材料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感,引导学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不断增强自己和同代人的荣誉感、责任感,更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与民族、与新时代的深刻关联,更切实感受“四个自信”,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和激情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也就是说,作文材料将“国”与“我”(世纪宝宝)有机地联系起来,从“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的任务设置来看,“国”“我”“他”(2035年18岁的青年)本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整》的“原题呈现”部分写道:“三则材料从古代到现代,好似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连绵不断地展示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是,作文试题并没有明显地提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我”(新时代的青年)有何联系。

二、材料萃取

《整》在“素材的选择与加工”中谈到:“在将这些材料加工成符合要求的简短材料时,必须坚持一个原则——精练。精练不仅意味着简短,更意味着内容要点充足,便于学生充分挖掘,使水平层次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挥。多则材料更要求每则材料各有侧重,而又可以形成一个整体。”鉴于此,笔者认为原题对材料二的萃取应该补充相关材料,如补充“代表我国古代数学智慧典范的‘珠心算’,曾流传至中东、东亚及东南亚等地,影响了世界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来告知学生“珠心算”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对世界的巨大影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体会文化自信。

《整》在“两点心得体会”部分又谈到处理素材可以从“用联系的观点来评估该现象的地位”“用批判的态度来评估该现象的价值”“充分结合时代主旋律,发现现象与时代主旋律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入手。按照这些标准,原题中的三则材料都体现了从“用联系的观点来评估该现象的地位”的角度来选取:材料一中,数千年前的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材料二中,历史久远的珠心算举行世界级比赛;材料三中,在广阔宇宙运行的航天器以及体现丰富传统文化的名字等,均体现了“将事物放在足够大的空间和足够长的时间范围内去认识”。三则材料多为当代材料,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彰显了“文化自信”,体现了“充分结合时代主旋律,发现现象与时代主旋律的关系”。但是“用批判的态度来评估该现象的价值”在三则材料中则没有体现。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题中的材料既概述了我国重大的建设成就,又有如“汶川大地震”等巨大的挑战,相对而言,显得更加丰富,更利于学生的思辨。

笔者认为,从审题立意的角度来看,多则材料的审题应该遵循求同存异和揭示联系的原则。《整》中作文命题的三则材料体现的共性是中华文明的骄傲与自信,联系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这点《整》在“学生写作的立意可以有三个基本层次”中有所体现,笔者很赞同文章的观点。但是《整》中没有提到三则材料的不同之处,如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或贡献,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科技的完美融合等,或者说命题者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三则材料的共性,而忽略其个性,在萃取材料中没有有意识地从反面入手,使得作文材料在引导、考查学生思辨分析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显效:血肿清除,生活独立,无残疾;有效:症状好转,血肿基本清除,生活需部分依赖他人;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手术效果为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2]。

三、任务设置

《整》中“原题呈现”部分在材料之后设置了“联想”“思考”与“任务指令”,意为“联想让学生发散,思考让学生深入,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广泛地联想起我国灿烂的文明,产生自豪感,更能让学生深入思考灿烂文明背后的意义、责任和担当”,这个命题的初衷是契合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特点的。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指出:“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任务驱动型作文给学生明确的任务指令,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明确的要求来写作,增强了写作的针对性和对象感,突出写作的目的性。任务型作文要求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比较的内容、比较的点,均来自材料。学生必须找到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必须有足够的事实支撑自己的观点,并做出入情入理的分析论证。它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有效地规避了套作和宿构,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真实的写作能力。

笔者认为《整》中的作文试题的任务指令设置得不够清晰,有些宽泛。由“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是非常宽泛的,《整》中对学生写作的立意三个基本层次的预判,是很难涵盖学生由以上材料触发的联想和思考的。笔者读到材料三时脑海里浮现了一个短语——“当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浪漫结合”。因此,笔者建议在要求中加上“全面理解材料”的任务设置,意在引导学生对多则材料的共性的联想和思考。如果体现情境下的特定的身份、目的交际写作的任务的设置恰当添加的话,就更加完美了。

高中学生是即将成年或刚刚成年的青年,命题者显然洞悉了这一点。无论是创设具有时代性的具体情境,还是设置交际性的写作任务,都体现了奏响时代主旋律,渗透核心价值下的引导青年学生认同青年身份,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如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试题,作文材料情境是来华留学生关注的中国关键词,写作任务是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2018年全国卷Ⅰ,材料情境是世纪宝宝与中国共成长、共圆梦,写作任务是给2035年18岁青年的一封信;2019年全国卷Ⅰ,材料情境是部分同学对劳动的认识偏差和错误态度,写作任务是给复兴中学同学的演讲倡议。

笔者认为,立德树人、任务驱动、时代特征、情境写作、青年视角是近年来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的几大特征。基于此,笔者参照近年全国卷作文试题中的“任务型作文”特征,把吴老师大作中的作文试题试做修改如下。

四、试做修改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

代表我国古代数学智慧典范的珠心算,曾流传至中东、东亚及东南亚等地,影响了世界科技与经济的发展。2018年9月,四年一度的心算小博士国际争霸赛在北京进行了总决赛,一千余名来自全球18个国家的代表队的选手和来自国内各省的代表队同台竞技珠心算,展现了高超的计算能力,令现场观众叹为观止。

材料二:

我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有趣的是,我国的航天器取名非常富有传统色彩。例如:月球探测器叫“嫦娥”,月球巡视探测器叫“玉兔”,航天站叫“天宫”,量子实验卫星叫“墨子”,全球定位卫星系统叫“北斗”,全球低轨卫星系统叫“鸿雁”,暗物质探测器叫“悟空”。

材料三:

近年来,平安夜、圣诞节等带有浓郁宗教色彩,有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和异域风情的西方节日,在一些机构和个人的极力推介和商家的推波助澜下,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西方节日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反而日渐式微,关注的人越来越少。文化学者胡野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传统节日遇冷,洋节受热捧,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材料中提到的文化自信的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给你的母校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弟、学妹们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注1]扫描上方二维码,可获取本文提到的文章《整体考虑,琢磨关节,引导思考——一道材料作文题的命制体会》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