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萍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环境、投放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以摆弄和操作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区域游戏对小班幼儿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区域游戏开展过程中,经常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如何提高小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北京明天幼稚集团在区域材料投放和区域游戏分享环节方面进行了探究。

首先,提高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在区域活动中,材料是教师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物化体现,承载着各个领域的教育内容。可是,受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和季节特征等影响,材料可能会逐渐失去教育价值,此时教师要灵活调整材料,尽量满足幼儿的需要,使幼儿获得持续性发展。

第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区域材料。投放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区域材料的特性,材料的外形、颜色、数量、游戏性等都要符合幼儿的需求。比如,小班幼儿容易关注体积较大、立体形象的物品,因此可以在建筑区投放体积大、颜色鲜艳的软积木和软砖块,既能吸引幼儿的搭建兴趣,又便于幼儿取放;在语言区投放的故事材料应多元立体,以增加操作的趣味性。

有些材料明明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但是幼儿却不愿意操作。比如,“慧玩数学”的小椅子材料,明明能够发展幼儿点数、排序、集合等多方面的能力,但是由于材料缺少趣味性,吸引不了幼儿的兴趣。于是,我们用纸盒制作了一个小房子,幼儿发现后对这个新玩具产生了兴趣,在小房子里摆起了小椅子。

在科学区有一个听声音配对的玩具材料,小班、中班、大班都有,可是对小班幼儿来说,直接原样投放到活动区中,小班幼儿根本操作不了。材料的差异性越大,幼儿越容易进行对比和辨别,所以我们对玩具进行了挑选,从6组不同的声音中选择了声音最小、最大和一组中间的材料投放到区域。这三组声音差异明显,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第二,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调整区域材料。我们应该让幼儿在“最近发展区”阶段进行学习活动。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需要提升,特别是进餐、穿脱衣服方面需要教师的帮助。为了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不仅重视在生活环节培养幼儿,还在区域活动中投放了多种提高生活技能的材料,比如不同难度的喂饭玩具、穿袜子玩具,这些提高生活技能的材料正是小班幼儿需要的。小班中后期,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较大进步,我们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调整生活材料,比如增加纽扣、拉链等服装材料。通过这些调整,使材料能够持续地适应幼儿的发展需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在关注幼儿整体的发展需要时,我们要关注个别幼儿的发展水平。例如,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钓鱼玩具、赛道玩具、磁力片玩具等,引导幼儿感知磁铁吸铁的特性。但是,我们发现个别幼儿因经常在家里玩磁铁,已经提前了解了磁铁的特性,此时,我们要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丰富科学区的磁铁种类,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

第三,根据幼儿的实际操作情况调整区域材料。在投放区域材料时,教师应该对幼儿操作材料的情况进行细致观察与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比如,我们发现幼儿喜欢娃娃家、建筑区、图书区和表演区,科学区和益智区也有幼儿主动参与,但是积塑区却很少有幼儿进入。有一次,一名幼儿搬出一筐插片,我在旁边仔细观察,发现他在把两片插片插到一起的时候,总是插不结实,新的插上去,之前插好的又掉下来,反复几次后,幼儿干脆把玩具收起来不玩了。通过这次观察,我进行了反思:投放材料时不能忽略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实际操作情况,如果幼儿操作起来有困难,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自然就对材料不感兴趣了。找到原因后,我又分析了积塑区的每种材料,把体积过小、拼插困难的玩具都进行了调整,增加了立体、直观的桌面积木。幼儿对调整后的材料很感兴趣,不仅每天去积塑区玩游戏,还拼插出飞机、坦克、火箭等作品,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了小肌肉的发展。

在区域游戏中,教师虽然经常关注幼儿的游戏,但是由于幼儿人数很多,教师对每个幼儿的关注度难免不够。特别是小班幼儿,对成人依赖性强,有些材料在独立游戏时很难深入利用。比如,数学区有一些关于排序的玩具材料,我们发现如果没有教师在旁引导,幼儿拿出玩具后,很快就会放弃操作。通过多次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这个玩具材料虽然适合幼儿的发展需要,但由于材料本身的卡片设计有问题,不能对幼儿起到支持作用。结合幼儿的发展水平,我们重新制作了便于操作、不同难度的卡片,幼儿在看到新的卡片后就知道怎样操作了。

随着季节的变化以及不同主题活动的开展,区域材料也要进行适宜调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价值,使幼儿更积极地参与区域活动,主动获取知识经验。

其次,提高区域游戏分享环节的有效性。小班幼儿有意注意时间短,区域分享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但是在实际指导过程中,教师发现几个有价值的知识点,却受制于时间问题,此时要如何选择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围绕区域活动的目标来分享。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目标来制定计划并开展各项活动,区域活动也不例外,所以我们的重点目标就是区域指导和分享环节。

例如,娃娃家重新投放了“生日蛋糕”的游戏材料,幼儿非常感兴趣,所以本周的目标便是围绕“过生日”主题开展游戏活动。在区域分享环节,教师始终围绕目标进行提问和启发,通过与幼儿对话引导幼儿回忆游戏内容、调动生活经验、拓展游戏思路。

在区域分享时,教师还要围绕学习品质方面的目标进行讲评,充分尊重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品质。幼儿的学习品质体现在游戏过程中,所以教师在幼儿分享游戏过程时,要在分享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点评幼儿的学习品质。比如,建筑区幼儿想办法搭建了房顶,教师除了让幼儿分享搭建房顶的方法外,还要对幼儿的学习品质进行讲评,可以说:“建筑区小朋友遇到困难能够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值得大家学习!”

此外,通过调查发现,每个幼儿都希望能在区域分享环节与大家分享游戏过程和心得体会,于是我们决定采用关注整体、小组分享和个别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努力让每位幼儿都有展示的机会。关注整体指的是区域分享环节开始,教师首先要对区域游戏的整体情况作出评价,比如在学习习惯方面给予幼儿肯定,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与鼓励,也增强了自信心。小组分享指的是以区域为小组,教师围绕重点区域的目标鼓励幼儿和大家分享。小组分享是分享环节的重点,通过幼儿分享、教师梳理,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扩展经验,同时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个别评价不是每次区域讲评的必要环节,只有个别幼儿有明显的进步或者出现亮点的时候,教师才进行个别评价。比如,一位幼儿从开学后就不愿意参与区域游戏,通过与家长沟通,我们发现原来幼儿是害怕自己玩得不好,所以不敢尝试。我们在区域讲评时鼓励他大胆游戏,帮助他建立自信心。

多元化的区域分享形式体现了幼儿教育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的教育原则,体现了教师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的教育观念。总之,区域游戏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如何提升幼儿的活动动机,使幼儿由“要我玩”变成“我要玩”,还需教师在实践中多观察、多思考。

责任编辑: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