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张宗立

把握行为动词要求 增强复习备考实效性

重庆 张宗立

《考试大纲》是联系《课程标准》、教材和高考的纽带,是复习考试的依据,起着“法”的作用,具有教学导向、指导备考的功能。在其“考核目标与要求”部分对考生明确提出了四项三层十二条能力,且在《考试大纲的说明》中对每条能力均引用了一道高考真题为例加以分析、论证、说明。但其对能力要求中的“获取”“解读”“理解”等20个多个行为动词的要求只字未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甚至降低了对广大高三师生的复习备考针对性。对此,笔者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对《考试大纲》所列的行为动词进行阐释,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指导效果。现按行为动词在《考试大纲》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简要总结如下:

1.“获取”:发现和收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是解答历史试题、提高得分率、增强针对性的基础。

2.“解读”:阅读解释、分析、研究、理解、体会。准确解读信息是准确认识、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实质的前提。

3.“理解”:领会并能做简单的解释。考生能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合理建构自我认知,把握信息蕴含的意义。历史学习中的理解是一种间接理解,常常需要经过复杂的思维过程,要求把握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即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物能够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真正理解命题者的意图。

4.“整理”:使之有条理有秩序,是对内容零散、层次不清的已有作品或材料进行条理化、系统化的加工。

5.“调动”“运用”:“调动”即调集动员。“运用”即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考试大纲》中“运用”主要强调采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来论证历史问题。调动与运用知识就是面对试题时,考生能迅速调动所学的知识和所获得的信息,并整合有用信息解答问题,其实质是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它是能力测试中的主体内容,它直接决定着考生考试的水平。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历史数据、历史概念、历史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历史原理与规律,也可用来指导解决现实问题。

6.“辨别”: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辨”主要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至少两个相似或似是而非的历史事物进行甑辨,从而得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别”主要是区分,能够看出题目中的历史事物和解释,与已有的知识之间有何联系;辨别是指对事物进行客观、本质的分辨,并作出不同反应的过程。主要包括对试题呈现的材料是属于“客观史实”还是属于“主观认识”以及材料的真伪或可信度的辨别两类。

7.“分析”: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找出其组成的各个因素,个别特性,进行剖析、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地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

8.“说明”“证明”:“说明”主要是解释清楚、讲明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说明”的角度很多,或者对历史现象本身进行说明(在试题的设问上常用“表明了”来表述),如过程、特点、特征、结果等;或者对与这一历史现象相关的历史内容进行说明(在试题的设问常用“反映了”来表述),如它产生的原因、所具有的作用、意义、影响等。“证明”是根据确实的材料判明某些历史现象的真实性、可靠性。对历史现象进行“证明”的角度可以是证明历史现象的存在,证明历史现象是普遍的或特殊的,是长期的或是短期的。

9.“描述”“阐释”:“描述”指描写叙述基本的史实,后面往往跟指出,概括等限定语;“阐释”指的是阐述、解释的意思,后面往往跟特征、观点、态度、规律等限定语。描述和阐释事物属于考生学习的技能,要求考生针对题意按照历史的思维方式以及历史的基本要素进行准确描述,侧重考查考生能否用科学的史观认识与评价历史事物等。描述和阐释事物通过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0.“叙述”:叙述,原意为写出或说出事情的前后经过。就历史学科而言,叙述就是根据题意按照历史要素,使用历史专业术语把历史事物表达完整。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依据历史事件构成的基本要素(什幺时间、什幺地点、什幺人、为什幺、做了什幺事、有什幺影响)将历史事件的前后经过准确表述出来,强调历史的本来过程面貌。

11.“解释”:原意是分析阐明,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即它在于说明某事物或事物是这样子的原因。

12.“认识”:原意为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通实践了解、掌握客观事物。认识是主体收集客体知识的主动行为,是认识意识的表现形式。历史认识是历史事物或现象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它一般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13.“论证”“探讨”:论证,就是用一个或一些已知为真的判断确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任何一个论证都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探讨就是探索、讨论,把原因挖掘出来。论证和探讨问题是针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两种类型,考查考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基本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法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14.“使用”:主要强调采用批判、借鉴、引用方式来评论历史观点。

15.“评论”:针对于事物进行主观或客观地自我印象阐述,评述或议论,也就是在一定史学理论的指导下,选用适当的方法,调用相关的史实对某一具体的历史观点进行评述。

16.“提出”:辞书中特指用来提示词义由来、功能等的动词。历史学科的“提出”是指在相关理论或史观的引领下,依据历史材料、历史史实、历史现象,经过较为严谨的逻辑论证最终从新角度得出新立意、新观点。

多年的探究让笔者深深体会到:在高考复习备考中只要时时处处注意理解、熟悉《考试大纲》所列的“获取”“解读”“理解”等20个行为动词之要求,再经过实战演练、总结反思,学生便能从肤浅到深刻、由低级到高级日臻成熟地掌握其精髓,复习备考的实效性就会大大增强。

(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