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硕

摘要:在小学体育课中,根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结合学生“共性”与个性的特征,确立同质,异质教学环境,采取“选项、分层、专修的形式,运用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结果表明:这一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增强学生参与锻炼意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和发展个性,均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终身体育的形式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实验

《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规定了“中小学体育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培养目标。《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的课程理念。因此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指向有广泛基础、学生喜欢、有利于全体学生参加的,适合于群体性锻炼的体育项目。改变那种过分强调围绕“达标”项目来安排教学内容,避免纯生物改造的身体素质课。体育课的组织要最大限度地创设一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环境,从而达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运动基础。为此,就必须在课程设置和结构上进行实践探索。

从2014年秋季,我们联合城区五所小学根据现有的体育师资、场地设备、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选项、分层、专项”教学的尝试。

一、研究对象、时间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城区五所学校2014年9月入学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研究范围。各校将1、2班50人为实验班,3、4班对照50人合计500人作为研究对象。教学由同一老师担任。实验前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学生身体素质,技能水平没有明显的差异。

(二)研究时间

2015年9月~2016年7月

(三)研究方法

1.实验法:采用组间对照实验,对实验的对象前后变化(身体素质,技能水平等)检测测实验效果。

2.问卷调查法:从兴趣、态度、注意力,意识等方面设计问卷,调查学生体育心理的发展水平。实验中发问卷300份,回收296份,回收率98.6%,有效问卷294份,有效率99.3%。实验后发问卷300份,回收298份,回收率99.3%,有效问卷294份,有效率98.6%。

3.数理统计法: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验,随机抽样各校实验,对照班学生各30名,合计150名对学生身体素质、技能水平的变化运用数理统计检验的方法进行检测分析对比。

二、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定了“关注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的爱好和专长的课程性质;制定了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课程理念;指出了根据学生需求和爱好加大运动技能学习的自主选择性的课程设计思路;确立了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的课程总目标;教学建议提出打破班级的界限,同一年级进行选项教学的方案,这为我们实施小学体育课实行“选项、分层、专修教学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二)实施目标

1.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突出发展学生能力,培养运动专长和技能;

3.探索适合小学学生发展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方式;

4.培训一支具有现代教学理念,科研意识的基础体育教师队伍。

(三)“选项、分层、专修”教学概念

选项:指根据学校场地、器材、教师,特色等情况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原有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出发,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再依据选项情况在同一年级重新编班。一般 由4~6个原行政班(200~300人)分成4~5个专项班,每个班40~50人,由4~5位教师同时授课。

分层:每个专项班根据学生的基础,技能,水平分成强、中、弱有针对性的教学。单元学习前建立起点,单元学习中分层递进,单元学习后分层评价的组织。

专修:通过2~3年的学习,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运动专长和技能,为终身体育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学组织

我们根据各校的体育师资、场地、器材以体育传统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普及程度,分别设置了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武术、健美操、轮滑等8个项目作为选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运动基础进行填报志愿,每人可报二个志愿,学校尽可能按第一志愿录取,然后根据各选项所报的人数作适当的调整,编成选项班,按规定的“体育选项教学方案”实施教学。

(五)教学评价

采用单元学习综合性评价。将单元前、后以及单元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知识、技能、体能、情意表现,合作精神综合评定,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相结合的方法,评出等级。

三、结论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小学开设选修课教学,已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一种发展趋势。但开设选修教学要根据学校的实际而定,切不可盲目照搬,更不能将选修变成随学生意愿的“放羊课”。在教学的组织上既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学习,又要重视课外资源的开发,指导学生参与组织一些专项竞赛活动,使专项水平得到延续。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第二实验小学)