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秀霞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语文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每名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都会解读文本,那幺文本解读到底应该关注哪些内容?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讲到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采”。“情”就是思想感情,“采”就是语言表达。下面以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课文《掌声》为例,谈谈如何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文本解读。

对于文本意义的理解。这篇课文的文本意义,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故事背景叙述中对于英子性格的影射。如“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早早地就来到教室……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这些语句表现了英子因为自己腿脚有残疾,自认为走路难看而造成了自卑、忧郁的性格。

其次是英子心理活动的把握。“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反映出英子根本不想上台去讲故事。“英子犹豫了一会儿”,说明英子对上去还是不上去很纠结。“眼圈红红的”,说明英子不得不上讲台,但内心很委屈。“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反映了英子复杂的心情。

再次是两次掌声包含了不同意义。第一次掌声包含了学生们对英子的鼓励,对英子走上讲台这一行为的认可。第二次掌声是学生们对英子讲故事才能的认可,对应着文中的“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

对于语言形式的把握。大部分学生怕写作文,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没内容可写;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知如何组织、安排材料等。因此,从小学开始,就应该向学生渗透表达方法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对文本的语言形式做适当的解读,再用恰当的方式传达给学生。

首先是故事的构成要素。要想学习写一件简单的事,就先要读懂事情的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联。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的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二、三自然段写的是故事的经过,第四自然段写的是故事的结局,第五自然段写的是故事的延续或影响。

其次是关键时间节点。写文章,作者一定是有自己的思路的。可以把思路理解为作者经过反复思考之后形成并表现在文章中的指向表达目的的思维轨迹。梳理一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就是透过文章的外显语言形式,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联。

第三是某些段落的典型构段方式。三年级学生开始练习写片段,而我们学习的课文中,有一些构段方式很典型。如《掌声》的第四自然段,写了那两次“掌声”给英子带来的变化,第一句是概括写,第二句具体写。在阅读教学中找到这样的段落,让学生感悟、模仿,对学生大有裨益。

第四是准确用词。任何一篇被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有很多耐人寻味之处。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应该解读到一两处这样的地方,让学生揣摩并逐渐形成精心用词的习惯。

其他方面的文本解读。除了以上两方面的常规解读外,有时还可根据课后习题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解读。如《掌声》课文后有一个练习题:“如果是英子自己来讲这个故事,她会怎样讲?从第2-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讲一讲。”这一练习是改变人称来叙述,如果没有具体的学习提示,笼统地要求学生自由练习,学生学习效果不会很好。

我们可以尝试对文本做如下解读:叙述的人称改变后,一些句子就要发生变化了。在进行这个转述训练时,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本上的文字做一个转述前的改动,然后再去练习转述,把转述训练分解成一些小目标,使其具体化。

文本解读的本质是使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而学生又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时也要多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解读。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码头镇西刘桥小学)责任编辑:姜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