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永



问题角给数学课堂添一抹亮色

文/张 永

密云区太师屯镇中心小学秉承着“求真”教育的办学思想,努力将学校打造成儿童梦想起飞的舞台和孕育儿童理想的摇篮。2015年,学校成为北京市数学研究所的基地校,参与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课题研究。研究初期,教师们发现:学校大部分小学生胆子小、不爱表达。那幺,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将探索得到的答案表达出来,成为现阶段课堂教学工作的重点。

“千方百计”让学生问起来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是解决学生不爱表达这一问题的关键。怎样让学生问起来呢?突破口得益于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留给教师的一个小便条,这一举动给了教师们一个灵感。随后,笔者把便签发给学生,鼓励学生把自己课堂上的问题写在条上交给老师。也许是初期的新鲜,孩子们很喜欢这种形式,于是,教室的后墙上便有了这样一块“问题角”,学生们的问题展示在了问题角上,一时间,提问题成了班里学生最喜欢的事,孩子们敢问了。课间休息时,学生们可以到“问题角”来浏览大家的问题并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与之交流。当然,无论每一个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都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也许这不能称之为学生的问题意识建立起来了,但起码孩子提问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想方设法”使学生答出来

针对学生的众多问题,光会提还不够,还要把学生的问题解答出来。于是,教师们开始通过“点赞好问题,我来答问题”的评价方式,从注重提问题、多提问题,转向引导学生提好问题、解决问题上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同学合作解答;自己查找资料,借助工具解答;邀请家长、教师参与解答。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笔者发现,“问题角”的设置能有效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巧取资源”令教师用起来

巧用便条贴这种形式来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不仅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还促使学生喜欢参与数学活动。学生们从最开始的不会说、不敢说,到后来的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课堂上的拓展和讨论的问题,面对自己提供的资源,学生特别高兴,参与起来特别积极。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分类的梳理,具体分为:基础问题(学生可以解答的一般问题,意义不大的及相关的情感问题);拓展问题(有一定难度,在教师和家长帮助下需要一段时间解决的问题);存入问题(跨学科、受学段限制的问题。)

如:二年级的学生在“厘米和米”的认识过程中,有位学生提问:“学校的旗杆那幺高,有多少米呀?”教师把这个学生的问题当成了资源,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开始想办法测量旗杆的高度。面对高高的旗杆,孩子们有的说爬上去;有的说把旗杆放倒;有的说利用航模小组的无人飞机;还有的说想利用梯子。最后学生想通过升旗的方法,系上一根细绳,这样就可以测量旗杆的高度了。

当看到孩子们亲自解答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笔者想起了波利亚的那段话,一个重大问题的发现在于求解过程中的点滴发现;一个有意义的题目的求解在于为解此题所花的努力和由此得到的见解。学生们正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获取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数学变得有趣味。

建立“问题角”只是一种形式,根本目的是想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进而将数学问题“问”出来,并且能够高级的用数学表达出来。“问题角”的设置,尊重每一名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权利,带给学生更宽广的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给他们留存更多自主探究与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将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真正落到教学实效之中。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