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笔者有幸参加了《教学考试》杂志社组织的几次审题工作。经过与同行们的交流与合作,不论是在知识能力上,还是在自我意识提高上,笔者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感谢杂志社为教师们提供的平台。在审题时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设置选择题的选项时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造成原创题的质量不高。尤其是针对新材料和新情景的原创选择题,更应该精心设置四个选项,使原创试题的质量与高考试题相接近,这样才能考查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真实水平。

那幺教师在设置选择题的选项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简要谈谈看法,以期对原创选择题的命制有所帮助。

一、从选项形式的设置上看,命题者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1.选项的设置以组合型出现

例1.(2017·北京卷·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 A )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分析】例1选项的形式只存在于单独命题的省市地区(如本题为北京卷试题),但在全国卷中已经不再出现,这种组合型的选项在考点的设置上较分散,针对性不强,达不到很好的考查效果。目前全国卷的选择题一般由“材料、设问和选项”三部分组成,其中设问为肯定句式,且与选项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呈现。因此命制全国卷的教师在命题时不要采用组合型的选项形式。

2.选项的设置对仗不工整

以例1选项(有改动)为例:

A.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B.本区域农业发展状况

C.汉代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发展的情况

D.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以上四个选项字数不统一,设置不够规范,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思考,容易误导学生选择字数最多或最少的选项。高考选择题一般采取四个选项整齐划一或两两相对的形式。

如:

A.秦汉时期郡县设置状况

B.本区域农业的发展状况

C.汉代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D.大运河对本区域的影响

或:

A.秦汉时期郡县设置状况

B.本区域农业的发展状况

C.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D.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3.选项设置的字数过多

例2.(2017·湖南名校卷·40)某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出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以下关于这些办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

A.是在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根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8个字)

B.造就了20世纪50 — 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使资本主义经济永盛不衰(40个字)

C.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概念,与罗斯福的新政措施相一致(27个字)

D.意味着政府必须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成为“看得见的手”(26个字)

【分析】例2选项设置的字数过多,四个选项均超过25个字,最多的B选项达40个字。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负担,而且有玩“文字游戏”之嫌。高考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在字数上一般控制在20字以内,题干的字数也一般控制在120字以内,以便为学生答题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这点是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应该注意的。

二、从选项内容的设置上看,命题者要避免以下几种情形

1.选项设置的独立性不强,在内容上重复或相互排斥

例3.(原创题)叶向高曾经在万历、天启年间两度出任内阁首辅,他曾在《纶扉奏稿》中提到:“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执掌,终以贾祸。”该言论主要反映了 ( C )

A.内阁首辅并非宰相,无权可言

B.内阁首辅欺上瞒下,位高权重,

C.内阁作为内侍机构,权力受限

D.内阁首辅怙宠行私,权倾朝野

【分析】例3中B和D两个选项从内容上看,“位高权重”与“权倾朝野”的含义十分接近,都体现了内阁首辅的权高势大,根据历史选择题答案唯一性的特点,学生很容易排除B和D;同样,A与B(或D)两个选项从内容上看,“无权可言”与“位高权重(权倾朝野)”的含义又相互排斥,这样两个选项在内容上相互提示,降低了试题的难度。高考选择题在选项内容的设置上是非常严谨的,尽管会出现“似是而非”的选项,但不会出现选项内容上的重复或相互排斥。因此命题者在命题时要避免这两种情况发生。

2.选项设置的干扰性不强,在内容上与题干没有联系

例4.(原创题)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光绪十年(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为11.3886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 ( B )

A.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D.国内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

【分析】例4中A和D两个选项的干扰性不强,题干的主旨是考查经济方面的因素,而A和D两个选项分别从军事和政治角度进行解读,是伪选项,考查不出学生对材料本身的理解,学生极易排除。高考选择题的选项设置一般由相关、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识组成,选项与题干材料间有较强的逻辑关系,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因此命题者在命题时要避免设置干扰性不强的选项。

3.选项设置的正确性不够,在内容上因自身错误而被排除

例5.(2017·山东淄博卷·17)“公元1500年前后,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这段话表明 ( B )

A.人口迁移都是被迫的

B.各地联系正逐步加强

C.隔绝状态完全被打破

D.逐渐走向政治一体化

【分析】例5中,A和C两个选项中“都”“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这种因自身错误而被排除的选项设置是不可取的,其知识的含量太低,考查不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高考选择题不会出现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选项。因此要求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不要轻易使用如:全、都、最、完全、一概等程度副词。

三、命题者应参考高考真题选项设置

原创选择题的选项设置要科学合理,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需要细心揣摩,精心设置。怎样的选项设置才算合理呢?下面笔者以一道高考题为例进行说明。

例6.(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35)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位着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赞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D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分析】例6中四个选项的设置都与题干材料密切相关:

A选项是围绕题干中“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和“美国政府机构支持”两处材料进行设置的。这样设置干扰了学生的答题思路,当学生看到A项“黑人选民”时,很容易将“黑人演唱家”与“黑人选民”,“美国政府机构”与“美国民主政治”联系起来,从而作答错误。

B选项是根据题干中“巡演”和“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两处材料进行设置的。这样设置“迷惑性”很大。“巡演”本身体现了美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同时通过“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学生易推断出:非洲人知道了美国的经济实力。但这只是美国政府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目的之一,而不是主要目的。学生错选的主要原因是“以偏概全”。

C选项是依据题干中的空间信息“非洲等地”进行设置的,考查学生的时空史观。学生容易将“非洲——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相关联,从而作答错误。

D选项是基于题干时间“20世纪50年代”和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这位黑人演唱家赴非洲等地巡演的信息进行设置的,通过时间可知,此时美苏正处于“冷战”时期,再结合材料可知,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非洲等地的人们看到美国的先进和强大,进而实现美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从而与苏联争夺非洲等中间地带。

可见,本题四个选项的设置都非常合理,每个选项都从不同角度对题干材料进行了解读和深化认识。题干材料的每一句话都被最大化利用,进而成功地“迷惑”了学生。这样的选项设置才能考查出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运用的精准度,才能考查出学生“去伪存真”的能力,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