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教学中的回答问题即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再简而言之就是“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因此,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积极性,善于运用一些方法和策略,教会学生“说”,而且“说”出彩。对此,我进行了如下研究和实验。

“说”与“读”

言语作为思维的载体,与思维密不可分。人们将言语从形式上分为口头的、书面的和内在的三种。如果说阅读中的分析、理解主要借助于内在言语进行,那幺将阅读的结果表现出来就必须把内在言语转化为口头(或书面)言语。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语言功力和表达技巧,顺利完成思维的运行和转化,正是说的训练任务。说与读结合的方式有多种,除了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问答外,还有复述、讨论、辩论等。

以“读”带“说”。对于气氛沉闷的班级,我一般先充分激发学生读课文的积极性,在学生对知识的见解愈加完善之后,便会愿意举手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作为教师,在“以读带说”法使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范读,让学生通过模仿和赛读提升朗读水平,教师再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赞许,学生会越来越积极地举手读课文,词汇量逐步增加,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变得深入。这就是“以读带说”,是通过读书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知识含量的有效方式之一,同时多读能奠定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知识基础。

以“论”带“说”。阅读文章,就必须对文章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这种理解能力的增长还来源于同学间的相互讨论,由讨论带动学生回答问题,即“以论带说”。这“论”包括讨论和辩论。当教师把问题精准地抛给学生后,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组织学生分成前后组,或者三人、四人一组等,让学生进行比较充分的有针对性的讨论,产生出更多、更新的想法,有助于学生对于一个问题的综合理解,更有助于学生对错误回答的纠正,有助于自己的语文学习。

“辩论”是六年级学生开始采用的一种交流方式,学生可以就文章或者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辩论,在正反两方的观点碰撞、举例中使得自己的观点更为清晰,学生还可以找出正反两方观点能够相互融合之处,从而培养从不同方面看待问题的能力,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会包容。对于他们今后回答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利的:一是增强其自信心,二是促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加多样化,三是使学生“说”起来思维更加清晰。

以“述”带“说”。语文课堂上,学生能够复述课文或者初读文章能比较精准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十分重要的。起始阶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复述,或者前后桌互相说,教师则巡查相机进行指导。这样在课堂上练习几次,再让学生将说的内容向全班进行汇报,在得到同学的认可后便会建立自信。此后,教师再按部就班教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当然还要进行相应的练习和指导,久而久之对于回答问题很有帮助,即以复述带动学生回答问题。

综上,就是“说”与“读”的关系,具体就是“说”与读课文、讨论、辩论以及复述文章的关系。后者为前者建立自信,为前者的知识储备奠定良好的基础。

“说”与“写”

“说”与“写”的关系。说与写作为信息的输出方式在人类语言交流中分别占30%和9%,显然,以说的方式表情达意远比写的使用概率大得多。口头表达是一种更为高难度的语文素养,练习“说”这种口头表达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学生的“写”来促进学生的“说”则是一种带动学生回答问题更为有效的方式。说与写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关系:能说就一定能写,而写也可以促进“说”的能力。

说“小练笔”。教师可以多让学生进行小练笔,让学生在写了作文并修改之后熟读作文,达到熟读成诵的水平,然后通过语气、神态、动作等培训后,让学生说出来,可以小组成员互相说,也可以在全班进行表达。当然,教师也要遵循一定的方法指导学生写,这样才对学生的“说”更有针对性,更为直接。

说“循环日记”。在教学中,我要求每组学生写循环日记,每天每组的一个同学写完后依次传给组内的下一名同学,教师针对每篇日记写批语和修改意见。孩子们在传写的过程中也会阅读日记,慢慢通过阅读别人的日记、教师批语和不断练习,写作水平就会逐渐提高。每天,教师可以让写得优秀的学生上课初始5分钟念他的日记,或者课上进行口头表达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学生的“说”。

说与习作。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的习作,基本都是让学生先根据相关主题说一说,再进行较充分的交流和个别展示,老师、同学提出修改意见之后,教师再讲写作的提纲和方法,学生便能顺理成章地写出一篇习作来。而有时候,在习作教学中,则需要先写再去说。比如,演讲就是典型的这种模式。教师应先让学生了解演讲稿的结构和每一篇文章的提纲,然后具体讲解写法,让学生写好演讲稿并修改好后,再以演讲的方式展现给大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在演讲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语气和其他事项等进行指导。

综上,这是“以写促说”。有了说的材料,就等于高楼大厦有了基石,学生这样一步步以自己写的内容为基准练习说话,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的“说”,等到时机成熟时,再让他们脱离“写”的内容,直接去说,而且上课回答问题也会变得积极得多。

“说”与“法”

即以“法”带“说”,在学生回答问题,“说”的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当然这方法是灵活运用的。

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说”。学生回答问题,一开始往往不知道如何去说。因此,教师可以从训练他们回答问题的句子开始,教学生能够围绕主要的问题展开理解与回答,通过抓住一些关键词语、标点符号让学生进行回答。

联系上下文以及联系补充的资料“说”。学生还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教师补充的资料,理解文章相关语句回答问题。比如《老人与海鸥》中,孩子们通过作者对老人外貌的描写,再结合后文中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给海鸥送餐,能感受到即使老人节衣缩食也要喂养海鸥,更能凸显老人对海鸥的爱。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理解“说”。《老人与海鸥》一课中,通过“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期盼”这两处神态描写,学生能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爱以及不舍,从而说出自己的理解。此外,学生通过作者对老人的语言描写也感受到了老人对海鸥深厚的感情。如“你看你看!那个脚上有环的是老沙!”从这句话中,学生能够读出老人对每只海鸥都很熟悉,能够分得清谁是谁,这也能体现老人把海鸥当作亲人一样对待。

不同的角度理解“说”。同是《老人与海鸥》一课,学生通过老人呼唤“老沙”和“独脚”的名字,水面上两只海鸥应声跃起,通过海鸥的表现,与老人配合的默契来感受老人对待海鸥如亲人一般,这是从海鸥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也是侧面描写的方法,以此体现老人和海鸥的关系非同寻常。

“说”的公式。语文阅读教学的通用公式之一就是:谁在什幺情况下干了什幺,结果怎样,或者什幺东西在什幺情况下怎幺样。无论作答阅读题还是口语回答问题,这个公式都非常实用。

善于运用“以读带说”“以论带说”“以述带说”“以写带说”等教学策略,可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给予学生“说”的自信。当然,学生“说”及其他“读”“写”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练习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