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瑞云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孩子3岁首次入园,从迈入幼儿园的那一刻起,家长就应和幼儿园携手走上合作共育之路。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阶段重点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规矩意识、分享协作的精神,助力孩子实现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由于孩子年龄较小,自主意识较差,家长的督促是孩子进步的动力,每一次微小的进步看似不起眼,汇聚起来就是看得见的质变。

孩子进步之后,得到教师、家长的一致肯定,自然会感到快乐。8岁之前,孩子一般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更多是通过成人、他人的评价认识自己。家长是孩子的引路人,也是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榜样,家长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孩子就会模仿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帮助孩子提高自理能力

上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迈入社会的第一步。家庭和幼儿园需要在教育理念上保持一致,既要杜绝“小学化”,又要避免“保姆化”。虽然孩子年龄还小,但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成人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并提供适当的帮助,助力孩子学会洗手、吃饭、如厕等。

家长也应做好孩子独立的心理准备,给孩子一片自由成长的天空。比如,大部分幼儿园的操场进行了软化处理,但孩子在活动中还是难免出现擦伤和碰撞,如果为此不让孩子活动,其实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即使活动中出现磕碰,家长也无须过度紧张,应相信幼儿园教师的处理能力。家园一致的教育态度有利于孩子更快走向独立。

重视孩子的心理教育

大部分现代家庭都以孩子为中心,而幼儿园有很多小朋友,有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失去“唯一感”,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需要家长帮助孩子提高交流能力、学会分享。

此外,幼儿园有许多规则需要遵守,有许多内容需要学习。这对孩子而言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家长可以采用鼓励式教育方法,只要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就毫不吝惜地表扬孩子,比如“你做得真好”“你真勇敢”等,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及良好性格的形成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家长还应共同重视挫折教育。很多孩子心理素质有待提高。为了帮助孩子塑造一颗“强心脏”,幼儿园阶段就要重视心理教育,家长应引导孩子敢于直面失败与错误并积极改正,还应引导孩子学会坚持、学会为别人鼓掌。 只有孩子具有了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他们才能逆风航行,才会拥有跌倒后迅速爬起来的能力。

为了孩子的一生幸福,家长要学会放手,学会适当地“狠心”。

引导孩子学会沟通

孩子入园后,有一个问题极易被家长忽视,即引导孩子在幼儿园表达诉求。教师和家长一样关爱孩子,但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很难时刻做到一对一、手拉手,有时难以顾及每一个孩子的需求,这就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比如饿了、渴了、上厕所等,孩子第一时间告诉教师,教师才能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如果有特殊情况,家长可以提前嘱托教师,多多关照孩子。

良好的家园关系一方面使家长安心、教师省心,另一方面有利于孩子自信成长、快乐生活。

责任编辑:陈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