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芮开亮

高三的历史复习漫长而艰辛,一线教师与其埋头于茫茫题海,不如研究当前高考命题导向,找准命题规律和趋向,便可实施有效的备考策略,从而提升备考效率,增强复习效果。

一、立足核心素养,把握备考方向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每年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它透视出国家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高考改革导向。2019 年《考试大纲》中特别增加了“考查学生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表述,充分说明当前高考历史命题紧密围绕核心素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宗旨。2019 年全国卷历史试题充分体现出考查学生多方面人文素养的特点,并将审美能力与修养纳入考查范围,诸如劳动育人理念、体育健康意识等。

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历史解释与其他核心素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解释首先要依据特定的时空背景,同时要遵循唯物史观的指导,还要以史料实证为基础,最后落脚于培养正确的观念,因此,历史解释在核心素养中具有特殊的纽带作用。

基于历史解释在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地位,教师需要进一步厘清其层次及内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将历史解释划分为四种不同层次,即复述已知的解释、分析已知的解释、评析不同的解释、做出自己的解释。高考命题人会根据不同水平、层次命制不同难度系数的试题,因此,教师在一轮复习中要结合学情,根据不同水平、层次、素养设计教学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教学培养策略,做到有的放矢,高效备考。

二、研析高考真题,探寻命题规律

高考的命题导向是怎样真正落实的呢?高考历史又从哪些角度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呢?要厘清这些问题,教师必须要研析高考真题,探寻命题规律。笔者以历史解释为例做了如下探究:

(一)细化解释类型,考查创新思维

以历史解释为例,高考的考查路径呈现出细致性和多元性特征,主要有:①描述性解释,即历史事实是什幺;②发生性解释,即历史如何发生变化;③定义性解释,即厘清历史概念;④结构性解释,即探求和分析地位、意义和影响;⑤因果性解释,即说明现象、原因。高考通过对不同解释的考查来测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如:

例1.(2019·全国卷Ⅰ·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 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本题考查的角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主流思想的变化,从历史解释角度看,考查了发生性解释、结构性解释,即描述了1915—1918 年和1919—1922 年间《新青年》中“科学”与“民主”等词汇出现次数的变化,“民主”出现的频率明显少于“科学”和“革命”,让学生探求和分析这种发生性变化所体现的本质及影响。受十月革命及五四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引起当时进步人士的广泛关注,故1919—1922 年间,“革命”等词汇明显增多,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了转变。

高三教师在一轮复习时,要紧扣主干知识点,如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主义的演变等,帮助学生厘清概念,细化发展脉络,注重比较联系,把握历史事件间的因果联系及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在建构知识体系过程中,学会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历史解释,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立足核心素养,考查整体思维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所具有的独特的学科核心素养”,客观地说,这一能力是其他所有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诸多历史要素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必然要求。因而,历史解释要求学生能运用整体思维,整合历史的“碎片”,融合历史的“棱角”,全面地解释和分析。高考试题需要学生立足核心素养,调动和运用多方面知识和能力,从整体上做出适切得当的历史解释,如:

例2.(2019·全国卷Ⅲ·35)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 倍。1981 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如果学生对近现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演变线索理解不透彻,便很容易选错。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历经了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再到后凯恩斯主义的发展演变过程,从20 世纪50 年代到70 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发展也呈现出“黄金时代”的景象,但20 世纪70 年代初的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迅速蔓延,迫使资本主义各国调整经济政策。法国总统密特朗上台后继续推行国有化等体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必然给法国“火上浇油”,加剧经济恶化。

高三一轮复习备考中,不仅要让学生精准理解每个知识点,还要让学生明确不同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点背后的历史时代跃然于心、熟练构建。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考试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围绕某一核心知识点编写思维导图,学会从整体上看待某一历史事实或人物的发展变化,从而得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和分析。

(三)依托历史理解,强化问题意识

学会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阶梯,也是学生是否掌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也是历史理解的成果。“历史理解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历史意识不断更新的过程”,在历史理解中获得历史解释,在历史解释中积淀历史理解,从而使历史理解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考试大纲》在命题依据方面提出“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这些都突出问题意识的价值导向。

问题意识是历史解释的起点和源头,也是师生互动的桥梁,高三备考中要延展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以问题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高考试题的命制已经远远高于教材,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教师要能充分整合不同版本的教材,抓住教材中潜藏的新问题,如2019 年全国卷Ⅰ第33 题,考查西方殖民者在拉美地区的早期殖民扩张对其发展的不利影响,即拉美的大地产制,人教版教材虽然对此论述较少,但岳麓版教材却明确提出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建立农业大庄园,建立单一作物的种植园经济,移植了其原有的生产方式。

三、优化备考策略,提升复习效率

学生在历史解释方面的短板主要是阅读障碍、思维短板、理论欠缺、方法不熟、知识不足,怎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一)整合知识,奠定基础

纵观2019 年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从选择题到非选择题的问题设计,都能体现出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教材是高考复习的重要依托,教师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研究教材的内容和观点,整合教材资源,拓展教材外延,从而奠定学生历史解释的知识基础。高考试题一般常用三种考查层次:

1.肯定型

赞同教材基本结论,这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以新的材料和新的情境予以补充说明。

2.偏侼型

教材基本认识存在不足,这需要教师以新的材料和情境予以延伸拓展,如对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在相持阶段所起的作用可补充相关史实予以说明。

3.否定型

不赞同教材基本结论,这需要教师以新的材料和情境予以反证,如察举制虽然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但客观上固化了社会阶层,可补充门阀士族的相关史料进行反证。2019 年全国卷Ⅰ第42 题,节选了钱穆《国史大纲》中引言部分内容,要求评析材料的观点。对此题的解答,一是结合材料第三条,从肯定方面评析,即我们认识历史不能认为我们已经站在历史最高定点上,不能盲目自负,也不应该随意否定,应该在理性精神前提下合理认知;二是结合材料第二条,从否定方面加以评析,即对本国历史要抱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违背了历史学科的本质和特征,因为历史研究应该在理性精神下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不能掺杂民族情感因素,应在客观史实基础上进行理性认识;三是可以结合材料从整体上评析,钱穆先生希望国人对本国历史不仅应有一定的了解,还要具有一定民族情感,具有民族文化自信心,不能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之中,并认为只有国民都能正视中国过去的成就,具备对过往历史的尊重和情感,中国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精选史料,完善认知

培养史证意识的最好路径就是用好教材,特别是用好教材的失误和片面之处,这需要教师善于运用史料。但历史史料浩如烟海,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研究高考、把握学术研究动态,从中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史料,运用到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做到有趣味、有温度、有依据、有逻辑,从而促进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提升。如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导者克伦威尔的评价可选用以下史料:

材料一一个“勇敢的坏人,既有那幺多受到咒骂、应入地狱的罪恶,又有些引起若干人长期怀念的美德。”

——查尔斯·弗思《克伦威尔传》

材料二在我们的时代,有许多人怀着巨大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纳萨尔尼·克鲁奇《克伦威尔的历史》

材料三如果说在危急的关头,克伦威尔的宝剑曾拯救了议会事业的话,那幺毕竟他在历史面前是一个以独裁和军事统治者的面貌而出现的,他作为士兵和政治活动家的全部品质,却是和英国人民的天性永不协调的。

——丘吉尔《英国民族的历史》

这些史料是站在不同角度对克伦威尔进行的评价,既有肯定角度也有否定角度,还有全面辩证分析,能让学生从多方面评价克伦威尔,有怎样的角度和立场就有怎样的历史解释。

(三)巧设问题,优化思维

无问题就无解释,近年的开放试题强调对学生问题意识的考查,除专题教学、主题探讨外,教师可以按照问题教学的思路展开,平时的训练也可以体现问题教学的要求。但好的问题应该有思辨性、挑战性、连续性、应用性和生成性,问题的设计应做到有趣、有度,使学生能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优化思维结构。

(四)指导方法,提升效果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确定问题的基本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其历史解释的素养,引导其掌握和运用联系比较的观点,形成全面探讨因果关系的能力。

1.因果关系法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探究因果联系寻找问题的本真,从而激发学生历史解释的动力。如分析中国近代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主要原因时,应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的时空背景相联系,从当时的内外因素进行分析:一方面,19 世纪中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利用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侵略是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首要原因;另一方面,从内部来看,鸦片战争后,商品经济活跃,特别是手工业产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也成为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2.比较联系法

历史事物和现象既有差异性也有统一性,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历史事物或现象的异同中发现问题,通过纵向、横向联系寻找问题,进行历史解释。如对两次工业革命特点的比较,可以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来源引导学生认识到第一工业革命主要来源于工匠的实际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来源于科学家和工程师,科学和技术实现紧密结合,学生不仅可以清楚地理解和认知,还可以从中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和生产力,渗透“立德树人”的培养要求。

3.逆向思维法

从历史认知的相反、对立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展开批判,也可以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和历史解释的水平。如在论及辛亥革命的最终结局时,教师可以假设“如果孙中山没有将临时大总统拱手让给袁世凯,辛亥革命会成功吗”?学生经过讨论一般会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我们评价历史事件成败的关键应该是什幺”?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加深其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提升历史创新思维能力。

高考改革趋势是立足素养与能力,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潜力,所以基于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新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找到应对高考的有效备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