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

环境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其对象和形式包括:以社会各阶层为对象的社会教育,以大、中、小学生和幼儿为对象的基础教育,以培养环保专门人才为目的的专业教育和以提高职工素质为目的的成人教育等4个方面。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

生态文明教育。加强节约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教育活动,推动实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中小学德育的五项内容之一就是生态文明教育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生态教育逐渐进入大众特别是教育者的视野。

一个农民的环保意识不强,他就不高尚?人类要对动植物讲道德?幼儿园就要开始生态教育?企业为什幺不回收利用塑料袋?记者就此采访了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导,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鞠美庭。

环保意识薄弱不应归咎于老百姓

记者:在大众心目中,我国民众的总体环保意识比较欠缺,您是怎幺看的?我们现在是否需要环境教育?

鞠美庭: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但也不必夸大。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不能把环保意识薄弱直接归咎于老百姓,不能说一个工人、一个农民的环保意识不强,他就不高尚。导致公民环保意识淡薄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包括经济、社会、教育、法律、政治等方方面面的原因。

首先环保意识的建立与发展受人民生活水平、环境污染程度等客观因素影响。几十年前,大家说温饱,因为连基本的吃饭和穿衣还没解决的时候,环保问题自然而然被大家忽略;加上当时环境问题还没有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和健康,环保自然也就不可能形成社会共识。记得我1985年从南开大学化学系环保专业毕业时,社会上许多人还分不清环保和环卫的区别。

现在,我们国家大多数地区民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文化教育越来越普及了,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于是大多数老百姓都开始意识到洁净的空气和饮水比食物更重要,这就是我们说的:环保已经成为人民的基本需求。

其次,与其说环保意识不强是个人主观原因,不如说是社会方面的原因。一个人环保意识的培养,归根结底是社会的责任。我们的教育体系,有没有贯穿环境教育不断线,让一个孩子从小学、中学,然后大学、研究生都能受到相应的教育,这属于社会问题。同时,环保问题,站到今天生态文明的角度上来看,实际上是一个社会文明的问题。相应的,环保教育应该归属国民教育体系,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将之上升至法律层面,由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本人共同承担环保教育责任。

当然,每个公民应该主动学习和完善环保和生态知识。今天,我们再去和一个老百姓讨论环保的时候,大家都是很认可的,因为整个国民文化素质也大大提高了。可以说,我国的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在今天已经具备广泛的社会共识。

人对动植物也要讲道德

记者:您作为天津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的会长,是怎幺看待生态道德教育这个概念的?

鞠美庭: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我们可以对比传统道德来更好理解它。传统道德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一个人随地吐痰,我们说他不讲道德,因为这种行为影响了别人。所谓的生态道德就是要在对传统道德认知的基础上,考虑人类要对自然讲道德,要对和我们共存的150多万种动物、38万种植物讲道德。

为什幺要对它们讲道德呢?因为这些动植物本身也有生命,它们有生存的权利。同时要考虑到我们的衣食住行用全部来源于这些动植物,若对它们不讲道德,那当它们纷纷灭绝的时候,人类也就走向衰亡了。人类要繁衍、要可持续发展,人和环境之间,和其他动物、植物之间的良性道德关系也亟需建立。

其实,生态道德教育古已有之。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即用鱼竿钓鱼而不用渔网捕鱼;用弋射的方式获取猎物,但是从来不射取归巢休息的鸟兽,这些都表明古人已有朴素的生态道德意识,只是没有系统化和理论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为一个生态文明的倡导报告,体现了整个社会从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新的发展阶段的突破。其中,不仅有宏观战略目标,还列出了具体操作办法,如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这无疑为生态教育的推动建立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在此背景下,生态道德教育肯定会得到很好的推动。

加快生态教育体制建设

记者:请您谈谈我国目前生态教育中最紧迫最突出的问题是什幺?学校的生态教育有什幺意义?在中小学课程里增加生态教育的独立课程,是否必要?

鞠美庭:总的来说,社会、学校对生态教育还是越来越重视的。现在中小学老师都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会在不同课程的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内容;高校由专业老师授课,为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设置了很多环保方面的选修课;大学教授也会去博物馆做生态教育的讲座;学校的相关课程也以网络慕课的形式对全社会开放,很受大家欢迎。

但最大问题是生态教育教学内容不系统,学生难以形成一个综合完整的知识体系。生态教育没有完整地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在大、中、小学的环境教育中普遍存在教育目标不明确、课程教学不规范、教学读物不丰富、师资力量配备弱等问题,而且也没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快生态教育体制建设。一是把生态教育明确纳入从幼儿园直到大学或者更高阶段的学校教学内容中,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不同生理和心理状况开展生态教育,确定教学内容、目标及考核机制。

学生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的提高是中华民族整体生态素养提高的关键所在。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校,在开展生态教育中具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同时也具有发展生态教育的独特优势。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术氛围、学校价值观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发展与塑造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学校通过系统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措施,可以对学生的生态行为和习惯实施有计划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形成。

有人说学前阶段的生态教育没有必要,这是不对的。教小孩不要乱扔香蕉皮,把它扔进垃圾桶,这就是生态教育。幼儿是情感培育与行为养成的最好时期,应该运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幼儿介绍大自然,尽可能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态度和保护自然的习惯。

在中小学设置生态教育的独立课程我觉得是必然趋势,可以使生态教育授课系统化、理论化。生态教育也需要渗透进德智体美的素质教育中,与学生的课外实践结合,全方位立体式地开展。但是否设置独立课程、采取何种方式授课,必须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学生层次,在保证教育根本目标一致性的基础上,从整体上体现其特殊性。

二是在社会上营造积极的生态教育氛围。家庭、社区、文化场馆、企业等承载生态教育功能的载体都要承担相应的环境教育责任。

总之,生态教育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通过建立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社区和社会为补充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教育网络,来实现生态教育的综合效应,加强全方位育人的整体合力。

开展生态教育不能光谈生态

记者:大家一直在说垃圾分类,但成效不大,您是怎幺看待这个问题的?从生态教育角度,应该怎幺改变这一现状?

鞠美庭: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我想从循环经济的概念谈起。传统工业经济是线性经济,通过大量地挖掘、处理、制造、使用资源,把大量废品置于环境中,即把资源变成了废品或污染物。循环经济就是要实现废品资源化,使其重新可利用。比如把废旧电视拆解后去做新的金属,把塑料加工成新的塑料,等等。自然界因为有分解者(细菌、微生物),动植物可以完美完成一个物质循环和能量高效传递的过程,但在城市、农村等人工生态环境中恰恰缺少“分解者”的角色,因此一二三产业的相关企业在实现内部经济性——盈利的同时都带来了外部不经济性——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所以,全世界现在都在推动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

企业为什幺不回收塑料袋、快餐盒?每年北京、天津花好几百万的外汇去购买新的聚乙烯塑料,就是因为企业买新的聚乙烯塑料生产餐盒的成本,远远低于回收旧餐盒生产新餐盒的成本。又比如把一个废旧的电视拆解回收,有可能会产生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环保的成本会更高。因此垃圾分类要实现废品资源化,循环经济产业要落地,国家必须给予法律、政策和经济(补贴)的支持。

由此可见,当环境问题演变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了。所以开展生态教育不能光谈生态,还需要和社会、经济、政治相结合进行系统教育,只有这样垃圾分类等具体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记者:现在有些农村的环境污染比城市还严重,您认为和城市相比,农村的生态教育有何特殊性?

鞠美庭: 我认为农村生态教育应特别关注镇村干部、在校学生等重点人群。对于镇村干部,可以结合党政学习对其进行生态文明专题培训,提高农村干部的环保责任、环境风险防范意识以及带领农民群众走绿色致富的水平。

我们知道,学校就是农村的文化传播中心。一个学生有了生态意识,一个家庭、一个村庄都受影响。所以农村的学校生态教育非常重要,不可替代。对于农村学生,要在学校教育中系统安排生态教育内容,并结合农村实际,通过“小手拉大手”来促进农民家庭成员整体环保意识的提升。正因为如此,很多公益组织培训教师在农村上生态教育课,培养生态意识并转化为相关行动,意义重大,经验值得在中小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