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阅读给孩子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一方面,阅读的广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孩子们在互联网上可以接触到电子小说、网站新闻、公众号推文等多元化的阅读材料。另一方面,阅读的内容要素更为多样。除了文字外,还包括图形、图像、动画等外显要素和超链接、导航栏等结构要素。这些多媒体要素不仅可以给孩子带来更强的感官刺激,还可以为其提供更为立体的阅读体验。

数字化阅读也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挑战。近年来,数字化文本信息的匿名化与失真化、数字化阅读的浅表化与碎片化等问题逐渐凸显。在进行数字化阅读时,孩子们沉浸在网络环境之中,很少关注阅读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更遑论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孩子们很容易迷失,只追逐感官刺激,不对信息加以甄别和充分消化,最终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快餐式消费者。

面对已成趋势的数字化阅读,与其加以制止,不如帮孩子提高数字化阅读素养,让他们成为高效的数字化阅读者。

何为数字化阅读素养

参照PISA对阅读素养的定义,可以将数字化阅读素养定义为读者为了实现个人目标、增进知识、发掘潜能和有效参与社会生活,而对数字化文本进行理解、运用、评估、反思的能力。结合这一定义,可以从三方面理解数字化阅读素养。

要从个体的认知发展理解数字化阅读素养的重要意义。谈及数字化阅读,人们易将其视为一种娱乐消遣方式,或者将其局限于对电子产品的运用,这无疑是狭隘的。在信息化时代,数字化阅读是孩子发展自己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我们不能仅仅将数字化阅读的意义局限于孩子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和提升技术使用能力,而更需要关注在阅读过程中其认知水平与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提升。作为信息时代的数字公民,数字化阅读素养是孩子生存与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也是其积极参与未来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

要从阅读文本的转变理解数字化阅读素养的重要意义。相较于纸质阅读,数字化阅读意味着阅读媒介的转变(从印刷材料到数字化产品)和阅读内容的转变(印刷文本到数字化文本)。在数字化阅读中,孩子会接触以下几类纸质阅读中不曾接触的文本:一是多媒体文本。包含文字、图形、图像等多媒体要素的文本要求读者具有更高的“视觉智商”,能敏锐地从多媒体要素中找寻出自己所需的信息,而非沉沦于多媒体之中。二是多重文本。多重文本是指针对同一主题的若干篇文本。比如,孩子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会出来多篇同一主题的文章。这就要求孩子不仅能搜索同一主题的不同文本,还要能综合多篇文本的信息为己所用。三是动态文本。动态文本不仅包含菜单、目录、选项卡等多种导航功能,还包括页面搜索、动态模拟等交互功能,高效的读者需要有效利用这些功能,减少不必要的文本访问与阅读,快速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要从认知过程理解数字化阅读素养的关键所在。一般而言,读者的阅读过程包括定位信息、理解、评估和反思等认知过程。在数字化阅读中,这一认知过程呈现与纸质阅读的显着差异。在定位信息方面,读者需要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定位与自己阅读相关的信息,这不仅需要掌握略读、速读等传统阅读技巧,还需利用网址等信息和导航、搜索等交互工具实现对信息的初步筛选和高效定位。在理解、评估与反思方面,读者需要对不同文本中的多个信息进行整合和推断,当这些信息不一致或存在冲突时,还需要对文本质量进行评估并解决冲突,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数字化阅读中,孩子的反思和评估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爆炸性增长,同时信息重复、冗余、老化与虚假的现象也大量存在,孩子需要对文本的真实性进行评估,也需要对文本与自己阅读目标的关联性进行思考,从而遴选出自己认为可靠的且与自己的阅读相关的信息。

培养数字化阅读素养,学校应有所作为

培育学生的数字化阅读素养,学校可以在课程与教学上下功夫。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数字化阅读专题课程。这一课程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内容:第一,数字化阅读的价值观。数字化阅读素养教育旨在培养高效、审慎、有反思精神的数字时代公民,为其未来生活做准备,而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技能教育。第二,数字化文本和工具。多为学生提供数字化文本和工具的机会,提高学生对多种数字化文本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导航栏、超链接、搜索引擎等数字化阅读工具的运用能力。第三,数字化阅读策略。除了培养传统的阅读策略外,还需要让学生掌握适用于数字化阅读的特有策略。比如网站网址属于不常为人们关注的边缘信息,但是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网址(如观察是政府网站还是网络论坛)初步判断文本的可靠性,确定是否需要深度阅读。这是非常有用的边缘信息使用策略。

将数字化阅读渗透到各学科课程之中。教师可以将数字化文本融入学科所需的阅读任务中,增强学生对该类文本的熟悉度与处理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需要上网查阅资料完成的项目学习式作业,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数字化阅读。需要注意的是,实证研究显示,接触更多的数字化文本并不一定能带来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学校在提供更多数字化阅读机会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和挖掘数字化文本的教育意义,切不可为了推广而推广。

通过专门的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字化阅读素养,尤其是阅读评估、反思能力。教师可以开展“争议议题阅读”训练,为学生提供多个来源的、有关某一争议议题的若干文本,让学生从文本的内容、形式等角度对其可靠性进行评估和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基于证据”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检索相关信息,并利用检索到的信息来论证自身的观点。在这些阅读训练中,教师应该关注的不是观点正确与否,而是学生能否有效定位文中信息并对其进行评估和反思,以及能否合理地利用这些信息阐释自己的观点。

培养数字化阅读素养,家庭不可缺席

就当前现实而言,孩子的数字化阅读更多发生在家庭环境之中,培养孩子的数字化阅读素养,家庭不应该缺席。

首先,家长要转观念。家长切不可采取“数字化阅读猛如虎”的态度,简单一禁了之。PISA报告指出,频繁在线搜索和阅读信息的学生也更频繁地阅读各种印刷材料。这说明,合理开展数字化阅读,可帮助孩子提高阅读兴趣,还会令其更愿意阅读纸质读物。故对于数字化阅读,要科学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

其次,家长要立规矩。为了防止孩子沉迷网络,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关于数字化阅读的家庭合约,明确孩子进行数字化阅读的时间安排、类型要求等内容。孩子在家庭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受到父母观念和经验的影响,家长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如果家长沉迷网文阅读难以自拔,对于网上的信息不加甄别,这种阅读习惯和观念很容易传递给孩子。所以,一份有效的合约不能只约束孩子,父母也应当一起遵守。

再次,家长要给自由。研究发现,有更大信息技术使用自主权的孩子,其阅读素养会更高。只要孩子遵守家庭合约,家长便应该给其数字化阅读的自由。我们要相信孩子能够从自由阅读中产生更多的兴趣和思考。

最后,家长要同阅读。家长可以和孩子围绕生活中有趣的议题或者常见的文本一起进行数字化阅读,说说各自的看法。这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数字化阅读习惯,还能拉近与孩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