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林起汛

妙用表格 高效复习

福建 林起汛

高考复习中充分挖掘内涵以及围绕主题有机的按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点进行纵向或横向地串联,实现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对历史知识形成深度和广度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历史复习备考的效率。

一、核心知识整合

核心知识是历史高考命题考查的主要内容,对核心知识的整合,通常采用表格或构架图。如明朝内阁的设立及演变的整合:

时期 名称 职权 特点明太祖时期 设立殿阁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问协理章奏 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时期 设立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署官明宣宗以后 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首辅权压群臣,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通过这样的整合,学生全面清楚地掌握内阁的职权和特点的演变,并通过拓展探讨,可知道其演变反映了明朝专制统治的加强,政治制度的逐步成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二、专题知识整合

新课程历史教材是按“专题形式”编写教材内容,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材共有25个教学专题,每一个专题都是围绕某个文明的某个主题来编写,体现文明的纵向发展历程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如《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一课复习,可把知识整合为:

主题 阶级 政治派别及主张 特点抵抗派: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学习西方处于“器物”阶段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经济、军事、教育近代化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地主阶级维新派:改良;君主立宪制学习西方处于“制度”阶段革命派:革命;民主共和制资产阶级激进派:民主、科学学习西方处于“思想文化”阶段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传入毛泽东思想形成

通过这样整合,学生可以清楚地掌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发展历程,从而理解伴随着西方入侵、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各阶级不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历经“器物→制度→文化”阶段不断深入,经历了走“英国人的路→美国人的路→俄国人的路→自己的路”的过程,体现出探索阶级的广泛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特点,培养了学生归纳、比较、联系的能力。

三、模块知识整合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是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大模块进行编写,每个模块反映了人类历史文明的纵深发展,对模块知识的整合,有利于对模块知识形成系统理解。

____中国_______________西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儒学创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起源:智者运动;以自然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___确立正统宋明理学继承与变异_____器物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向西方学习)思想领域思想领域复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强调人性制度文化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启蒙运动;强调人权__邓小平理论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中外精神文明四大发明 古代中国科技成果物理学两弹一星现代中国科技近代以来世界科技的发展科技领域科技领域文学书法 美术艺术 影视生物学载人航天科学技术两次工业革命杂交水稻文学古代中国文艺19世纪以来世界文艺文艺领域文艺领域

通过这样对模块知识的整合,让学生自主构建模块的网络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从“点、线、面”等方面把握本模块历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准确记忆本模块的主干知识和历史发展线索,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四、通史知识整合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以专题模式来编写,学生对历史内容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因而在教学中要以通史的模式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如在复习《近代中国通史》可用文明史观对知识整合如下:

主题 名称 概况概况政治文明列强侵华 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抗争 旧民主主义革命(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经济文明经济结构 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中国近代文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产生、初步发展、黄金时代、曲折发展_______地主阶级 __抵抗派(开眼看世界)、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资产阶级 维新派(维新变法思想)、革命派(三民主义)、激进派(民主、科学思想)精神文明_______无产阶级 __马克思主义传入、毛泽东思想形成

通过这样的通史知识整合,把同一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让学生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纳入到历史发展的整体中来,构建起历史的网络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对这一时期整体阶段特征的把握,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能力。

五、中外知识整合

在高考历史中,注重对学生中外知识联系的考查,试题要求学生具有较为开阔的眼光,较强的联系能力,因而要加强中外知识整合。在专题复习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可整合为如下表格:

时期 发展概况 发展原因 相关世界史知识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企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商品输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甲午战争以后 初步发展 自然经济加快解体;列强资本输出;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民国初期 短暂春天 欧洲侵略的放松;辛亥革命的影响;民国政府的措施;反帝爱国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民国政府前期 较快发展 国家基本统一;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 经济大危机;苏联工业化建设民国政府后期 日益萎缩 战争;官僚资本压迫;美日侵略 二战;美国全球霸权新中国成立以后 获得新生 合理调整;社会主义改造 —

通过这样的整合,帮助学生打通中外历史知识,融会贯通各知识点,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大田一中)

历史名人

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摘自网络,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